第17章 針對孩子的心理說準話(2)

字數:619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嫉妒造成自己的內心痛苦。一個嫉妒心強的孩子,常常陷入苦惱之中不能自拔。時間長了會產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傷害別人,使自己陷入更惡劣的處境。正如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
    孩子的嫉妒心強常常是家庭問題導致的,如父母關係不和、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等。有些父母,往往喜歡采用一種錯誤的“激勵教育法”來刺激自己的孩子,比如許多家長往往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你的成績還不如馬高同學呢!”或者是“劉韋同學的鋼琴彈得真好,你看看你,什麽都彈不出來!”這種方法看起來似乎是“激將法”,卻往往容易使得孩子產生自卑情緒,而且還會叫孩子錯誤地以為父母愛的不是自己,從最初的不服氣,變成一種嫉妒。
    當孩子顯露出其“醜陋”的嫉妒心時,作為家長不要嚴加批評指責,更不要冷嘲熱諷,因為這隻能使孩子更多地喪失自尊,身陷嫉妒的苦海之中難以自拔。比較合理的應對方法是,佯裝漫不經心地與之交談,了解引起他嫉妒的“背景”,語氣平和,且麵帶微笑。
    家長不妨安靜地傾聽孩子的感覺。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親人傾訴自己的不安、煩躁,希望有人能傾聽他的訴說,並理解他、體諒他。待你聽完他也許是語無倫次也許是蠻不講理的訴說後,你不必加以評論,相反地你可以輕鬆地說:“呀!我還以為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哩!”要知道,你的輕鬆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製住自己的嫉妒心,使其強烈的情緒漸漸隱退。
    他也許會描繪說,他正體驗著強烈的不快甚至憤怒,而這種敵對情緒的起因僅是由於他的一位小夥伴剛獲得了一輛嶄新的玩具自行車,此時你不要勸慰說“那我也給你買一輛更好看的自行車”,因為這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僅於事無補,而且還可能糟糕地誘發他的貪欲和攀比欲。
    或許,孩子時不時冒出的嫉妒心很難予以撲滅,但父母完全可以聰明地巧施話術,引導勸說,將其轉化為激勵他前進的動力。如,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對同桌收集到的玩具汽車眼紅得要死,出於嫉妒他“信口雌黃”地對母親說,那小子一定是偷來了別人的汽車,不然不可能有那麽多。這位明智的母親聽了便對他說:“要是你不亂買零食,省下來的錢照樣可買許多玩具車的。”想不到這孩子真的下決心改變了亂花錢的惡習,省下錢來買了一輛又一輛的玩具汽車。這時,他再也不必因他人擁有玩具汽車而嫉妒了。
    在日常言談中,父母更要有意表現出對別人的寬容大度。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切莫在朋友發了一筆橫財或同事升官時,出於嫉妒對他們橫加指責、冷嘲熱諷甚至惡語中傷。要知道,壞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當著孩子的麵,家長要經常由衷地讚美自己的朋友同事,為朋友同事取得的成績而高興。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學到如何正確對待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成功的人,保持寬容、健康的心理。
    5.間接勸導虛榮心強的孩子
    這是大連市一所中學放學時校門口的情景:
    學校門外擠滿了來接孩子的家長,馬路上一時間擁擠不堪。很多家長都是開車來的,把學校門口圍了個水泄不通。
    幾個學生一邊等著家長,一邊指著學校門外的車繪聲繪色地談論著,什麽牌子的、什麽型號的、多少錢、最多可以跑到多快、性能如何……聽起來還都挺在行。
    其中一個學生對另外幾個同學說他父親的寶馬車如何如何好,有多昂貴,這車、那車都差遠了,一副不屑的樣子。
    過了一會兒,這位學生的父親來了,確實是開車來的,但不是寶馬。看父親開了一輛“破車”來,兒子感覺在同學麵前很沒麵子,跟父親急了,就是不上車,反而“質問”起父親為什麽沒開寶馬來,還嚷嚷著讓父親回家把寶馬車開來。
    這個場麵讓眾多家長和學生都目瞪口呆。看到這麽多人圍觀,父親苦口婆心地勸說著,最後費了好一番勁才將兒子勸上了車。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薇薇的班主任請家長參加期末聯歡會,薇薇不讓媽媽去,說媽媽是賣鞋的,太不體麵了,非讓當醫生的大姨去參加,還叮囑大姨一定要開車去學校。
    很明顯,上述兩例中的孩子,都有很強的虛榮心理。
    其實當得知孩子愛慕虛榮時,家長或許應當感到高興。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虛榮心代表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通過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麵來贏得大家的認可、稱讚。孩子的虛榮心大多出於單純而強烈的不服輸的心理,適度的虛榮心可以激發孩子見賢思齊、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因此,父母要用寬容的心體諒、接納孩子愛慕虛榮的心理,給孩子的虛榮心留出適當的生存空間。但孩子的虛榮心如果過分膨脹,就會有礙真正的進步,甚至會形成嫉妒成性、冷酷無情的性格。
    家長應在平時多留心,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敏銳捕捉孩子的心理動態。孩子由正常的虛榮心到過分地愛慕虛榮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間會有很多明顯的信號,例如:孩子對衣著、文具、玩具等特別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給自己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等。當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唯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引導才是良策,所以不妨試試“迂回戰術”。
    如果薇薇的媽媽苦口婆心地與她正麵交談:“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媽媽給你丟人了嗎?”這恐怕不會奏效;或者幹脆直接向孩子發火,惡狠狠地打孩子一頓,則可能更加糟糕。不妨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話,間接地問孩子:你們班學習最好的同學父母是什麽職業?你最喜歡的同學是誰?同學們喜不喜歡你?咱們家有哪些讓你喜歡的地方?媽媽有哪些優點?
