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夢網:意外的拯救者

字數:1172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騰訊傳1998-2016: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
    市場在不停地變化,企業所在行業的利潤來源區也不停在變,企業必須隨著利潤區的變化而變換自己的企業設計和盈利模式。
    ——亞德裏安·斯萊沃斯基(美國管理學家),《發現利潤區》
    電信運營商意外地拯救了中國互聯網產業。
    ——馬化騰
    “影子國王”的夢網計劃
    在“大雪災”降臨的最後時刻,騰訊融到了救命的錢,這讓它在災難中得以僥幸逃脫。但是真正讓騰訊活下來的,並不是idg、盈科或mih,而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
    2000年年初,日本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公司的一項新嚐試引起了馬化騰的注意。這家企業在1999年推出以“i-mode”為品牌的增值服務,它與一些內容提供商合作,向客戶提供各類有價值的內容,諸如漫畫、遊戲、圖片下載及聽音樂等等,由ntt docomo代內容供應商收費,然後兩者進行利潤分成,由此形成了通話業務之外的無線增值業務。
    “這不正是我們在咖啡館裏談過的事情嗎?無非是把尋呼機改成了手機。”馬化騰對張誌東說。他描繪出了一種生意模式:鼓勵擁有手機的oicq用戶通過短信的方式進行注冊,開通“移動oicq”,這樣就可以把電腦與手機打通,實現雙向交流;騰訊把用戶引導到手機上去,產生內容,然後與移動運營商分成。這是從來沒有人嚐試過的模式。
    在一旁豎著耳朵聽的曾李青當即決定找手機運營商談談。他找到了有朋友關係的深圳聯通,聯通的人覺得可以一試。此時oicq的同時在線賬戶數已達到10萬,是一個不錯的促銷平台。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電信日,這一天,電信運營商都會推出一些優惠活動。於是,在2000年5月17日,深圳聯通向深圳市民推出了名為“移動新生活”的促銷方案。其中,“移動oicq”是與騰訊公司聯合展開的,oicq的用戶在自己的聯通手機上注冊一個移動oicq號,即可通過短信平台,發送信息,並實現手機端與電腦端的實時信息互通。“當時搭了一個試驗性的係統,但是聯通並沒有把收費功能開發出來,不過,我們還是高興的,因為至少能跑起來了。”馬化騰回憶說。
    騰訊與深圳聯通的這項合作,引起了曾李青的另外一些前同事的注意。
    就在2000年4月,一家新的、專業從事移動通信業務的手機運營商正式從中國電信公司剝離了出來,它的名稱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此時的中國電信是一家年營業收入高達2295億元的高營利性壟斷企業,被剝離到中國移動的均是一些入職不久、從事邊緣業務的年輕人。誰也沒有料到,它在不久後將迅速膨脹為一家巨型公司。
    中國移動成立之後,便開始研究增值業務模式。廣東移動的深圳分公司同時注意到了ntt docomo公司的模式以及騰訊與深圳聯通的合作。2000年8月15日,成立不久的深圳移動即與騰訊簽訂了“即時通——移動oicq”業務的試運行協議。協議規定,該業務先在深圳地區運行一個半月,隨後正式在廣東移動全麵推出。
    約4個月後,中國移動全麵拷貝“i-mode”模式,正式推出了移動互聯網業務品牌——“移動夢網”,中國移動向社會征召電信增值業務合作夥伴,收入以15比85分成,增值服務商得大頭。在首批簽約的三家合作商中,包括騰訊、靈通和美通,全部是注冊於廣東的中小企業。
    在技術上,短信增值服務並沒有什麽突破,甚至它隻是運營商在現有技術水平上的應用性試驗,而且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被視為標杆市場的美國——並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在一開始它並不被看好。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移動夢網”在未來的幾年內竟然出乎意料如野花綻放,不僅成為中國移動成功崛起的關鍵之一,而且還意外地救活了在虧損泥潭中無所適從的、年輕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們。
