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1)

字數:596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必須通過批評和懲罰,矯正孩子才能讓孩子成器成才。批評絕不是大聲嗬斥、無休止的指責和一味的貶低,這種批評隻會矯枉過正,使親子關係扭曲變形。父母批評孩子的語言必須留有餘地,如果能給“苦口”的批評巧妙地裹上“糖衣”,那就再好不過了。
    1.不要一味貶低孩子
    伍明活潑聰明,剛五歲就會背唐詩、數數、畫畫,在幼兒園裏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伍明卻總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評他。有一次,伍明畫畫得了三等獎,當他興衝衝地跑回家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卻說:“別忘乎所以,你隻得了三等獎。”如果伍明成績不好,爸爸又會說:“你真是豬腦子!”
    在爸爸的一味貶低下,伍明漸漸對什麽事都不感興趣,幹什麽都提不起精神來了。
    故意輕視、貶低孩子的能力,是精神懲罰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為防止孩子產生驕傲情緒,一味貶低孩子的進步,盲目地拿別的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責罵訓斥、諷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從小就萌生自卑意識。
    讀小學三年級的冬冬一次考試沒考好,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於是便大開罵“戒”:“你真是豬腦子!連小學都學不好,長大了會有什麽出息!”
    家長不是理智地去分析孩子考試失利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補救的辦法,而是恣意對孩子全盤否定。這種辱罵對孩子的自尊心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時間一長,孩子也會認同家長的這種看法,對學習失去原來的信心。
    六歲的侯武武在媽媽的監督下趴在小書桌上做作業,剛開始他還乖乖的,但隻要媽媽一扭過頭去,他就開始在作業本上畫小人。後來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很生氣,大聲嗬斥道:“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小武武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媽媽這樣說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七歲之前,大多數孩子隻能按照字麵意思來理解大人的話,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區分哪些話應該當真,哪些話隻是父母在氣頭上說說而已。他們會因為被父母說成“你這個沒用的東西”而感到傷心。
    因此,家長的批評應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是人格,還應該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式。武武的媽媽完全可以這樣說:“你可以畫小人,但八點以前你必須把所有功課寫完。”必要時,父母還可以強調一下這種錯誤行為的後果,如:“如果你不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就趕不上看你最喜歡的動畫片了!”
    黎大業是名高一男生,他很聰明,自尊心強。望子成龍的母親相信隻有嚴厲管教才能讓孩子學有所成。大業從小學就很愛撒謊,常常逃課去網吧。每次母親都會嚴厲地責罵他:“你這個沒用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的!”大業到初中後成績更是一路下滑。現在母親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孩子沒有學習自覺性了。
    提起學習和生活,黎大業顯得很痛苦。他說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媽媽事事都要管他。他拚命想擺脫媽媽無止境的嗦和批評,取得成績後的誇獎對他來講是種非常難得的享受。
    一個自尊心從小就受過挫折的人,會出現很多心理行為障礙,諸如自我否定、缺乏愛心、焦慮等,長大後也難以適應社會,甚至會走上邪路。
    批評孩子要客觀,就孩子所犯錯誤本身講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過多感情色彩,張口閉口用侮辱性、貶低性語言:“你真沒出息”、“你真蠢”、“你真是豬腦子”……如此責罵不休,不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孩子出息與否,做父母的要從長計議,不能一棒子打下去,把孩子看扁了。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會讓孩子從小在“一錘定音”的消極定論中喪失勇氣和鬥誌。批評孩子應該恰如其分,留有餘地,在客觀公正地指出錯誤後,還要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對孩子給予正麵引導。
    2.以樂觀的方式批評孩子
    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樂觀的人,因為樂觀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成功都會起積極作用。
    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個性傾向,它是指人精神愉快,能看到事物比較有利的一麵,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心理學家認為,樂觀的態度是高情商的一個具體表現和重要指標。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長期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麵的研究,通過研究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樂觀不僅是比較迷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免疫力。塞利格曼的研究發現,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性格,也可以後天培養孩子形成這種性格。
    塞利格曼還指出: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會顯著影響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內疚和羞辱感,超過了使孩子改錯的度。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應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樂觀批評的方式還要求父母實事求是地解釋問題,指出孩子犯錯誤的具體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
    美國教育專家、全美暢銷書籍《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勞倫斯·沙皮羅指出:情商與智商相比,遺傳成分要少得多,要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首先家長或教師應該具有樂觀主義精神,充當孩子模仿的表率;其次,在批評孩子時應采用樂觀的方式,樂觀的方式要求批評恰如其分。
    下麵是勞倫斯·沙皮羅講述的具體事例:
    8歲的蘇茜準備與朋友去野餐。盡管父母已經說過三次要求她出去前把房間打掃幹淨,但她還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房間裏亂得一團糟就出去了。
    那天早晨正好有位房地產代理商要來看房子,因而當看到蘇茜的房間還沒有打掃時,父母非常生氣,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蘇茜打掃了房間。
    那天下午蘇茜回家後,母親滿臉怒氣,立即把她帶到臥室,告訴她自己為什麽生氣。
    麵對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蘇茜的母親,會如何批評女兒呢?