    這些問題旨在啟發孩子認識到:小夥伴不會因為媽媽是做小本生意的就不喜歡自己,大家最看重的還是我自己的表現;雖然媽媽不像醫生那樣神氣,但是她很愛我,和媽媽在一起我很開心,我的媽媽同樣讓人羨慕!
    這樣迂回地提問並不失時機地表達出家長的想法,有利於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勸導。
    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父母的自身言行舉止間接助長了孩子虛榮心的膨脹。每逢家裏來了客人,許多家長總是自豪地拿出孩子獲得的各種獎狀讓人欣賞。一些父母給孩子買高檔玩具、流行服裝。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養和教育,喜歡在吃穿打扮、玩具圖書等方麵與他人攀比,甚至給孩子大把零花錢以顯示自己的富有和與眾不同。父母對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讓孩子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從不受任何挫折。家長在不經意間已經將自己的虛榮心轉嫁給了孩子,在給孩子罩上光環的同時也在暗示孩子怎樣讓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怎樣去滿足成人的虛榮心。長此以往,不僅滋生了孩子的優越感,而且使得他們不能心平氣和地去麵對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麵都要比別人強。所以,家長在抱怨和糾正孩子過強的虛榮心之前,首先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虛榮心太強,是不是我把虛榮心“傳染”給了孩子?記住: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對孩子最有力的間接說教。
    旁敲側擊地引導孩子與夥伴們比學習、比品行、比技能,孩子就會慢慢地轉移吃穿花錢等物質上的攀比,有利於孩子艱苦奮鬥精神的養成。
    6.溫和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抱怨:“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你說什麽他就偏不做什麽。”“有時候你剛要說話他就表示反感,不願意聽你說下去。”這類情況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孩子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與家長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裏有話寧願與同伴說,也不願與家長說。對於家長的好心批評、勸導,他們動不動就反駁、對立,讓一心愛他們的家長驚詫不已、心痛不已。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經常是你要我這樣,我偏不這樣,反而要那樣。這種情形讓家長很惱火,家長越惱火就越訓斥他們;但家長的訓斥起不了什麽規勸作用,反而更增加他們的反感情緒。家長這時如不能正確理解、諒解和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逃學,甚至離家出走。
    孩子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有著內、外兩方麵的原因:
    十來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的過渡期。這時,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和束縛,反對成人再把他們當小孩看。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的思維和能耐,他們喜歡對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態度。然而事與願違,當他們發現外界始終無視他們的獨立存在,對他們的自我表現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興趣時,他們又會采取更尖銳更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因。
    如果家庭、學校的教育方法不當,沒有順應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他們提出生硬的要求,令他們感到身心疲憊、不堪重負,就容易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故意跟老師、家長對著幹。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外因。
    逆反心理過強會導致孩子多疑、偏執、自私、冷漠、孤獨、憤世嫉俗、不合群,使之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為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需要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平行交談”,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
    所謂“平行交談”,就是家長與子女一麵做些普通活動,一麵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耳提麵命的談話方式會讓家長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消除隔閡,令孩子與家長之間達到無話不說的地步。
    父母要營造聆聽氣氛,做孩子的顧問。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家長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由於家長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逆反的孩子也大都不喜歡聽,因此,家長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管理者。顧問隻細心聆聽,協助抉擇,而不插手幹預,僅建議改弦更張。
    當孩子訴說和發泄時,家長應克製自己的情緒衝動,讓孩子把話講完,避免因隨意指責引起雙方的不快。當孩子充分表達意見後,家長應做出積極的表態:“你這個想法不錯,要是再加一點或再改一點就更完善了。”家長的積極反應可以讓孩子心情愉快,充滿成就感,有利於雙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和憂慮,則應當讓孩子知道這是家長的愛心所致。比如,麵對孩子放學晚歸,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後不準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於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而聰明的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並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麽晚歸,心裏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以後早點回來”。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後,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幹涉行為也不會產生逆反與抵觸。
    當孩子出現越軌行為時,做父母的要及時對孩子說說“悄悄話”,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其恐懼心理,問明事情的原委,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尋找補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關懷的愛心去溫暖、感化孩子,了解孩子的煩惱與苦悶,以溫和的語言進行疏導,循循善誘,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不足,促使孩子從挫折中受到教育,揚長避短。切忌在孩子出現冒險行為時,挖苦疏遠孩子,甚至放棄責任,撒手不管。
    采用實踐體驗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比命令和口頭說教有效得多。一位父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非要買一個。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了。”兒子這下可來勁了,偏要買,不高興地說:“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父親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兒子抱著買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苦心。
    心理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逆反心理雖有妨害孩子身心發展的一麵,但也蘊含著很多積極的因素,其中較為顯著的是:逆反心理從另一方麵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勇敢,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等積極的心理品質;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的情況下,在憤懣、壓抑、不滿的時候,敢於發泄,不會讓不愉快的事情長期滯留在心中,並能防止畏縮、懦弱、壓抑、保守、逆來順受等消極的心理品質的形成。
    因此,如果父母能以溫和的語言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並能因勢利導,善加利用,這樣,就能夠把逆反的孩子塑造成具有創造性思維、勇於開拓進取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傑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