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蔡邕
字數:6478 加入書籤
這一覺,張明睡的很舒服,他整整睡了三個時辰,甚至錯過了用午膳的時間,畢竟這幾天在城門處,實在是太累了。
張明前往城門處之後,除了盟軍攻城期間,他會待在角樓裏觀看雙方作戰的情況,其它的時間基本上都在皇甫嵩手下部將的陪伴下巡視軍營,觀看將士們的訓練。
哪怕是敵軍退卻的那兩天,張明也沒有閑著,他去過傷兵營慰問過受傷士兵,去過輜重處慰問過後勤士兵,去過養馬處,慰問過養馬的士兵,總之整個軍營裏,他能去的地方都走了一遍。
對於張明而言,這六天來,真的是超負荷的工作了,所以回到皇宮的第一頓飯自然是要豐富一點,他在軍營的時候,為了給將士們留下好印象,與將士們一同用餐,吃的都是最普通的軍官餐而已,一葷兩素,樸實無味。
在兩個宮女的伺候下,張明很快就已經洗漱完成了,他現在的寢宮裏有兩名太監和兩名宮女隨時等待候命。兩名宮女分別為婷兒和柔兒,兩名太監分別為桂子和李子。
在張明吃著回宮後的第一頓飯時,崔明走了進來,說道“陛下,高門殿之外,李侍中求見。”
“朕立馬就去,讓他在那稍作休息。”張明用帛絹擦拭了一下嘴說道。
很快,張明便用好了午膳,在宮中車輦的幫助下,他總算是抵達了高門殿,現在的他越來越習慣宮中的車駕了。
看到陛下前來的李儒麵露喜色,雖然他已經在殿外等了半個時辰了,但卻沒有一絲的著急,在同陛下一起進入高門殿之後,他便說起了事情。
“陛下,真的好手段啊,現在的長安城,百姓們都在誇陛下聖明,麵對城外敵軍卻遊刃有餘,略施小計,便成功擺脫了長安城的危機。”李儒躬身奉承道。
李儒在城中有他的小道消息網,對市井發生的事情自然了如指掌。
“李侍中,這都是諸位將軍的功勞,朕隻不過前去戰場觀望了幾天而已。”張明也不加隱瞞的說道,現在的他可不會因為這點小事便驕傲起來。
李儒內心十分驚訝,沒想到陛下獲得百姓如此誇讚卻還夠看清自己,實在難得,遍觀曆史,這樣的帝王少之又少。
“陛下,臣此次前來,是想要跟陛下商討三軍犒賞的事情。”李儒不再奉承,說起了正事。
“此次獲勝,功勞最大者,莫過於皇甫將軍,其次便是呂將軍,然後便是閻忠校尉,張猛校尉等等”
“皇甫將軍自然可以嘉獎為驃騎將軍,他資曆最大,而且也有厲害的軍事才能,也是此次戰爭的最大功勞者,想必沒有人會反對。”
“隻是呂將軍,之前陛下拉攏他時,已經封了他為車騎將軍,此次大戰他連夜回京,才守住了西城門,後又破胡軫部隊,現在估計又要大破牛輔部隊,可陛下為何之前卻想要陷呂布與死地?”
這個問題,李儒已經想了兩三天了,卻還是有些困惑,當年呂布還是他親自派李肅前去丁原處拉攏過來的,按理說,呂布連連大勝,而且又忠心朝廷,可為何陛下卻不待見呂布。
“今日的呂布非常效忠朝廷,隻是因為他有把柄在朕手上,所以不得不屈膝於朕,然而呂布這人三番兩次,背主求榮,先是為了赤兔馬殺害了舊主丁原,後又為一美貌女子殺害了董卓,如此之人,倘若有一天,朕沒了他的把柄,此人真的還會效忠朕嗎?”張明反問道,他隱瞞了模擬器的事情,用把柄作為借口。
張明之所以重用呂布,隻是為了度過長安的難關,如今長安危機也解,呂布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作用,他雖然看重將軍才能,但身為帝王的他,更看重的是忠誠。
身為臣子的李儒跟身為帝王的陛下看似是同一利益關係,但實際上兩者的視角卻完全不一樣,臣子希望上位者絕對信任自己,而上位者卻對臣子抱有懷疑之心,董卓也好,曆史上的袁紹,曹操也好,他們都是疑心很重的人,因為上位者看不到下屬的忠誠度,所以他們寧願選擇一個都不相信。
若張明不是皇帝,也許和李儒有著同樣的看法,他以前讀史書時,也覺得為什麽很多皇帝的疑心那麽重,包括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也是如此,登基之後,幾乎除去了所有的異姓王,以前所有的承諾都是一堆屁話。
等張明掌握皇帝權力之後,才知道屬下的信任是看不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個製度,分化手下的權力,然後再集中到皇帝手中,當然對於那種三番兩次背主的人,可以用,但最好不要大用。
李儒默默無言,他自然是能聽懂陛下的意思,呂布是否忠誠,他不會在乎,畢竟呂布不是他的下屬,但這個問題對於陛下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很明顯,陛下不願意重蹈丁原和董卓的情況。
“陛下,臣明白了。”
“陛下雖然不打算重用呂布了,可畢竟呂布在此次戰爭中立了大功,若不加以犒賞,想必也難以說服三軍將士吧?”
