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微信:移動互聯時代的“站台票”

字數:1190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騰訊傳1998-2016: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
    實現跨越的組織在看待技術以及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時,有著與平庸公司截然不同的觀點。
    ——吉姆·柯林斯(美國管理學家),《從優秀到卓越》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張小龍
    張小龍與雷軍賽跑
    自從2005年被騰訊收購之後,張小龍一直過得不太如意。
    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有太多這樣的人物,少年炫技,一夜而為天下知,然後便消失於茫茫市井。在過去的幾年裏,張小龍負責的郵箱業務幾經曲折,終於漸漸趕上了網易,還得了公司內部的年度創新大獎,這讓他稍稍可以自慰。然而,郵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在以營收論英雄的騰訊體係內,偏居廣州的張小龍團隊一直遊離在邊緣地帶。如同一把鏽跡斑斑的寶劍,曾經少年英雄的張小龍看上去即將湮沒於芸芸眾生,他仍舊像過去一樣的離群索居,每兩周驅車去深圳開一次總裁辦公會議,開完即回,幾乎很少留宿過夜。在騰訊內部,張小龍的名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他是公司某次運動會網球賽的冠軍,也是全廣州最大的kent(箭牌)香煙消費者之一。
    2010年11月19日——也就是馬化騰寫下《打開未來之門》這封具有戰略性轉折意義的郵件的一周後,張小龍指尖夾著kent牌香煙,在自己的騰訊微博上打下了一行煙霧繚繞的“心情”: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kik是一款剛剛上線一個月、基於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它可在本地通訊錄上直接建立與聯係人的連接,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從功能上看,kik是一款簡單到極致的跨平台即時通信軟件——它不能發送照片,不能發送附件。2010年10月19日,kik登錄蘋果商店(app store)和安卓商店(android market),在短短15日之內,吸引了100萬名使用者。
    在接受我的訪談時,張小龍透露,他是在qq郵箱的閱讀空間裏第一次知道kik這個新產品的,“閱讀空間類似於穀歌閱讀助手(google reader),我有一個習慣,每天都會去那裏看看大家在關心什麽,互聯網領域又有什麽新鮮東西誕生了”。在一個深夜,他給馬化騰寫郵件,建議由他的廣州團隊做一個類似kik的產品,馬化騰當即回複同意。
    與張小龍幾乎同時注意到了kik的,是中國互聯網界的另外一個傳奇人物——雷軍。
    2010年12月10日,反應迅速的小米僅僅用了1個月的開發時間,發布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先是android版,繼而是iphone版。在米聊第一版發布後的聚餐中,提及騰訊,雷軍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雷軍所獲悉的情報來自騰訊深圳大本營,他的視線沒有注意到廣州的一支小團隊。
    張小龍的類kik產品立項於11月20日,從時間上看,大概比雷軍遲了將近1個月,他帶領著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其中有幾位是做“手中郵”的,還有兩個是剛剛入職的大學畢業生,用不到70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一代研發,“當時快過年了,symbian版本調試老是有bug,搞得幾個開發人急紅了眼,一直到放假的前一天才把問題找到了”。
    2011年1月21日產品推出,定名為“微信”。與米聊不同的是,張小龍先發布了iphone版,然後才是android版和symbian版。
    微信的開屏界麵是張小龍親自選定的,“我們的ui給出了好幾個方案,其中一個是月球表麵圖,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議改成地球。上麵是站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很多人,也討論了一陣,最終決定隻站一個人”。
    這就是後來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微信開屏頁:一個孤獨的身影站立在地平線上,麵對藍色星球,仿佛在期待來自宇宙同類的呼喚。
    在張小龍的記憶中,微信的第一批用戶是互聯網的從業人員。“大家覺得騰訊做了一個產品,都要來試一下。”微信1.0版幾乎沒有收到市場的任何反響,和歐美不同,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提供了豐富的套餐服務,正常用戶每個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費不完,以省短信費為賣點的類kik產品,在中國完全沒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轉向圖片分享。