    中國的手機用戶對手機短信的熱情也許是全世界最高的,尤其是與美國用戶相比,呈現出極端的反差。
    美國人爽朗直率的個性使得大多數人更喜歡直接通電話,在他們看來,用短信的方式向人表示祝賀是失禮的。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手機用戶中,利用手機發送並接收文字短信息的比例隻有5%。用戶在辦理手機入網手續的時候,隻關心通話質量、通話資費,對手機的樣式和短信、上網等增值功能幾乎不關心。2000年前後,很多人用的手機都是特別老的型號,根本沒有短信功能。因需求不足,美國各大電信公司對提供短信服務也無熱情,長期以來,不同的移動通信公司之間無法實現短信息互換,這與亞洲或歐洲運營商的開放有明顯區別。另外,美國手機付費大多是每月固定金額,從20多美元到100多美元不等,並且從晚上7點或者9點就全部免費,而手機短信大多需要單獨付費,發一條信息的費用高達10美分,其過高的費用也成了阻礙手機短信發展的因素。
    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這裏的手機通話費很昂貴,一角錢一條的短信顯然更加合算。中國人含蓄的個性,也使得人們更樂意用短信的方式互相問候、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消費特性上的微妙差異,造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式。隨著手機的迅速普及,這種反差變得越來越有戲劇性。在2002年,全美國的手機用戶發送短信息的總數為81億條,但中國人僅在2004年春節7天長假期間就發送了70億條。到2006年,美國全年的短信量都比不上中國春節一天。正是中國人對短信的熱情,給予了中國移動以及內容供應商們以極大的創新空間。
    當然,這種景象在2000年下半年還很少有人能夠看得清,在這一年,中國移動的短信收入僅有1億元,即10億條次的發送量。不過,對於騰訊來說,他們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微光。“我們好像看到錢了。”曾李青說。
    夢網拯救中國互聯網
    於2001年11月10日正式開通的“移動夢網”計劃,先是在廣東移動試點,而後四川、浙江等省相繼跟進。中國移動采取了非常開放的姿態,它承諾將85%的短信增值收入分給合作商。為了鼓勵各家參與,它還設計了一個“賽馬機製”,積極性越高的合作商可以得到越多的資源分配和政策扶持。
    在後來的幾個月裏,曾李青帶著他的市場部人員瘋狂地奔波於各地移動公司,一家一家地洽談和簽訂開通“移動qq”的業務。曾李青在自己的小辦公室裏掛了一張全國地圖,用紅藍兩色作標記,紅色代表聯通,藍色代表移動,拿下哪個省份就用顏色標記出來。“我們的人常常自己扛著服務器,跑到移動公司的機房裏去安裝,好像是跟時間在賽跑。”他回憶說。
    2001年2月,具有標誌意義的北京移動成為第九家開通這項業務的分公司,這意味著騰訊完成了全國主要市場的布局。到3月,“移動qq”的手機短信息發送總量已達3000萬條,可為騰訊帶來超過200萬元的月收入。
    2001年6月,也就是mih正式入股騰訊的當月,馬化騰把全公司的10多個人召集起來,向大家宣布:因“移動夢網”業務順利開展,騰訊在財務報表上第一次實現單月盈虧平衡。到年底,騰訊實現營業額近5000萬元,淨利潤超過1000萬元,其盈利全部得益於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項目。
    “對於大多數網蟲來說,it界的明星既不是網易、搜狐、新浪,也不是丁磊、張朝陽、王誌東,而是由深圳騰訊公司發明的小企鵝——qq(原名oicq)。”2001年6月25日,廣東當地的一家新聞門戶網站大洋網在一篇報道中寫道。這樣的論斷,在當時並不被廣東以外的主流媒體所接受。不過,騰訊確乎是最早盈利的互聯網公司。此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浪、網易及搜狐三大門戶均深陷虧損漩渦,網易的淨虧損更是從之前公布的1730萬美元上升到2040萬美元,納斯達克以財務報表存在疑點為由,一度宣布網易股票停止交易。馬雲的阿裏巴巴盡管宣稱擁有了400萬網商用戶,卻將融到的2500萬美元幾乎燒盡。他不得不相繼關閉境外公司,遣散外籍員工,把公司總部從上海又遷回了家鄉杭州。
