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字數:686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帝王師:劉伯溫 !
    “黃金難鑄,白璧誰完”是劉伯溫對餘闕最好的肯定。但在1358年他離開處州回青田老家時,他還從未想過餘闕會這麽早犧牲。因為一年前,餘闕守衛的安慶城多次擊退了徐壽輝天完兵團的進攻,安慶城在那時成為不倒的傳奇。但就在1357陰曆十月,徐壽輝的驍將陳友諒沿江而下,先是奇襲小孤山並將其攻陷,然後直趨安慶城下,並對安慶城完成包圍,不分晝夜鍥而不舍地猛攻數月。次年一月,安慶城陷,餘闕以死殉國。
    據民間傳說,餘闕犧牲時,劉伯溫做了個夢。他夢見天突然大開,天開處突然走出一位飄飄有神仙之姿的高大人物來,並對他說:“走,我帶你去見識另外一個天。”
    劉伯溫這時從夢中醒來,烈日炎炎,烽火衝天。他想,另外一個天,應該就是不同於元王朝的天吧!
    劉伯溫的政治理想
    劉伯溫1359年回青田時,江南已徹底亂成一鍋粥。劉伯溫在書桌前說:“我要寫本書。”劉伯溫寫的這本書就是享譽中國寓言史發展的一部裏程碑式作品——《鬱離子》。“子”是集的意思,“鬱離”是文明的意思,合到一起就是:盛世文明指南集。就是說,將來有領導看了我的書,如果能讀懂並且可以實踐,那就可以把國家領到天堂一樣的境地。其實,這是劉伯溫後來策劃出來的書名,他準備寫書的本意並沒有這麽高大。他隻是因為大半生的時間都在人間,所以見到了無數齷齪小人,這些人寡廉鮮恥、荒唐可笑、奸詐凶險、貪婪可惡。思來想去,就說:“我應該把這些鳥人的事情都記下來,但不能對號入座,還是采用寓言的方式。”這和幾百年後蒲鬆齡寫《聊齋》是一樣的思想。
    不過,劉伯溫的策劃很見功底,裏麵雖然有很多為人處世的指南和一些看不出到底是何用意的趣味故事,但卻有幾篇主旨是針對領導人和國家的。我們知道,策劃一本書的書名時,找準它的賣點很關鍵,而賣點就是書中最讓人感觸的內容。所以,劉伯溫用了“盛世文明指南集”這樣的廣告語。這本書還可以看成是劉伯溫對祖國混到這步田地的分析與總結,還有警告、呼籲以及扭轉乾坤的建議。
    在分析元王朝為什麽到今天這個地步時,劉伯溫用了老虎和麋鹿的故事。一隻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老虎看到一隻麋鹿,拚命追擊。麋鹿回頭對老虎說:“你這畜生,昨天剛咬掉我一塊肉,今天又來。”老虎說:“別廢話,我今天還要吃了你全身的肉。”麋鹿一路奔逃,到一山崖邊,看到老虎信心百倍地衝了過來,麋鹿一個猛子紮下山崖。老虎的眼裏隻有麋鹿,沒有懸崖,所以也一個猛子紮了下去。結果,麋鹿沒有活成,老虎也跟著跳下去死了。
    老虎就是元王朝的領導階層,或者說是官僚階層。眾所周知,元王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在民族歧視政策之外,當然就是元王朝的獨裁政體,這種政體下必然產生貪汙腐化,貪汙腐化如影隨形地跟著獨裁政體。因為任何官員都知道,權力不是來自人民,而是來自上級,隻要把上級伺候好,就可以高枕無憂。至於那些百姓,元王朝獨裁者的走狗們早就給出了定位,就是那隻麋鹿,官方術語稱為“羊”。略清明點的時候,放牧人為了讓羊多出奶、多出毛,為了涮火鍋時的羊肉更鮮美,所以對百姓還算客氣。但一旦放羊人渾噩,羊就倒黴了。
    元王朝的老百姓是宇宙中最悲慘也最頑強的人,他們與權力階層的貧富差距有天壤之別,這沒有關係。權力階層把他們當草芥,這也沒有關係。直到某一天他們忽然認為現存製度對他們百害無一利時,他們才虛弱地拿起武器,但絕望時產生的力量是雷霆萬鈞的。
    回到劉伯溫的課堂上來,劉伯溫指出,麋鹿跳下懸崖,是迫不得已:前有懸崖,後有猛虎,無論進、退,都是一個死。如果後退,那是必死無疑;跳下去,當然是九死一生,但萬一絕處逢生,也比等著被老虎吃掉強。而老虎是個蠢貨,它的前進和後退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但它卻跟著麋鹿跳了下去。