    在張小龍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必然是一個圖片為王的時代,人們在有限的載體上沒有耐心進行深度閱讀,而對圖片的消費量會達到一個空前的程度。然而,用戶反響仍然不熱烈,手機圖片分享還是無法構成一種基本需求。
    雷軍的米聊也快速地行進在迭代的小徑上。2011年4月,米聊借鑒香港一款名為talk box的同類產品,增加了對講機功能,用戶突然變得活躍起來。5月,張小龍的微信新版本也及時地增加了語音聊天功能,用戶猛然間出現井噴,用戶日增數從一兩萬提高到了五六萬。
    張小龍繼續帶著團隊狂奔。“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相繼上線,持續的迭代讓人驚喜連連,卻也引來不同的爭議。
    在一個版本上,張小龍讓同事在啟動頁上加了一句話:“如果你說我是錯的,你要證明你是對的。”
    在與微信的賽跑中,雷軍團隊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然而一些基礎性能力的薄弱還是在大型社交戰役中暴露了出來。因用戶數的激增,米聊的服務器曾在一天裏宕機5次。此外,由於跨地域、跨運營商等因素影響,網絡質量差距很大,經常會有某個地區的米聊用戶集體掉線的事情發生。
    到了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用張小龍的話說,“這個功能徹底扭轉了戰局”。在此之前的半年裏,微信的用戶數未曾突破100萬——在騰訊內部,一個半年用戶數不能超過百萬的產品幾乎微不足道,然而,7月份之後,微信的日增用戶數一躍達到了驚人的10萬以上,而這是在沒有動用任何qq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的。
    11月,我在深圳的威尼斯酒店與馬化騰第一次見麵,他教我下載微信,並用“搖一搖”的功能“互粉”。他告訴我,現在,微信的日增用戶數峰值達到了20萬。在酒席間,他下令暫停即將在京滬兩個城市投放的2000萬元廣告,然後,用極輕的聲音對我說:“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為什麽是張小龍?
    就公司哲學而言,張小龍雖然被稱為“微信之父”,但微信的成功,仍然是馬化騰式的勝利:如同qq秀、qq空間以及網遊一樣,微信不是騰訊核心戰鬥團隊的產品。
    在2011年的下半年,馬化騰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微信的每一次迭代與用戶數變化,正是在他的決策下,偏居一隅的廣州郵箱團隊扮演了匹馬救主的“白衣騎士”。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麵對蜂擁而至的采訪,非常不願意麵對媒體的馬化騰不得不親自出馬對付:“還是我替小龍去吧,讓他專心做產品。”
    在深圳的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走訪時,我隨時都能感受到那裏的人對微信的複雜心態,至少有兩支團隊在投入類kik產品的研發,可是,由於它在功能上與qq有太多的相似性,始終縮手縮腳而不敢決然投入,最終眼睜睜地看著微信異軍突起。2013年1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mig總裁、在pc時代為營銷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劉成敏主動請辭,在北京寓所接受我的訪談時,他坦承“自己必須對這件事情負責”。
    在個人氣質上,張小龍像他酷愛的混合型煙草一樣,有著“混搭”的獨特品質。一方麵,他對產品構建和細節打磨有著近乎偏執的愛好,而且與馬化騰一樣是一位極簡主義和直覺主義者;另一方麵,他又是邁克爾·傑克遜的崇拜者,時時表現出迥異於傳統意義上的it技術人員的文藝格調。他甚至認為,“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麵對我的采訪,他亦時時流露出作為一個it“文藝青年”的氣息。
    吳曉波:據我所知,就在你們研發微信的時候,無線業務部門也同時有幾支團隊在進行同樣的工作。從業務分工上看,這一產品的研發權限並不屬於你所領導的郵箱部門,但為什麽最後是你們獲得了這個機會?
    張小龍:這個確實有點突然和衝突,但這個要看pony他們怎麽看了,他們認為這個衝突是可以接受的,那就行了。對於一個新產品,可能從公司角度來看,畢竟我們能夠抓住這樣一個機遇更重要,而不是說怎麽樣花費資源更重要。從騰訊的企業文化來看,從來有內部賽馬的機製,它讓企業保持了一種麵對競爭的緊張性。
    吳曉波:作為一個擁有巨大流量的公司,騰訊在微信的爆發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或者說,離開騰訊,微信還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張小龍:騰訊包括我們自己,對流量的運用一直都比較謹慎,並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樣。微信剛上線的時候,一直到5月版本發布前,我在自己的qq郵箱裏都沒有去推廣告。我們當時覺得,你自己沒有體現出自生長的能力,那麽做推廣其實收獲是不大的,你達到100萬用戶就是100萬用戶,它不會病毒式擴張。一個產品的流行要看用戶口碑,看用戶口碑自發增長的分界線,如果你沒有達到這個界限,推廣就沒有意義。當戰略性拐點出現的時候,騰訊的能量就發揮出來了,7月以後,無線部門對微信進行了強勢的推廣,手機qq等產品成為巨大的流量導入來源。
    吳曉波:我記得馬化騰在接受我的訪問時,有一個觀點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很多是靠應用來驅動的,而不是靠技術”。有人說微信所有的功能,沒有一個是自主開發出來的,所以它的成功是“積木式”的,即建立在其他公司的功能研發基礎上的,你怎麽看這個觀點?