    在三大新聞門戶網站中,第一個投入夢網項目的是網易。2001年1月,因股價跌得慘不忍睹而灰心喪氣的丁磊與廣東移動簽訂了合作協議,宣布開展手機短信業務。他後來說:“廣東移動找我談‘移動夢網’的合作時,大家心裏其實都沒有底。好比一個溺水的人,能胡亂抓住一根稻草也是好的,沒有想到的是,這根稻草居然長成了一根大樹枝。”正是在短信業務的推動下,網易於一年後的2002年第二季度走出虧損,季度盈利3.8萬元,在其收入構成中,短信、下載鈴聲和圖片等的收入超過1500萬元,占到整體收入的40%。《亞洲華爾街日報》評論認為,網易是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第一家實現盈利的門戶網站。在網易的啟示下,新浪和搜狐相繼宣布與中國移動合作,全力開拓手機短信業務。
    在“移動夢網”計劃的推波助瀾之下,中國手機用戶的短信發送量突然井噴。2001年,中國移動的短信發送量暴增16倍,達159億條,2002年更增至793億條,中國的短信量占到了全球短信量的1/3。在中國移動收入中,數據業務收入所占比例從2001年前的2.1%上升到2002年的6.4%。
    2002年8月,中國移動在廣州舉辦了一場“‘移動夢網’共同發展策略研討會”,100多家內容供應商與會。在會上,知名度頗高的丁磊被當成合作典範,而真正得到最大收益的卻是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馬化騰。相對於新聞門戶網站,作為即時通信工具的qq顯然對用戶有更強的綁定性,被使用的頻率也更為頻繁。數據顯示,通過移動qq發出的短信數量約占整個“移動夢網”短信數量的70%。
    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隨著“移動夢網”業務的展開,創始人們對騰訊的組織架構進行了第一次改造,整個公司被劃分成三大部門,分別是市場部門(arketing)、研發部門(r線,research)和職能部門。在各項任命中,馬化騰為首席執行官(ceo),曾李青為首席運營官(coo),張誌東為首席技術官(cto),陳一丹為首席行政官(cao),負責所有行政事務包括後勤,許晨曄則為首席信息官(cio),負責新聞媒體事務並兼管門戶網站。
    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也在此時被引入騰訊,如財務部經理王齊,行政部經理郭凱天,以及如今的首席財務官(cfo)、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碩瀚。
    r線下設三個部門:無線開發部負責手機端的短信業務,經理是鄧延;基礎開發部負責底層技術和服務器維護,經理是李海翔;產品開發部負責qq客戶端的技術開發及維護,經理是吳宵光。
    m線下設綜合市場部和移動通信部。前者負責全國銷售隊伍的建設及管理,後者負責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業務對接,經理分別為鄒小旻和唐欣。
    在公司決策上,騰訊形成了總辦會議製度。每兩周召開一次,參加者為5位創始人和各核心業務部門主管,人數為10~12人。這個人數規模一直沒有被突破,一直到2013年,騰訊的總員工人數已超過2萬人,總辦會的參與者也不過16人。
    總辦會是騰訊最為核心的決策會議,馬化騰要求所有與會者無論日常工作多麽繁忙,都務必前來參加。每次會議都在上午10點準時開始,一般都要延續到淩晨2~3點,因此是一種非常考驗體力的馬拉鬆會議。
    “pony喜歡開長會,每一個議題提出後,他都不會先表態,而是想要聽到每一個人的態度和意見,所以會議往往開得很漫長。”好幾位與會者對我透露過開會的情景。“在總辦會上,幾乎所有重要的決議都是在午夜12點以後才做出的,因為到那個時候,大家都太疲勞了,常常有人大喊‘太困了,太困了,快點定下來吧’,然後就把一些事情定了下來。”
    一個比較特殊的慣例是,騰訊的總辦會沒有表決製度,根據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奚丹等人的記憶,“十來年裏,沒有一次決策是靠表決產生的”。在部門業務事項上,相關責任主管的意見很受重視,“誰主管,誰提出,誰負責”。在關係到公司整體戰略的事務上,以達成共識為決策前提,若反對的人多,便會被擱置,而一旦為大多數人所讚同,反對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在這一過程中,馬化騰並沒有被授予“一票讚同”或“一票否決”的權力,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折中者。
