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尚書台議事

字數:6498   加入書籤

A+A-




    張明一行人來到長安東城門處已經六天有餘了,前四天是城外敵軍包圍長安城,後兩天則在防備敵軍反撲。

    與來時不同,回去的時候,張明是穿著皇帝的服裝乘坐天子車駕大搖大擺的前去皇宮的。

    南軍統領和數百侍衛早已經備好天子車輦在軍營之外等待,其中還有一支儀仗隊,當然日常天子出行的時候也是會有專門的儀仗隊,隻不過這次的儀仗隊人更多,氣勢更大,為的就是彰顯天子的華貴。

    長安危機解除早已經被長安百姓知道了,畢竟今天都是城外敵軍撤走的第三天了,自從知道敵軍撤走之後,長安百姓爭相慶祝。

    長安百姓雖然大多不知道城外敵軍是誰,但他們也都不願意長安被攻破,不僅僅是因為朝廷的統治比之前更加和善,更重要的是一旦長安城被破,他們勢必會受到敵軍的大肆屠戮,這種屠戮於中下級將士而言,隻是獲取百姓錢財的手段,但於百姓而言,卻是致命的。

    天子車駕從東城門沿著長安東西大道駛向皇宮,其中儀仗隊在前麵敲鑼吹號,後麵則跟著南軍,中間則是天子車輦,六馬齊拉,好不威武,天子車輦兩邊騎馬的則是一些貼身侍衛和宦官,後麵又是禁衛軍和儀仗隊,一行人至少有三百人之多。

    長安百姓自然是看到了天子車駕,他們都恭敬的站在街道兩邊,誰也不敢有所動作,心中想著這位坐在車輦上的天子,在這段期間所做的事情,他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

    在天子車駕駛離之後兩百米遠,沿路的百姓才敢自由活動,大聲說話。

    “你們知道嗎?天子這幾天都在東城軍營裏指揮作戰呢。”長安號稱萬事通的一名男子說道。

    “怎麽說?”附近的群眾都圍了過來。

    “我有一兄弟之前在東城門處當差,這段時期閑置在家,我常去做客,聽我兄弟說,天子前幾天便去了軍營,還親自為將士們助威,後來還親自指揮作戰,僅僅用了四五天,就將城外敵軍擊潰。”萬事通手舞足蹈的說道,仿佛親眼見到一樣。

    “真的嗎?”群眾你一言,我一言的問道。

    “當然是真的啊,不然你以為天子去幹嘛的,我們的這位天子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治國安邦,事事在理,真乃大漢之福啊。”

    長安百姓們一人一句便開始說了起來,反正就是各種我兄弟說的,至於真假無人在乎,如果張明聽到的話,一定會臉紅的,因為現在的他已經被長安百姓誇得可比光武,可比高祖。

    不過張明此次大張旗鼓的回皇宮也是為了達到此目的,他需要進一步提高他在長安的威望,而一場勝利的戰爭便是能達到這種目的的最好方式,他要讓所有的人知道,天子能帶領軍隊打勝仗,雖然這仗勝利與他關係不大,但在世人的眼裏,這便是天子打贏的仗。

    很快,天子車駕便回到了皇宮,隨後進了宮城。崔明早已經在此等待陛下的到來了。

    張明從車輦上下來之後,便準備回寢宮休息,城牆上的角樓住的實在太不舒服了,一方麵,那裏實在太吵了,人來人往的走路聲和士兵說話的聲音充斥在張明的耳邊,另一方麵,角樓裏的環境也很一般,那裏畢竟是給軍官臨時休息指揮的場所。