    張小龍:微信與當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騰訊基因”吧。(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為什麽qq成功了,而icq卻死掉了,微信走紅了,kik卻至今默默無聞。對於一個應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價值是用戶體驗。就好像你所看到的,微信的很多功能都在其他軟件工具上出現過。比如,“搖一搖”最早出現在bump上,這個軟件是讓兩個人碰一下手機來交換名片,在中國並沒有人知道這個軟件,而我們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個月的使用量就超過了一個億;語音通話功能早在2004年前後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徹底引爆的。因此說,在某一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是一款互聯網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而不是其他。
    吳曉波:在功能的設計上,微信有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的簡單幹淨,任何年齡的人一上手就會用,這樣的設計理念是怎麽形成的?
    張小龍:我覺得極簡主義是互聯網最好的審美觀。我以前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麽蘋果手機隻有一個按鈕?”我感覺喬布斯的性格有一點偏執,他追求一種極致的簡潔,可能跟他的理念有關係。他如果能用一個按鈕來實現的話,他絕對不會用兩個按鈕來實現。“搖一搖”這個功能上線後,pony發了一封郵件給我,說我們是不是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如果競爭對手來模仿,會不會在上麵疊加一點東西,就說他創新了。我回複說,我們現在的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極簡化了,競爭對手不可能超過我們了,因為我們是做到了什麽都沒有,你要超過我們總要加東西吧,你一加,就超不過我們了。
    2012年7月24日,從下午2點半到晚上11點半,張小龍在騰訊內部做了一場8個多小時的長篇演講,主題是“微信背後的產品觀”,騰訊為此開設17個分會場,同步直播。這場馬拉鬆式的演講,讓張小龍成為新一代產品經理的偶像。通過180多頁ppt,張小龍對產品經理的素養提出了極具個人色彩的解讀:
    ——敏銳感知潮流變化。移動互聯網產品會從相對匱乏時代進入相對富足時代,用戶可以選擇的產品會隨時日流逝而日漸增加。產品經理若是沉溺於各種新鮮玩意兒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錯過真實的時代潮流,無法把握人群的真實需求。
    ——用戶感知需求。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變化極快,傳統的分析用戶、調研市場、製定產品三年規劃,在新的時代裏已經落伍。人類群落本身也在遷移演變,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來把握用戶需求。
    ——海量的實踐。盡管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目前沒有任何人可以自稱是領域內的專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寄希望於天降天才。《異類》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同樣適用於產品經理。他們需要開展超過千次的產品實踐,才能稱得上是了解產品設計,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博而不專的積累。美術、音樂、閱讀、攝影、旅遊等等文藝行為貌似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是合格的產品經理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以此才能了解和認識大數量的人群,理解時代的審美,讓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戶的思維範式。以此為基礎,設計的產品才不會脫離人群。
    ——負責的態度。擁有合適的方法論和合適的素養,成功的產品經理還應該有對自己和產品負責的態度,唯有如此,產品經理才能足夠偏執,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麽,抵擋住來自上級和績效考核的壓力,按照自己的意誌不變形、不妥協地執行產品策劃。
    朋友圈、公眾號與微信紅包
    2012年3月29日淩晨4點,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發了一個六字帖:“終於,突破1億!”
