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故事新編 (3)

字數:640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朝花夕拾 !
    評定了中國特有的藝術之後,文化問題總算告一段落,於是來考察盒子的內容了:大家一致稱讚著餅樣的精巧。然而大約酒也喝得太多了,便議論紛紛:有的咬一口鬆皮餅,極口歎賞它的清香,說自己明天就要掛冠歸隱(24),去享這樣的清福;咬了柏葉糕的,卻道質粗味苦,傷了他的舌頭,要這樣與下民共患難,可見為君難,為臣亦不易。有幾個又撲上去,想搶下他們咬過的糕餅來,說不久就要開展覽會募捐,這些都得去陳列,咬得太多是很不雅觀的。
    局外麵也起了一陣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麵目黧黑,衣服破舊,竟衝破了斷絕交通的界線,闖到局裏來了。衛兵們大喝一聲,連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擋住他們的去路。
    “什麽?——看明白!”當頭是一條瘦長的莽漢,粗手粗腳的,怔了一下,大聲說。
    衛兵們在昏黃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舉戈,放他們進去了,隻攔住了氣喘籲籲的從後麵追來的一個身穿深藍土布袍子,手抱孩子的婦女。
    “怎麽?你們不認識我了嗎?”她用拳頭揩著額上的汗,詫異的問。
    “禹太太,我們怎會不認識您家呢?”
    “那麽,為什麽不放我進去的?”
    “禹太太,這個年頭兒,不大好,從今年起,要端風俗而正人心,男女有別了。現在那一個衙門裏也不放娘兒們進去,不但這裏,不但您。這是上頭的命令,怪不著我們的。”
    禹太太呆了一會,就把雙眉一揚,一麵回轉身,一麵嚷叫道:
    “這殺千刀的!奔什麽喪!走過自家的門口,看也不進來看一下,就奔你的喪!做官做官,做官有什麽好處,仔細像(25)你的老子,做到充軍,還掉在池子裏變大忘八(26)!這沒良心的殺千刀!……”
    這時候,局裏的大廳上也早發生了擾亂。大家一望見一群莽漢們奔來,紛紛都想躲避,但看不見耀眼的兵器,就又硬著頭皮,定睛去看。奔來的也臨近了,頭一個雖然麵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其餘的自然是他的隨員。
    這一嚇,把大家的酒意都嚇退了,沙沙的一陣衣裳聲,立刻都退在下麵。禹便一徑跨到席上,在上麵坐下,大約是大模大樣,或者生了鶴膝風(27)罷,並不屈膝而坐,卻伸開了兩腳,把大腳底對著大員們,又不穿襪子,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隨員們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膽的屬員,膝行而前了一點,恭敬的問。
    “你們坐近一點來!”禹不答他的詢問,隻對大家說。“查的怎麽樣?”
    大員們一麵膝行而前,一麵麵麵相覷,列坐在殘筵的下麵,看見咬過的鬆皮餅和啃光的牛骨頭。非常不自在——卻又不敢叫膳夫來收去。
    “稟大人,”一位大員終於說。“倒還像個樣子——印象甚佳。鬆皮水草,出產不少;飲料呢,那可豐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實,他們是過慣了的。稟大人,他們都是以善於吃苦,馳名世界的人們。”
    “卑職可是已經擬好了募捐的計劃,”又一位大員說。“準備開一個奇異食品展覽會,另請女隗(28)小姐來做時裝表演。隻賣票,並且聲明會裏不再募捐,那麽,來看的可以多一點。”
    “這很好。”禹說著,向他彎一彎腰。
    “不過第一要緊的是趕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學者們接上高原來。”第三位大員說,“一麵派人去通知奇肱國,使他們知道我們的尊崇文化,接濟也隻要每月送到這邊來就好。學者們有一個公呈在這裏,說的倒也很有意思,他們以為文化是一國的命脈,學者是文化的靈魂,隻要文化存在,華夏也就存在,別的一切,倒還在其次……”
    “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員道,“減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玩想的那麽精微的。知人論事,第一要憑主觀。例如莎士比亞(29)……”
    “放他媽的屁!”禹心裏想,但嘴上卻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確是錯誤了。以後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麽樣?”(30)
    靜得好像墳山;大員們的臉上也顯出死色,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請病假了。
    “這是蚩尤的法子!”一個勇敢的青年官員悄悄的憤激著。
    “卑職的愚見,竊以為大人是似乎應該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須白發的大員,這時覺得天下興亡,係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橫,置死生於度外,堅決的抗議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老大人升天還不到三年。”
    禹一聲也不響。
    “況且老大人化過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31),來湮洪水,雖然觸了上帝的惱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淺了一點了。這似乎還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須發的大員說,他是禹的母舅的幹兒子。
    禹一聲也不響。
    “我看大人還不如‘幹父之蠱’(32),”一位胖大官員看得禹不作聲,以為他就要折服了,便帶些輕薄的大聲說,不過臉上還流出著一層油汗。“照著家法,挽回家聲。大人大約未必知道人們在怎麽講說老大人罷……”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白須發的老官恐怕胖子鬧出岔子來,就搶著說道。“別的種種,所謂‘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壞在這一點上。”(33)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鱉(34),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舉手向兩旁一指。白須發的、花須發的、小白臉的、胖而流著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員們,跟著他的指頭看過去,隻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
    禹爺走後,時光也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京師的景況日見其繁盛了。首先是闊人們有些穿了繭綢袍,後來就看見大水果鋪裏賣著橘子和柚子,大綢緞店裏掛著華絲葛;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醬油、清燉魚翅、涼拌海參;再後來他們竟有熊皮褥子狐皮褂,那太太也戴上赤金耳環銀手鐲了。
    隻要站在大門口,也總有什麽新鮮的物事看:今天來一車竹箭,明天來一批鬆板,有時抬過了做假山的怪石,有時提過了做魚生的鮮魚;有時是一大群一尺二寸長的大烏龜,都縮了頭裝著竹籠,載在車子上,拉向皇城那麵去。
    “媽媽,你瞧呀,好大的烏龜!”孩子們一看見,就嚷起來,跑上去,圍住了車子。
    “小鬼,快滾開!這是萬歲爺的寶貝,當心殺頭!”