    最後,劉伯溫點明主題:如果統治者逼民太甚,老百姓就會革命,與統治者同歸於盡。正如當年革命祖師爺陳勝說的那樣,革命是死,不革命也是死。但革命的話,如果運氣好還可能生存下來。
    魯迅說,沒有女人未結婚之前會有妻子的天性,妻性都是逼成的。老子也說,當百姓的神經被統治者壓迫得痛不欲生時,就會極端地走向反麵,不會害怕統治者的威力,進而發生不祥的事情。所以,人民幸福指數直線下降之時,就是革命指數飆升之日。
    “因為民眾最終是能醒悟的,”劉伯溫說,“這是有事實為證的。”請看下麵這個故事:多年以前,在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稱他為“猴公”。每天早上,他都會在庭院中給獼猴分派工作,讓老猴率領其他猴到山裏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有的猴不給,猴公就用鞭子狠揍它們。老猴們都認為這種生活很苦,卻不敢違背,因為它們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
    有一天,有隻比較伶俐的小猴問眾多老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種的樹結出的嗎?”老猴們說:“胡說,果實是天生的。”小猴又問:“沒有猴公的同意我們就不能去采嗎?”老猴們說:“這怎麽可能,就是沒有他的吩咐,我們也能去采摘。”小猴又問:“既然這樣,那麽我們為什麽聽從他還要被他差使呢?”老猴們一拍腦袋,說:“嗚哩哇啦,我們怎麽沒有想到呢?”
    就在那天晚上,猴子們等猴公熟睡以後,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猴公存放的糧食,相互拉著手,蹦跳著進入森林,不再回來。猴公的結局是:因為沒有猴子供應他食物,隻好活活餓死了。
    劉伯溫在故事的最後點評說:“世上那種憑借權術奴役人民卻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不像猴公嗎?隻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猴公肯定不知道這樣的大道理,因為他馬上就要餓死了。估計他餓死之前,肯定會對那些猴子們深惡痛絕,認為平時的懲罰不夠!
    什麽是正道的權術?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人應該遵從什麽原則呢?劉伯溫有著極為精深的論述。
    他說:“治理國家的人就像醫生,經過把脈才能了解症候,明確了症候才能開出處方。醫生要針對病人的病因來開處方,開得正確,病人的病就能治愈,開得不當病人有可能死去。因此,一個知道症候、脈息但卻不會開處方的人就不是個好醫生,即使是今天,一些中醫都能用自己的知識知曉病人的症候,但醫生之間的高下之別就在於,有的醫生能拿出好方子,而有的醫生明知道病人是什麽病,卻拿不出好方子。”
    劉伯溫說:“不懂症候,又不懂脈息,靠道聽途說來開藥方,卻對人說我會治病,這樣的人就是危害百姓的盜賊。同樣道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安寧和動亂是症候,製度和管理是脈息,道德和法律是處方與治療方法,人才則是藥材。隻要處方開得符合於症候,用藥就不會出錯,天下的病得不到治愈的事就少了。”
    當然,劉伯溫也不忘提醒治國者,“德”才是治理國家的唯一手段,“力”雖然暫時奏效,但長久下去,必然會失去效力。
    我們都知道,元王朝的統治是“力”的,不是“德”的。甚至偏激一點而言,元王朝從在中國建國開始,就是把中國人當成奴隸的,而它自己就是奴隸總管。元王朝是個隻重視軍事卻不重視農業的王朝。劉伯溫對這樣淺薄的認識,哭笑不得。他用下麵這個寓言來說明:
    有個叫瓠裏子的人到了艾地,對那裏的大夫說:“往日國君的左服馬病倒了,人們說用了活馬的血喝了就可以治好。國君就派人要殺我的驂馬,我拒斥,沒有給。”大夫說:“用殺馬來救馬,這不合乎人情啊。”瓠裏子說:“是啊,這真讓我疑惑不解。但我現在已經了解國君的心了,我就說給你聽聽吧。執掌國政的人須依靠農耕和兵戰,農夫和兵士哪個不是國君的百姓呢?由於兵力不足,那麽農夫就沒有安全保障;農耕不足,那麽士兵就沒有糧食吃了。士兵和農夫相比就像腳和手一樣,不可缺少一個。如今國君的士兵對農夫施暴行,而國君卻不禁止,農夫和士兵發生訴訟案件,而農夫必定失敗,耕田的人困窘了,這是隻見手而不見腳啊。現在國君的圉人,隻見國君不可沒有左服馬,卻不見我不可沒有驂馬。從前有個富豪的原配夫人喜歡舞蹈,於是當地的人們都拔了那裏的桑樹植上了柳樹,我內心擔憂,生怕國君也會這樣去做。”
    劉伯溫的意思是,治國之道在於均衡,而元王朝遠沒有做到這一點,他當初想把江南開發成草場就是例證。一個在農業國家立足的人卻不重視農業,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現在,我們可以根據《鬱離子》來談一下劉伯溫的政治思想。
    儒家認為,老天生養了萬民,所以要樹立一個君王來統治萬民。但劉伯溫解釋說,老天生養的那群民,不懂得自治,所以就要立個君王。這個君王的主要工作就是抑製頑惡而扶助弱善。但是,有時候老天會抽風,突然讓一個瘋子坐在君王的位置上,比如桀紂。這就需要有聖賢出來,把他趕下去,比如商湯趕走了夏桀,周武王趕走了商紂。但是,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人,並非是良醫,而是名捕。天下其實就是個監獄,這裏有好多壞人,也有好多惡行。聖賢身處此地,不能學良醫一心救人,而要學捕快,一心要捉奸懲惡,隻要把奸惡祛除,天下就太平了。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有一個特別吊詭的論點,那就是天人感應。古代知識分子對帝王說,小心別做壞事,否則老天會懲罰。不僅僅是老天對帝王有感應,對普通人也是如此。誰要是做了壞事,就會被雷劈。比如《易經》中就說,有個農夫在田裏耕地,被雷劈死。這是做了缺德事得罪了老天,老天懲罰了他。劉伯溫評論道,這是胡說八道。老天生民,立了君王,又立了很多父母官,這些人手中都有權力,他們就能懲罰做壞事的人,何以要老天出手?老天如果真要這樣做,那不是狗拿耗子嗎?
    如上所述,劉伯溫的政治思想中最有價值的有兩個,一個就是民本思想。劉伯溫認為,政治的唯一目的就是立君以養民,而養民之要務就是“聚欲去其惡”,如果損害民而供奉君主,那作為君主的,必定要失敗。
    唐朝魏徵給老板唐太宗說過,人民就好比是水,統治者就好比是船,水可以載著船走,但水要是發了脾氣,船就可能吃不了兜著走,這就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曆代的統治者都講究保民、安民、養民。元朝卻完全違背了這個觀點,橫征暴斂,想霸占婦女就霸占婦女,想搶糧食就搶糧食。
    劉伯溫說,靈丘那個地方有位老人非常善於養蜂,蜂蜜和蜂蠟常常豐收,不久他就成了巨富。老人死了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養蜂事業,不滿一個月,蜜蜂就一窩一窩飛走了,可是他並沒有因為這種現象感到憂慮不安,過了一年多,逃走的蜜蜂將近一半。又過了一年多,剩餘的蜜蜂全飛走了,他的家自此開始敗落下來。陶朱公問原因,他鄰居的老翁說:“從前靈丘老人飼養蜜蜂時,園內有房舍,房舍裏有人看守。挖空樹木來作為蜜蜂的居處,不透風,不漏雨。安置蜂房時,很有秩序。現在他的兒子就不是這樣了,蜂園中的蘆舍不修補,肮髒了也不清理,幹燥或潮濕不加以調節,蜂房的開閉不按時節,蜜蜂的居處危殆不安,進出蜂房有所阻礙,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歡它們所居住的地方了。”陶朱公聽後發感歎說:“唉!弟子們要記住這個教訓啊,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人,應該以此為戒。”