    不成功的收費試驗
    眼瞧著無線業務部門月進百萬的火熱局麵,負責qq客戶端的產品開發部則像一個捧著金飯碗的乞丐,馬化騰融來的錢幾乎都砸在qq上,可是卻找不到直接獲利的辦法。
    第一個被想到的模式,當然是廣告。
    早在2000年8月,qq的頁麵上第一次出現了旗幟(banner)廣告,客戶每投放一天需花費2萬元到9萬元不等,按打開次數來計算,每天的廣告曝光可達到4億次,周末達5億次,按“千人成本”來算是非常的劃算。“當時的投放客戶幾乎都是正在燒錢的互聯網公司,大家互相投放,我在你那裏投廣告,你也在我這裏投一些,大家就都有了收入,其實是騙投資人的。我們也找很多消費品公司談過,隻有寶潔和諾基亞嚐試性地投放了一些。”
    與新浪等門戶網站相比,騰訊的廣告價格非常低廉,往往隻有前者的1/5,曝光率卻非常高。可是,因為qq的麵積很小,廣告的展現效果並不好,而且,qq用戶的年齡偏小,商品購買力令人懷疑,因此,廣告的推廣不順利。到2000年的12月,騰訊名義上的廣告收入曾一度達到150萬元,可是到第二年的2月,在互聯網寒流的襲擊下,願意到qq上投廣告的企業越來越少。
    吳宵光想到的第二個模式,是會員製。
    “我們當時算了一下,qq用戶已將近1億,如果有百分之一的用戶願意購買我們的服務,就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2000年11月,騰訊推出了名為“qq俱樂部”的會員服務,向付費會員提供免費用戶享受不到的服務,包括具備網絡收藏夾和好友列表保存等功能,還可以選到一個較好記憶的“靚號”,會費為每月10元。
    這項業務被寄予厚望,騰訊自稱這是“中國互聯網史上的第一個增值服務業務”,曾李青負責的市場部還專門印製了數十萬張名片大小、標明qq號碼與密碼的“騰訊會員卡”,雇人在鬧市區和大學校園去大量派送。
    可是,在強力的推銷之下,“qq俱樂部”受到空前的冷落,每個月隻有幾百個用戶願意加入,月收入僅兩三萬元,半年內隻發展了區區3000個會員。這個結果讓騰訊上下非常沮喪,馬化騰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支付方式的缺失。“當時的中國青年消費者幾乎沒有人擁有信用卡,他們必須要跑到郵局去匯款,很少有網友樂意為了每月10元往郵局跑的。”由於付費者寥寥,騰訊之前承諾的服務也沒有開發實現,這是騰訊曆史上非常尷尬的一次業務嚐試。
    第三個被嚐試的業務,是企業服務。
    在相當長時期內,馬化騰堅定地認為,麵向企業收費將是qq最重要的獲利渠道之一。在2000年年底,騰訊推出麵向企業的bqq(即business qq)版本,這一版本保留了qq的文字、音頻視頻通信、文件傳輸等功能,又做了權限設定,可以控製上班聊天現象。同時,增加了視頻網絡會議、討論組、短信群發等功能。深圳的一些知名企業,如萬科等,成為bqq的首批試用者,它們似乎歡迎這一服務,可是仍然拒絕為之付費,騰訊隻能從集團短信中獲得一些分利。還有一些企業主則認為qq太“幼稚”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用qq與朋友聊天,可是在工作中堅持用看上去更商務化的msn。
    到年11月,在經曆了6個版本的升級後,騰訊宣布免費的bqq“試用版”用戶已經達到了7萬家,在此基礎上,騰訊與ibm、用友、金蝶等軟件供應商合作,提出升級的騰訊通(rtx,real time exchange),可是這一產品的推廣業績仍然令人失望。在之後的10年裏,騰訊一直在商用市場上碌碌無為。
    qq收費風波:第一次輿論危機
    產品開發部推出的第四個收費業務,是qq號碼注冊收費,它使得騰訊遭遇創建以來的第一次輿論危機。
    2001年2月,qq的每天新注冊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00萬,騰訊的服務器受到巨大的壓力,張誌東說:“當時每天發放數十萬個號,很多人搶注,形成重複操作。本來100萬個號碼,隻需要100萬次操作,因為重複操作,出現了上千萬次的申請,成功率降低到2%左右。”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騰訊開始對用戶注冊進行限製,並逐月減少放號,由100萬降低到60萬,再降到40萬左右,同時,鼓勵用戶通過撥打168聲訊台或發送手機短信的方式獲取qq號,撥打168聲訊台的費用是每分鍾0.8元,通過手機發短信息注冊則每次收費0.5元,用戶獲得一個qq號約需支付1元錢。騰訊並沒有明確地宣布注冊收費,可是,用戶從此幾乎不可能注冊到免費的qq號。