    此時,距離微信上線僅4史上,微信是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在線通信工具。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用了將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使照片可分享到微信內的朋友圈;從相冊中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可被微信通訊錄中的好友看到,其他好友可以對用戶分享的照片進行評論;同時,微信信息可向好友群發,還可轉發當下所在位置給好友——這為日後的電商服務提供了一個入口。微信還宣布開放接口,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裏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攝影等消息內容。
    “朋友圈”的出現,對微信來說是一個醒目的轉折性路標,它意味著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級,由此,一個建立於手機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現。在隨後發布的微信4.2上,繼而推出視頻通話功能。
    經過一年多的數度迭代,微信提供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通信服務,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有觀察家評論說:“除非競品能夠提供一種更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則無法構成競爭關係。”
    朋友圈上線的4個月後,又一個影響深遠的戰略級產品誕生了:8月23日,微信公眾平台上線。
    公眾號的推出,是張小龍團隊的一個“發明”,它兼具媒體和電商的雙重屬性,從而革命性地改變了中國互聯網以及媒體產業的既有生態。
    在公眾號誕生之前,博客及微博已經對中國的輿論傳播業態構成了巨大的衝擊,民眾掌握了輿論的發布權和選擇權,金字塔式的精英傳播模式遭到顛覆。然而,盡管如此,由於博客和微博的草根及碎片化的特征,主流輿論的勢力其實並沒有被徹底瓦解。公眾號推出後,擁有持續創作能力的精英寫作者敏銳地發現,這一模式更適合沉浸式寫作,而其傳播的路徑由熟人朋友圈發動,且在通信和社交環境中實現,因此,具有更為強大和有效的輿論效率。同時,經由訂閱而產生的粉絲(訂戶)有更強的忠誠度,且易於管理互動。
    很快,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它們被稱為“自媒體”,這是一個由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新概念。傳統媒體的傳播壁壘被革命性地擊穿,基於專業能力的“魅力人格體”開始爆發出巨大的能量,而這一趨勢呈現為不可逆轉的態勢。在後來的幾年裏,報紙、雜誌等媒體出現雪崩式的倒塌,一個全新的輿論生態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現。
    對於企業而言,公眾號也開拓出一片陌生而新穎的商業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發布資訊,獲得了精準的用戶,無論是服務互動還是商品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於公眾號內植於社交環境,導流和呈現的成本大大低於傳統意義上的app,因而產生了對後者的替代效應,幾乎每一家中國公司必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與微信有什麽關係?”
    在公眾號上線的15個月後,微信平台上的公眾號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個,保持了每天新增8000個的紀錄——到2015年10月,公眾號數量突破了1000萬。它的成功讓騰訊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雄心:微信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桌麵係統,從而建構一個內生閉環式的社交及商業生態鏈。
    到2014年的春節,一個意外成功讓微信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解決了支付的難題。
    在2013年的8月,騰訊的支付工具財付通與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在很長的時間裏,擅長社交工具的騰訊在電商領域一直無法與阿裏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眾號的繁榮,讓馬化騰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2014年的春節前後,張誌東把負責微信業務的同事拉進一個群,提出如何滿足春節期間騰訊傳統的給員工發紅包需求,微信紅包由此誕生。1月24日,微信紅包測試版傳播速度極快,開發團隊忙著給微信紅包係統擴容,他們向總部申請,調來了10倍於原設計數量的服務器,並抓緊時間修改微信紅包係統的最後細節。
    微信紅包還在內測時,一張網絡流傳的截圖顯示,馬化騰又是這個產品的第一批體驗者,他正邀請一些企業老板測試“搶紅包”功能。在這張截圖上,馬化騰發了一個隨機紅包鏈接,50個隨機紅包,人均20元。
    數據顯示,從農曆除夕到正月初八這9天時間,800多萬中國人共領取了約4000萬個紅包,每個紅包平均包含10元錢。據此推算,總值4億多元人民幣的紅包在人們的手機中不斷被發出和領取。
    騰訊一直沒有對外公布,“搶紅包”到底為微信帶來了多少新的支付綁定用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沒有任何成本的創意讓騰訊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最重要的在線支付服務商,微信通往電商的最後一塊壁壘在民眾的狂歡中被擊碎。
    微信的“創世紀”
    從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到2014年1月24日的“搶紅包”引爆,這三年是屬於微信的“創世紀”時間,它的光芒掩蓋了互聯網領域裏的其他一切創新。