    然而關於禹爺的新聞,也和珍寶的入京一同多起來了。百姓的簷前,路旁的樹下,大家都在談他的故事;最多的是他怎樣夜裏化為黃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的疏通了九河,(35)以及怎樣請了天兵天將,捉住興風作浪的妖怪無支祁,鎮在龜山的腳下。(36)皇上舜爺的事情,可是誰也不再提起了,至多,也不過談談丹朱太子(37)的沒出息。
    禹要回京的消息,原已傳布得很久了,每天總有一群人站在關口,看可有他的儀仗的到來。並沒有。然而消息卻愈傳愈緊,也好像愈真。一個半陰半晴的上午,他終於在百姓們的萬頭攢動之間,進了冀州的帝都了。前麵並沒有儀仗,不過一大批乞丐似的隨員。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黑臉黃須,腿彎微曲,雙手捧著一片烏黑的尖頂的大石頭——舜爺所賜的“玄圭”(38),連聲說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讓”,從人叢中擠進皇宮裏去了。
    百姓們就在宮門外歡呼,議論,聲音正好像浙水的濤聲(39)一樣。
    舜爺坐在龍位上,原已有了年紀,不免覺得疲勞,這時又似乎有些驚駭。禹一到,就連忙客氣的站起來,行過禮,皋陶先去應酬了幾句,舜才說道:
    “你也講幾句好話我聽呀。”
    “哼,我有什麽說呢?”禹簡截的回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
    “什麽叫作‘孳孳’?”皋陶問。
    “洪水滔天,”禹說,“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裏。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倆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有餘,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才靜下來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
    “對啦對啦,這些話可真好!”皋陶稱讚道。
    “唉!”禹說。“做皇帝要小心,安靜。對天有良心,天才會仍舊給你好處!”
    舜爺歎一口氣,就托他管理國家大事,有意見當麵講,不要背後說壞話。看見禹都答應了,又歎一口氣,道:“莫像丹朱的不聽話,隻喜歡遊蕩,旱地上要撐船,在家裏又搗亂,弄得過不了日子,這我可真看的不順眼!”
    “我討過老婆,四天就走,”禹回答說。“生了阿啟,也不當他兒子看。所以能夠治了水,分作五圈,簡直有五千裏,計十二州,直到海邊,立了五個頭領,都很好。隻是有苗可不行,你得留心點!”
    “我的天下,真是全仗的你的功勞弄好的!”舜爺也稱讚道。
    於是皋陶也和舜爺一同肅然起敬,低了頭;退朝之後,他就趕緊下一道特別的命令,叫百姓都要學禹的行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
    這使商家首先起了大恐慌。但幸而禹爺自從回京以後,態度也改變一點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所以市麵仍舊不很受影響,不多久,商人們就又說禹爺的行為真該學,皋爺的新法令也很不錯;終於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40)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作。
    注釋:
    (1)本篇在收入《魯迅全集》之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漢代孔安國注:“割,害也。”“懷,包;襄,上也。”意思是說:洪水為害,浩浩蕩蕩地包圍著山並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
    (3)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號有虞氏,通稱虞舜。相傳堯時洪水泛濫,舜繼位後,命禹治水,才將水患平息。
    (4)關於鯀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紀》中有如下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按“殛”通常解作“誅”的意思,但《尚書·舜典》孔穎達疏則以為“流”、“放”、“竄”、“殛”“俱是流徙”;照這說法,則鯀是被流放到羽山後死在那裏的。
    (5)禹,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史記·夏本紀》說禹“名曰文命”,在他的父親鯀被殛以後,奉命治水:“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關於他治水事跡的傳說,在《尚書》、《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述。
    (6)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徐炳昶、馬衡等三十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諷刺。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我國東北,華北也正在危殆中;國民黨政府實行投降賣國政策,拋棄東北之後,又準備從華北撤退,已開始準備把可以賣錢的古文物從北平搬到南京。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們竟以當時北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重要性為理由,提出請國民黨政府從北平撤除軍備,把它劃為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域的極為荒謬的主張。他們在意見書中說,北平有很多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國家命脈,國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斷斷不可以犧牲的”。又說:“因為北平有種種文化設備,所以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薈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種種文化設備都挪開,這些學者們當然不免要隨著星散。”要求“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一切軍事設備,挪往保定”。(見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報》)這實際上適應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同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的“理論”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