    這一政策很快引起用戶的不滿。7月,有網友發帖《騰訊qq,你做得太絕了!》,文章警告說:“假如還有第二家可以與qq對抗的在線即時通信軟件,騰訊推出這種用戶不歡迎的注冊方式代表著自殺。”作者繼而號召大家抵製騰訊的收費行為,作者認為:“這可能會使騰訊在收費的路上走得更遠,可能在將來你登錄一次qq即要付一定的使用費,甚至你發送一條信息都要收費,如果沒有誰能夠狙擊騰訊的話,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壟斷可以滋生一個企業無止境從用戶身上剝奪利潤的欲望。”此文在各個新聞網站和論壇被迅速傳播開來。
    到8月20日,對騰訊的怒氣被發泄到了傳統的紙質媒體上,北京發行量最大的消費類周報《精品購物指南》以幾乎一個整版的篇幅刊出《要學郵箱注冊收費,騰訊上演東施效顰》一文,記者以親身體驗寫道:“在早、午、晚、夜四個時段各花了20分鍾從頁麵注冊,但是全部失敗。因此,有理由懷疑,騰訊公司已經在服務器上對頁麵注冊進行了全麵限製,要想申請新的qq號碼,隻能花錢用手機注冊或者是打168聲訊電話。”文章對騰訊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網民對騰訊的做法很是傷心和惱火,有網友說,我們已經容忍了騰訊彈出式廣告條和窗口閃爍的廣告,現在又用這種做法來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實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騰訊公司在不恰當的時候,以不恰當的方式,在不恰當的項目上收取了費用以至於遭到了網民的非議。也許,騰訊該反思一下了。”
    《精品購物指南》的報道讓騰訊一下子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來沒有那麽多記者打電話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應付,電話鈴聲響了,誰也不願去接。”負責公關事務的許晨曄回憶說。馬化騰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在很長時間裏,性格內向的他一直不知道如何與新聞記者交流。法律專業出身的陳一丹受命起草一份“公開信”,此信在兩天後,被《精品購物指南》全文刊出。
    騰訊在公開信中為自己辯護說:“參考過國外其他互聯網即時通信服務商的新注冊用戶數量指標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注冊用戶增長過快,是對免費資源的極大浪費。有見於此,騰訊才開始對注冊用戶的數量有所限製,把每天的放號量控製在20萬到30萬……騰訊公司開啟諸如手機注冊和撥打聲訊台注冊服務,是為了給真正有需要的用戶提供一個可行的渠道。”
    騰訊的這份律師氣息嚴重的公開信對平息用戶的怒火,幾乎沒有起任何的作用,甚至在很多人看來,“是傲慢而無理的狡辯”。有網友反駁說:“為什麽國外的icq或msn都沒有因注冊用戶的增加而收費?而用戶增長與免費資源的浪費,更是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在騰訊內部,就是否要繼續執行收費政策也形成了對立的意見。有人擔心騰訊會被用戶的口水“淹沒”,也有人擔心會出現新的競爭者。馬化騰堅持了收費的策略:“我們那時剛剛拿到mih的投資,‘移動夢網’的業務雖然有點起色,但前景並不確定。騰訊不會被罵死,但是肯定會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失血致死。”在他看來,讓騰訊活下來肯定是最重要的。
    頂著漫天罵聲,騰訊於2002年3月宣布將推出“qq行靚號地帶”業務,出售qq號碼使用權,選擇該項服務,能獲得5位、6位、8位靚號以及生日號碼的使用權,並享用qq會員功能。到9月,“qq行”號碼正式向全國用戶發售,每月收費2元,免費號碼和一次性號碼申請基本停止發放。
    騰訊的收費戰略果然把“競爭之狼”引了進來。