    崔明也很識時務的沒有說一句話,他也看出了陛下的疲憊,他隻是默默的走在陛下的身邊。

    見到寢宮大床的張明心情非常愉悅,雖然現在才早上,但他還想再睡一覺,就當是替前幾天補覺了,在兩名宮女的伺候下,他脫去了外套,隨後便爬上了床,舒舒服服的睡了起來。

    皇帝回宮的消息很快便已經傳到了所有人的耳中,隻有普通百姓才會通過小道消息了解到陛下的行蹤,而世家早就知道了皇帝的行蹤,畢竟皇帝所做的事情幾乎全都是透明的。

    賈詡在李儒府中已經待了兩天了,從李儒的口中,他也逐漸了解了當今的陛下,年少聰慧,善用手段,用人不計前嫌。

    “文和兄,陛下已經回宮了,我打算下午前往皇宮一趟,公要一起去否?”李儒拱手問道。

    “文優兄,我想單獨去會見一下陛下,不知道,兄能為我創造機會嗎?”賈詡小聲問道。

    “那需要得到陛下的同意,我現在雖然身為侍中,可以自由出入皇宮,但也僅限於我一人而已,所以公的請求隻能由陛下來決定,我隻能代為提議。”李儒說道。

    “那就麻煩兄了。”賈詡說道,隨後露出感激的表情“文優兄,此次若不是你的幫助,恐怕我現在已經死在了驪山處。”

    “非也非也。若不是公的來信,我又怎麽會想到讓呂布前往驪山埋伏,隻是沒有了公的輔佐,牛輔怕不是已經死在了驪山腳下。”李儒歎息道。

    這段時間以來,李儒已經知道了,凡是和董卓關係密切的人,幾乎全都被誅殺了,連孩童也不曾放過,牛輔身為董卓的女婿,怕也是死在了這場戰爭中,董卓一朝得勢,權傾朝野,如今卻換來了全家被滅,可悲。

    “除了牛輔以外,城外其它盟軍也沒有能成大氣了,所以我才離開了盟軍,尋找新的出路,隻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與其他人真的有所不同。”賈詡感慨道。

    “放心吧,等公見到陛下之後,自然會知道陛下的不同。”李儒笑著說道,他當初和賈詡的想法類似,可陛下還是給了充足的信任和滿意的待遇,他這才全心為陛下服務。

    隻是相比於李儒的好勝,賈詡對權力沒有那麽大的欲望。

    賈詡的聰明很多都用在了保命上,在曆史上,賈詡憑借了才智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年少遇賊的危機,李傕郭汜的危機,張繡的危機,乃至曹操挑選候選人的危機。

    “那我就等待兄的好消息了。”賈詡也笑著說道。

    李儒和賈詡以前也交談過數次,雙方都是明事理的人,所以很多事情點到為止,誰也不會讓對方難堪。

    相比於李儒,賈詡的無事可做,王允這段時間可忙多了,他現在身為尚書令,手上還有許多奏章要處理。

    王允之前受到陛下的命令,和一眾大臣負責安撫城內的世家,所以尚書令的事情就耽誤下來了。

    長安城現在的事情雖然不多,奏疏也相對較少,很多地方的奏疏根本就進不來長安城,但是終歸有一些事情需要尚書令拿主意的。

    比如賦稅的問題,比如世家子弟的事情,比如勸農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尚書令來拿定主意。

    對於這麽多的事情需要處理,王允倒也樂在其中,或者他本身也有一種權力欲望,曆史上的王允就因為誅殺董卓而獨攬大權,滿足了他的權力傾向,但是現在的王允卻沒有那般野心,或者說野心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沒有多少權臣是一開始便滋生了權力欲望,而是實力地位達到一定程度才產生想做權臣的想法,比如曹操,他最初的想法也隻不過是做大漢的將軍,比如王允,他最初的想法也隻不過想誅殺董卓,然而,等他們實力和地位達到了一定程度,心中的野心也膨脹了。

    張明並沒有給王允野心膨脹的機會,他在誅殺董卓之後,便迅速收攏皇甫嵩和呂布的軍隊,從那時起,王允就已經失去了做權臣的機會,當然,也許王允根本就沒有做權臣的想法。

    此刻的王允正在尚書台與尚書仆射士孫瑞還有六名尚書正在召開會議。王允坐在上位,士孫瑞作為側邊,其餘六位尚書分做兩邊,一邊各三人。

    “各位尚書,我今天召各位前來,主要是商議賦稅的問題。”王允清了清嗓子說道。

    “各位一定知道,這次戰爭,三軍已經獲勝了,所以可能需要大量的犒賞,如今朝中雖然不缺錢糧,但也要考慮有備無患,所以各位覺得是該加稅還是降稅?”

