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2)

字數:583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家長還可以通過講故事、寓言的方式來達到委婉批評孩子的目的。
    有位聰明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而且不認錯時,她總是耐心地坐下來講個故事給兒子聽,故事時裏總有個孩子或者什麽小動物做了類似的錯事。
    講完後,媽媽就問兒子:“故事裏那個孩子(那個動物)錯在哪裏?”
    兒子按照媽媽的引導去批評故事裏的孩子(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剛才我也做錯了事。”
    運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傳達批評的意思,表明一個道理,既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尷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誠懇接受。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4.人前不教子,給孩子“麵子”
    有不少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這麽小,哪來的麵子?這種想法實在大錯特錯!孩子一出生,他的麵子就開始有了,並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國有這樣一句家教諺語,叫做“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意思是說,孩子沒有什麽麵子,在什麽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麵子,應該在“枕邊”這種隱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國還有一句這樣的老話:“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師打不羞。”這也是不顧及孩子麵子的“混賬話”。
    雖說中國人都愛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時,還是要數說自己孩子的不足。“我們家小胖兒不如你家黑子聰明”,“我們妞妞不像你們閨女那麽秀氣。”其實每個父母心裏都想說“我們家的孩子最好”,可嘴裏硬是要貶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裝謙虛。
    在西方,這種情況卻截然相反,父母從不在別人的麵前貶低自己的孩子,而是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媽媽帶五歲半的傑克去上他的第一次遊泳課,小傑克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勇敢地跳進水裏,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母親。傑克媽媽覺得很有趣,她沒有當著許多同學和教師的麵批評兒子,而是鼓勵孩子說:“沒關係的!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你會學會遊泳的。我小時候學遊泳比你還膽小,後來也很快就學會了。”
    後來,當別的孩子還用手扶著浮漂遊泳時,傑克已經能自如地空手遊了。
    父母想讓孩子聽進自己批評的“逆耳之言”,就必須注意處處給孩子留有餘地留足麵子。盡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別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學麵前批評孩子,使孩子“顏麵大失”。
    調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認為在大人麵前挨父母批評,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學、同伴麵前被父母指責,那是很難受的。這是孩子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記在心上。
    要著重提醒父母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的異性同伴和同學麵前批評孩子,說孩子的缺點。因為很多事實證明,在異性同伴麵前,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麵子管教他們,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異常強烈。
    即使在大人麵前,聰明的家長也不能對孩子加以“指責”,更不要說“大批特批”。孩子為什麽能夠忍受在大人前麵被父母指責呢?這是“習慣成自然”,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可是家長能不能不給孩子提供這種選擇的機會呢?因為這樣的選擇會破壞和諧的親子關係,使父母的批評語言適得其反,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擴大化”,不“翻舊賬”
    家長要就某一問題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有什麽問題談什麽問題,幹淨利索,切勿借題發揮、把問題擴大化,甚至揪住曆史問題不放。
    有些家長在氣頭上就容易聯想,喜歡把孩子過去的老底都翻出來,絮絮叨叨,沒完沒了,這樣做隻會加大解決問題的難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對父子的談話:
    “你到哪裏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誰去?”
    “初中的老同學、王姨家的巍巍、八樓的德勝和後街的順子。”
    “順子?是不是在畢業前出事的那個順子?”
    “老爸記性真好。”
    “我告訴過你,不要和順子來往。那孩子太搗蛋了,差一點沒被開除。上次你們幾個就是因為他,差點闖大禍。你們這次去哪裏?”
    “我們去商場。”
    “不買不賣到商場幹什麽?”
    “不幹什麽,就是逛逛。”
    “簡直是浪費時間!年輕人不在家好好學習,到處閑逛,再加上那個順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課做完了沒有?上次考成那個樣子還好意思出去閑逛。”
    “老爸,有完沒完?您想象力真豐富,不就是出去玩嗎?嗦嗦,你煩不煩?”