    就在“qq行”號碼正式發售的9月,一家叫朗瑪的創業公司推出朗瑪uc客戶端,它以獨特的場景聊天、動作語言、動畫圖釋等眾多新穎的功能贏得了用戶的喜愛,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裏注冊用戶數就突破800萬,在線用戶數超過3萬。在朗瑪uc麵世的幾個月裏,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不約而同地推出了自己的即時通信工具——網易泡泡、新浪聊聊吧、搜狐我找你、雅虎通、263的e話通、tom的skype,市麵上出現了30多款類似的產品,騰訊引爆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圍剿戰。
    到2003年6月,馬化騰如夢初醒,決定重回免費之路。騰訊以“慶祝移動qq三周歲生日”為名,宣布新開通移動qq的用戶,可以獲得免費長期使用qq號碼一個。至此騰訊再次打開長期使用號碼發放之門。兩個月後,qq重新開放免費注冊。可是,群狼對騰訊的圍攻之勢已然生成,在之後的兩年多裏,騰訊不得不疲於應付。
    在騰訊史上,2002年的“靚號收費”在日後很少被提及,事實上,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歧途經曆。
    q幣:虛擬貨幣的誕生
    在整個2002年,盡管騰訊在qq收費模式上的試驗一直非常不順利,可是,還是有一項創新如種子一般被保留了下來,它在日後成為騰訊產業的一個基礎,那就是q幣的誕生。
    由於金融信用體係的缺失——這是中國與美國互聯網產業最大的差異之一——長期以來,如何建立自己的支付體係困擾著所有的經營者。最早想出解決之道的,是網絡遊戲的從業者,而這正是2002年前後發生的事情。
    在互聯網泡沫的寒冬時期,所有人都在尋找可以實現盈利的市場,網遊很快被認定是一項“剛性需求”。早在1998年3月,ucdos(一種曾被廣泛使用的漢字操作係統)的開發者鮑嶽橋與簡晶、王建華在北京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棋牌休閑網遊平台“聯眾遊戲”,僅一年多的時間就擁有注冊用戶2000多萬,每月活躍用戶數高達以1000萬元人民幣收購79%的股份。1999年,郭羽等人在杭州創辦另一家棋牌休閑遊戲平台“邊鋒”,一時形成“北聯眾,南邊鋒”的格局。然而,聯眾與邊鋒在很長時間裏都沒有找到讓遊戲玩主付費的辦法。
    2001年年初,一家規模比聯眾和邊鋒都要小得多的遊戲公司“九城”卻“意外”地闖出了一條路子。外貿業務員出身的九城創辦人朱駿建起了一個支付平台,與電信公司達成169主叫分成協議,通過電信撥號上網的用戶,隻要上了九城,isp的上網費三七開,九城還與上海電信發行聯名卡,100元的上網卡中含15元的“九城遊戲幣”。朱駿發明了“九城點數”,玩主可以用聯名卡裏的貨幣購買“點數”,去玩一款需要付費的遊戲,或在遊戲中押注,以贏取與真實貨幣等值的“遊戲幣”。由此,九城形成了兩種收費模式:與電信公司分成上網費,發行專屬的虛擬貨幣。到2001年7月前後,九城的月收入達到200萬元,300萬注冊用戶中的付費用戶竟高達10萬人。
    騰訊在2002年年初開始討論發行虛擬貨幣。在推廣“qq俱樂部”會員服務和“qq行靚號地帶”業務的時候,馬化騰、曾李青深感支付係統的拖累,“有了自己的虛擬貨幣,也許情況會好一些”,這是很多人都意識到的。
    據回憶,第一個提出“q幣”這個概念的是許晨曄。“在3月份的一次討論中,許晨曄無意中說出了‘q幣’這個詞兒,大家都覺得不錯,於是就定了下來。”q幣的規則也非常簡單:一元人民幣可以購買一q幣,付費用戶通過等值麵額卡的卡號、密碼與qq號關聯進行“充值”。
    在一開始,q幣並沒有進入qq的軟件係統服務之中,它隻是被當成一種營銷工具。曾李青負責的市場部門於5月正式向用戶推出q幣,可是在4月發布的qq軟件最新版本——qq 2000c中,卻找不到任何對q幣的描述。這一新版本與之前的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將無線qq、bqq等一係列增值服務整合到qq客戶端軟件中來。騰訊認為,“整合了各種功能的騰訊qq 2000c,已經完全超越了一個‘網絡即時通信工具’的範疇,也許把它稱為‘移動互聯時代的通信工具’更為適合一些”。很顯然,這是一個超前了至少10年的“自我期許”。
    最初的一年裏,q幣的月發行量約為50萬元,幾乎都是出售qq靚號所得。隨著qq注冊重回免費之路,q幣一度成為一塊食之無味的“雞肋”。可是到了2002年的下半年,由於一款革命性的收費產品的橫空出世,q幣突然變成了一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