    漢朝的體製下,很多重要事情,尚書之間先有個統一意見,然後再匯報給皇帝,當然不同的意見也可以保留,等待上朝的時候再說。

    這種方式下,在朝廷之上,尚書之間不會出現太大的衝突,有利於尚書台的穩定運行。

    “我覺得應該減稅,長安的賦稅由於董卓的擅權,導致之前已經加到了無可再加的地步,若不是陛下主動拿宮中之糧發給百姓,恐怕很多長安百姓便會餓死在家中。”尚書楊瓚說道,他一貫正直,董卓在位期間,都敢頂撞董卓。

    “我讚同此說法。”

    “我也讚同”

    “我也讚同。”

    “我覺得暫時不要動賦稅。”士孫瑞沉思後說道。

    王允看著坐在一側的士孫瑞,不解的問道“各位尚書都讚同減稅,你為何覺得不要動賦稅?”

    “長安城剛經曆戰亂,雖然已經獲得了大勝,但軍隊比起之前卻更加多了,以前隻有董卓部下的三萬部隊,呂布的軍隊常年在外,不靠長安賦稅養活,而如今皇甫將軍手下有四萬軍隊,呂將軍手下有兩萬,還有新兵營一萬軍隊,宮中還有禁軍五千,維持比之前還多的軍隊,需要的錢糧又怎麽可能少。”士孫瑞說道

    “你的意思是減少軍隊數量?”王允回應道。

    底下的尚書都不敢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敏感了,誰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皇帝為什麽保留這麽多軍隊,看似陛下是為了保住長安城,才征募了這麽多士兵,但實際上,保衛長安城哪裏需要這麽多的士兵,尤其是徐榮和李蒙,王方未攻城便已經撤走的情況下。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長安城的危機還沒有徹底解除,所以必須要養活這麽多的軍隊,現在關東一帶還有楊奉的白波賊在謀亂,三輔地區還有很多的羌人群體未能收服,所以軍隊暫時還不能解散。”

    “既然要養活這麽多的軍隊,還想減少賦稅,那怎麽可行?”士孫瑞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君榮說的也有道理,既然如此,各位還有其它意見嗎?”既然士孫瑞給所有人找了個台階下,那王允便不必追問了。

    下麵的六位尚書,除楊瓚以外,其餘都支持不減稅,實際上,減稅和不減稅於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麽區別,畢竟他們都不用交稅,何必非要提這個棘手的建議。

    “好,既然絕大多數人都支持原封不動,那麽我便批示不動賦稅了。”王允說道。

    賦稅的問題算是解決了,接下來的事情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我聽說之前陛下曾經來過尚書台,陛下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那個問題是宮中的奏疏為何隻有此間奏疏的十之一二,當時我不在,所以沒法回到陛下這個問題,如今我既然來了,自然是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你們說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比上一個問題還要敏銳,上一個問題涉及到的賦稅至少還隻是日常事務,無論增加還是減少,跟這群人其實都沒關係,但這件事情卻跟他們息息相關。

    他們身為尚書,自然明白尚書權力之大,就是在於批閱奏疏,然後交予下麵執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剔除掉很多對自己不利的奏疏,上呈對自己有利的奏疏。

    甚至於很多大將軍都要加錄尚書事,比如霍光,就是因為尚書的權力太大,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三公。

    正所謂利益所得者都不會背叛階級的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幾乎有著同樣的觀點。

    “我認為陛下年齡還小,尚且沒有處理政事的能力,而且陛下也沒有跟著太傅學過處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我們先幫助陛下把一下關,不至於陛下被奸人所耽誤。”尚書鄭公業說道。

    “陛下畢竟今年才十歲,這般年齡正是讀書的時候,處理政事實在過早。”尚書楊瓚說道。

    其餘的尚書一個個都發表的意見,最終的結論是陛下年齡太小,而且也沒學過處理政事,所以暫時不宜親政。

    這倒也符合王允的想法,他雖然沒有當權臣的野心,可維護尚書權力的想法還是有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