    “小子你聽著,給我說話放尊重點。老老實實早點回來,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這樣的對話可能在很多家長和孩子身上都發生過。在有些家長看來,這也許正是個批評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可這樣的教育效果會好嗎?正如對話中的兒子所說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嗎?本來就是件小事,卻被父親上綱上線,弄得這麽複雜。複雜化的主要原因是父親沒有做到就事論事。如果父親意識到無限的引申隻會影響父子之間的關係,這位父親肯定會控製自己的聯想力。
    在這段短短的談話中,聯想力豐富的父親有兩處就翻了兒子的舊賬:上次你們幾個一起……、上次考成那個樣子……
    孩子最厭惡父母隻要他一犯錯誤,就把陳年老賬翻出來。
    有的父母喜歡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就把前幾個小時,前幾天,甚至是前幾個月的錯事都搬出來:“你說你這孩子,上個星期上課不好好聽講,挨了老師批評,昨天作業錯得一塌糊塗,今天作業還沒做完就開始看電視。”
    很多家長懲罰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會怎麽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有的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也因此對改錯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教訓懲罰孩子務必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一次不良行為應該隻被批評一次,不能因為一次行為就連續受到批評。早晨犯了錯,批評後,就完了。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又念念不休,不停地對孩子斥責:“你說你今天做了什麽好事,一大早就把碗摔破了。”這種嘮叨式的反複責備隻會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批評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一次不良行為就足夠了。
    6.斥責孩子忌大聲
    當孩子淘氣,或犯了錯誤時,很多家長常常大聲訓斥孩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非常生氣,另外,有的家長還認為,若在責備孩子時聲音過小,無法引起孩子的足夠重視,收不到良好效果。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當家長對孩子大聲嚷嚷、橫加斥責時,孩子當時的確給鎮住了。但當孩子驚駭於家長發怒這個行為時,心裏隻在念叨怎麽樣才能盡快結束,哪有時間去思考家長責備的內容、去反思自己的過錯。若孩子年齡較大,他們還會對家長這種斥責方式產生對抗情緒,這隻會加劇對立,激化親子間矛盾。
    如果家長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不是大聲嗬斥,而是平心靜氣地向孩子低聲好好說,能產生良好的批評效果。
    其一,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犯了錯誤,心裏七上八下,正在擔心不知父母要以什麽樣的方式責罰自己呢,卻見父母不發怒,反而以異常平靜的語調跟自己談論這件事,油然產生好奇心,就想聽清父母到底要說什麽。同時孩子還可以從父母這異乎尋常的舉動中感受到父母鄭重的態度,促使孩子重視父母的話。
    其二,能促使家長保持理智。家長們先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對孩子說話;這也反過來進一步促使家長保持理智。家長們大聲嚷嚷,大都為一時衝動,事後也會後悔,覺得自己當時不應該發那麽大的火。平心靜氣地說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冷卻孩子亢奮的情緒,本來就是教育、說服的必要條件。若家長自己先情緒失控,那又怎樣去引導孩子呢?家長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觀、準確地分析孩子的錯誤,能更好地讓孩子接受。
    其三,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小聲地說,是向孩子表示這話是說給他一個人聽的,談話僅局限於兩人之間,這不僅能吸引孩子的興趣,還可使他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家長輕聲細語地批評孩子,沒有讓孩子丟麵子,他會感激父母,也就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誨了。
    家長在自己情緒欠佳時,盡量不要去責備孩子。因為這時情緒控製是很困難的,即使心裏想冷靜一些,但過火的話也難免脫口而出。情緒化的批評斥責,往往隻會適得其反。
    7.慎重使用批評性體態語言
    家長與孩子長期共處,對彼此體態語言的微妙性把握得細膩、及時、準確,因此,在批評時可以運用體態語言向孩子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但是,父母應該明白,表示批評和懲戒的體態語言都是消極性的體態語,要特別注意運用場合和分寸,否則會影響親子感情,使批評的效果適得其反。
    倒背雙臂注意場合。倒背雙臂這一體態所傳達的是權威信號,父母對孩子不滿或批評孩子時經常倒背雙臂,孩子從中感覺到父母的威嚴。父母在監督或懲戒孩子做某件事情時可以采取這種體態。但是在一些普通場合,比如和孩子談話時,不應把雙臂倒背起來,因為這樣做會給孩子一種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感覺,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妨礙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靈活運用雙臂交叉胸前。美國的一位體態研究者曾做過一次實驗:在一次會議上,他故意誣蔑聽眾所熟知和佩服的幾位名人,他的這種講話持續了一段時間,突然停止下來,並要求聽眾不要動,保持他們剛才的體態。結果發現:90%的人保持雙臂交叉於胸前的姿勢。可見,當人對某件事持有不同意見時,喜歡采取雙臂交叉胸前的體態語言。很多父母也常會不自覺地使用這種體態語表示否定態度,但這種體態會給孩子一種壓力或蔑視的感覺,不利於親子間的感情溝通與交流。當然,雙臂交叉胸前並非完全是消極的,有時給人一種休閑自在的感覺。父母與孩子談心時,如果輔以微笑,也能給人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感覺。所以,對於雙臂交叉於胸前這一體態父母要靈活掌握,避免副作用。
    慎用漠視眼神。有些父母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隻是隨意地用眼睛一瞥,或者看都不看一下,以漠然的態度把孩子晾在一邊,就等於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同時也起到了批評和懲戒作用。但是,這也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一種體態語言。當孩子興衝衝地跟父母說一件事,父母漠然視之,好像孩子沒有出現一樣,會讓孩子覺得很傷心,對孩子的熱情和心理造成傷害。因此,父母要慎用這種體態語言,即使用以批評和懲戒孩子,也要與口頭語言相結合,給孩子講清道理。
    控製瞪眼頻率。瞪眼一般表達強烈的反對和生氣情緒,是發怒時的一種麵部表情。父母適當采用這種體態語言,對孩子的嚴重不端行為會起到威懾作用,可以暫時中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但是,父母的瞪眼頻率也應該有意加以控製,因為大人在生氣發怒時,二目圓睜,雙眉倒豎,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長久下去對孩子沒有太多的好處,會加劇親子關係的惡化,讓孩子敬而遠之。因此,當孩子讓大人非常生氣時,最好先不要瞪眼發怒,克製情緒,冷靜思考對策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