    毫不誇張地說,微信創造了另外一個騰訊,至少從用戶數和市值兩個方麵,都支持這一觀點。到2015年6月,微信和wechat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6億,覆蓋了九成的智能手機,儼然成為最大也是最活躍的移動社交平台。此外,以wechat為名的海外版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億的用戶,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排名前三的社交應用軟件。
    受微信紅利的刺激,騰訊的股價在過去的5年裏增加近5倍,從400多億美元飆升到2000億美元。在2016年9月,騰訊市值突破2萬億港元,躋身全球前十,登頂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比用戶數和市值更重要的還有兩點:
    第一,10多年來,qq的主力消費人群為大中學生及城市低齡、低收入階層,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網絡遊戲,而微信的用戶為社會主流人群,包括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從高級白領、企業家、知識分子到公務員,它讓騰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器型超級企業。
    第二,完全為手機而生的微信,替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入口。曾經給馬化騰造成極大麻煩的周鴻禕也許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之一,在2012年的一次峰會上,周鴻禕說:“在今天中國這麽多互聯網公司裏,隻有偉大的騰訊公司、尊敬的馬總拿到了‘船票’,其他人都還在琢磨。”馬化騰稍稍更正了周的說法,他認為騰訊拿到的是一張“站台票”,“我們進去了,但競爭才剛剛開始,我們還沒有坐下來的資格”。
    在這3年裏,馬化騰和張小龍隻遭遇到了極其微弱的抵抗。
    雷軍早早退出了與微信的競爭,他轉而專注於小米智能手機,通過對喬布斯的刻意仿效,在硬件市場上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201易的丁磊聯手中國電信推出全麵拷貝微信的產品——易信,中國電信給出了短信免費和注冊即送流量的兩大優惠政策,丁磊甚至宣稱“易信的語音通話質量比微信好4倍”。但是,易信進場實在是太遲了,用戶沒有給丁磊證明自己的機會。
    中國移動在2011年9月推出了飛聊業務,它在飛信的基礎上增加了跨平台免費短信發送,並增加了語音短信的功能。然而在兩年的時間裏,飛聊注冊用戶數隻維持在年7月,中國移動暫停了這一業務。
    另外一個緊張的大佬是馬雲,在2013年和2014年,阿裏係與騰訊係互相封殺和各自結盟,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對攻戰。
    2013年4月,為了在戰略上抵抗微信,阿裏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以5.86億美元的代價購入18%的股份。一年後的4月,阿裏巴巴和雲峰基金宣布以12.2億美元戰略投資視頻網站優酷土豆,阿裏持股16.5%。從而,阿裏分別擁有了社交和視頻的兩個重量級入口。[5]
    2013年10月,馬雲在阿裏體係內強力主導移動通信工具“來往”的推廣,在內部郵件中號召“用愚公之精神去挑戰x信”,他甚至直接下達指標——他自稱這是一個“餿主意”:“每個阿裏人11月底前必須有外部‘來往’用戶100個,否則年底就視同放棄公司的年終紅包。”
    11月20日,手機淘寶以“出於安全考慮”為理由關閉了從微信跳轉到淘寶商品和店鋪的通道,從而遏製了微信的滲透。
    最終於2014年11月,阿裏入股的新浪微博禁止微信公眾號的任何推廣行為。
    相對於阿裏的出擊,騰訊在攻防上的行動同樣十分激烈。
    在2013年,微信同樣以安全為理由相繼封殺了新浪微博和“來往”的跳轉鏈接,並將支付寶從應用商店中下架。
    從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互通性生態被徹底拋棄。對於騰訊而言,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它一改過往的謹慎作風,抓住了微信不可替代的入口優勢,在資本市場上展開了淩厲的並購行動——
    2013年9月18日,騰訊以4.48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並將旗下的搜索和qq輸入法並入搜狗現有的業務中,騰訊持有新搜狗36.5%的股份。
    2014年2月,騰訊以4億美元獲得大眾點評網20%的股份,在前些年的團購大戰時,騰訊曾經投資高朋,但成績卻乏善可陳,qq空間總經理鄭誌昊等人被派出擔任高管;2015年10月,大眾點評與美團宣布合並,成為一家估值約百億美元的新公司。
    僅僅過了一個月,3月11日,騰訊再次發布重大投資信息,以2.14億美元現金以及其他資產對價收購京東15%的股份,並將旗下電商資產qq網購和拍拍實物電商部門以及配送團隊整合並入京東體係。
    6月27日,騰訊宣布以7.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58同城19.9%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劉熾平是這些大型投資行動的主導者,在投資京東的那些天,馬化騰的腰疾發作,但仍然堅持參與了最後的談判。早在2005年,當馬化騰提出“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像水和電一樣融入生活當中”時,騰訊便開始進行了多產品的布局。不過,在很長的時間裏,騰訊堅持自主開發的路線;而開始於2013年的大舉投資,表明成型於兩年前的“以資本推進開放”的戰略的落地。騰訊甚至痛下決心,將多年來難有起色的搜索、o2o及電商等業務從主體中剝離,轉而與各自領域的強勢公司形成結盟關係,而後者之所以願意打開資本之門,並以遠遠低於市場認知的價格讓騰訊進入,則幾乎全部是看中了微信的入口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騰訊其實是在資本市場上實現了微信價值的一次套現,以京東為例,在接受騰訊投資的兩個多月後,公司便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約為260億美元。粗略計算,騰訊此次投資的賬麵浮盈便達37億美元,投資收益率超過18倍。作為回報,微信將它的“購物”入口直接導入京東。
    騰訊與阿裏之間展開的此次並購大戰,也是當代企業史上投入最大的典範案例,經過這一輪的封殺與合縱連橫,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從群雄並立的春秋時代進入了寡頭統治的戰國時代,甚至可以說,進入了以騰訊和阿裏為盟主的g2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