    勞倫斯·沙皮羅分析說,如果此時母親采取的是:
    “你給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們非常生氣。”
    (勞倫斯·沙皮羅的分析<下同>:母親的批評是肯定的,並且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我們跟你講過三遍,要你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堅持不打掃。”
    (分析:母親準確地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並把蘇茜的問題說成是暫時性的。)
    “今天有房地產代理商要來,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我們就得替你做,結果耽誤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間的幹淨、整潔,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
    (分析:母親隻是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她的責備是正確的。)
    “我要你在你自己的房間裏呆15分鍾,好好想想我說的對不對。然後告訴我,今後你會如何保持房間整潔,保證這類事不再發生。至少要寫出三條解決問題的辦法。”
    (分析:15分鍾是8歲孩子考慮問題比較實際的時間,蘇茜的母親給她布置了一個很實際的任務,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這個問題是合適的。)
    勞倫斯·沙皮羅分析說,如果母親采取的是悲觀的方式,則可能這樣說話:
    “你為什麽總是這麽不體諒人?你的行為把我氣瘋了!”
    (分析:“總是”一詞意味著問題很普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的情感反應太過分了,會給孩子造成太多的內疚感。)
    “我跟你說過無數次,要你保持房間幹淨,但你就是不聽!你是怎麽啦?”
    (分析:母親把問題說成是普遍性的“無數次”,永久性的“你就是不聽”,借此讓孩子產生內疚。她還進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房地產商來了,幾乎是一場災難!人們說進屋的第一印象會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一位難得的代理商,會使房價降低幾千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買不起新房子了!”
    (分析:母親把事情描述成一場災難,她暗指女兒的一次疏忽很有可能會毀掉全家的生活。)
    “現在我要你呆在房間裏,好好想想你幹的一切。”
    (這一懲罰是不確定的,沒有針對性。女兒有時間來思考,產生內疚,卻沒有機會學會或做些什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批評方式中,家長一定可以感悟到成人樂觀或悲觀的態度對孩子個性塑造的影響,一定會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談話方式,有信心把孩子培養成樂觀的人。
    3.含蓄委婉,迂回暗示
    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由於語言太直接、太尖銳,難免造成親子衝突、對立,做父母的大動肝火,孩子“寧死不屈”,最後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少父母都感到困惑:自己盡心盡責地教育孩子,一門心思為孩子好,為什麽他們就不懂父母的心呢?難道孩子犯錯後就不該批評嗎?
    孩子犯錯,父母進行批評教育,不僅應該,而且是必須。問題是,批評的語言能否含蓄一點、婉轉一點,能否用迂回暗示的方法,啟發孩子自覺認識錯誤、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教育呢?家長果真能這樣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批評效果。
    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相信能給家長們以啟發。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的女秘書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的小姐。”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你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處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樣漂亮。”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
    一位朋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麽想出來的?”
    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要先塗肥皂水麽。這是為什麽呢?就是為刮起來不疼。”
    許多做父母的在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抱著這樣一個觀念: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殊不知,良藥若是苦得讓人難以入口,功效從何而來?忠言若是逆得進不了耳朵,何來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國前總統柯立芝的批評方法告訴人們: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但更利於行。為什麽呢?因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讚美、欣賞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評、諷刺、挖苦的語言。教育和批評孩子同樣必須遵循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要想改變一個人而又不傷感情,甚至讓對方感激和更喜歡你,最有效的是讚美,間接暗示對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錯誤。
    父母賞識、愛護、體貼孩子,孩子就會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反之,一味地惡語中傷、責怪甚至打罵孩子,逆反心理驅使他們把身上最醜陋的東西暴露無遺,這與家長抑惡揚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父母批評教育孩子,無一不是出於愛的目的,隻有讓孩子得到被愛的體驗時,才能從心裏真正接受批評,進而改正不足。
    當麵直接尖銳地指責孩子,隻會造成孩子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孩子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和喜歡。
    “小傑,我們都以你為榮,你這個學期的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下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也肯定會比別人高的。”
    父母用這種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說話方式,讓小傑知道父母要他改進代數課的學習。可以讓人確信的是,小傑必定會向著這個期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