    劉伯溫總結說,天下百姓猶如一盤細沙,誰能把他們團聚起來,誰就能獲取天下,而聚合細沙最好的黏合劑就是關心他們的痛癢,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關注民生。
    另外一個就是華夷之辨。劉伯溫沒有華夷大防的觀念,他雖然認為,百姓覺醒後肯定要革命,但從來沒有提倡要驅逐蒙元、恢複中華。劉伯溫雖然屢屢痛恨蒙古政府的腐敗,但隻是痛恨這個政府是無道的政府,而從來沒有針對它是異族的政府這一點。這種思想,讓他成為真正的先知,領先了許多政治家幾百年。
    元王朝何以走到今天
    民眾之所以會覺醒,都是因為元王朝的殘酷統治。但民眾覺醒後,元王朝本還有挽救餘地的,可惜,因為元王朝的一係列失誤,導致它最終走到了土崩瓦解,束手待斃的境地。
    劉伯溫在青田,就為元王朝何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而作了總結。
    首先就是內訌。元王朝前期就內訌不斷,但因為沒有外力的介入,所以隻是他們自己家關起門來打架。他們關門打架的時候,就專心致誌地打,因為門外沒有趁火打劫的人,打完後,再開門,仍然是絕對安全。但後來,遍地烽火,他們還是互相咬,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最大的一場內訌發生於劉伯溫在青田寫《鬱離子》的第二年(1360年)。本年,不知誰出的餿主意,要元順帝調北方軍區司令阿魯輝帖木兒南下平叛。所以說這是個餿主意,是因為阿魯輝帖木兒一向野心勃勃,而且還是狀元,所以打心眼兒裏瞧不起元順帝,但多年以來,他都沒有機會進大都,所以就一直在隱忍。在得到去南方的命令後,阿魯輝帖木兒心花怒放,立即以皇帝的名義招兵買馬,當他確認自己有實力後,就給元順帝寫了一封使其目瞪口呆的信:“祖宗把天下交付給你,瞧你現在搞的,一鍋粥。你把國璽交給我吧,我讓你看看怎麽做皇帝。”
    元順帝一向脾氣都很好,可看到這封信後,氣得如炮仗一樣爆了起來。因為人人有理由造反,可就是你阿魯輝帖木兒沒有理由。阿魯輝帖木兒你不僅是皇族,還是狀元,也就是說,你是蒙古族的驕傲,想不到連你都造反,這真是太沒有天理了。
    國防部部長禿堅帖木兒強烈要求親自出馬討伐要國璽的這位王爺,元順帝表示最大的支持,給錢給兵給糧。但禿堅帖木兒是個正義感遠高於能力的人,很快就被阿魯輝帖木兒打得大敗。禿堅帖木兒逃回大都,後麵隻跟了個夥夫。1361年,元順帝怒氣難消,從各地抽調十萬人分兩路討伐阿魯輝帖木兒,這一次,十萬大軍勢如破竹,成功地將阿魯輝帖木兒活捉,送到大都處決。
    元順帝為這場勝利興奮了好久,認為他的大元王朝已恢複活力,蒙古人的太陽正重新從地平線上升起。但現實很快就給了他一嘴巴,把他打醒了。
    眾所周知,元王朝在北中國平叛紅巾軍的主力有兩支,一支是孛羅帖木兒兵團,一支是察罕帖木兒兵團。孛羅帖木兒出身將軍世家,所以沒有察罕帖木兒那樣傳奇的崛起,但他是個出色的軍事家,在鎮壓紅巾軍的軍事行動中,屢創奇跡,劉福通斬首行動中的東路軍兵團就是被他掃平的。察罕帖木兒死後,養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繼承了他那龐大的遺產——驍勇善戰的兵團和超級強大的影響力。
    一山不能容二虎,這話早就有人提醒過元順帝。但元順帝偶爾會迸發出政治家的火花,他說:“這叫平衡,不能讓一人獨大。”不過,懂得平衡藝術的人,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那就根本無法控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