“朕自然會加以犒賞,現在還不是處理呂布的時候,接下來還需要用到呂布。”
張明暫時還沒打算處理呂布,畢竟沒有戰爭的幫助,他也找不到理由處理。
現在呂布的地位和官職實在是太高了,尤其是這次犒賞之後,一旦呂布的忠誠度恢複正常之後,恐怕在想要找理由處理就變得及其困難了,到時候一個擁有數萬精銳士兵的將軍還同時位列高位,對朝廷隻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接下來的五天內,朕需要你為朕想出分化呂布手下軍隊的方式,無論用哪種方式,隻要能夠達到目的就行。”
張明重用李儒,就是看中這人做事不擇手段,足夠狠辣,有些事情,皇帝明麵上沒法做,需要有人替皇帝去做。
“是,陛下,臣一定為陛下分憂。”
隨後,李儒和陛下又繼續討論起來其餘將軍的犒賞情況,圍繞著這一話題,討論了兩刻鍾左右,當然,這種討論是不作數的,隻是為陛下提供一個方案而已,具體的情況還要留待明天早朝時解決。
“臣還有一事,需要陛下處理。”
“說”
“三天前,牛輔監軍賈詡來到了長安,托臣的關係,才進了長安城,若不是他在敵軍之中擅用離間之計,此次戰爭不會這麽快結束。此次他托臣的關係,想要單獨麵見陛下。”
李儒隱瞞了賈詡的獻計,但還是誇讚了賈詡一番,畢竟,為了長安城守軍的勝利,賈詡可是做了不少事情,這些事情賈詡都與李儒細說了。
張明早已經知道賈詡進入長安城的事情,畢竟城門校尉伍瓊可是派人傳信將此事告知了他。
“那你回去便跟他說,讓他明天下午前來皇宮,朕自會派宦官去接應他。”張明輕描淡寫的說道。
賈詡既然有意前往皇宮麵見自己,那張明自然不會拒絕,不過他也不會著急,雖說他求賢若渴,可他現在並非一無所有,他是大漢的皇帝,擁有七萬的軍隊,所以自然是需要拿出皇帝的架子。
在半年之前,張明曾經派過楊彪接觸過賈詡,試圖拉攏賈詡,可並沒有成功,如今,賈詡身為敵軍的監軍,離間盟軍,隻為給自己鋪路,的確夠狠。
張明現在最需要的是那種可以治國的謀士,類似荀彧,諸葛亮的那種,畢竟戰事已經結束,短期內,想必也沒有人會對長安城再有想法。
所以張明迫切需要可以治國的人才,王允,楊彪等人年過半百,都是老臣,讓他們維持大漢的旗幟不倒還是可以的,但想要銳意改革,使大漢王朝重獲新生,需要的絕不是一群老人。
李儒看著眉頭不展的陛下,他也不知道再說些什麽。
“陛下,臣告退。”
李儒很快便離開了高門殿,但張明還不打算離開。
自從張明前往東城門處之後,公車司馬令移交的奏章數量卻已經堆積如山了,雖然這些奏章的數量隻有尚書台總數量的十分之一,但畢竟七八天沒有處理,所以數量還是多的可怕。
張明隨手拿起一份奏章,這是長安令的奏章,說長安城官吏俸祿很長時間沒有發放了,需要朝廷撥資,而這已經是十天前的奏章了。尚書台的批複是給予撥資。
奏章上麵的字還挺多的,張明隻從密密麻麻的字縫裏看出了兩個字,要錢,尚書台的回複卻極為簡單,總結起來就兩字,同意。
隨後張明又拿起了幾封奏章,這些奏章不外乎就是要錢,要糧,要人,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奏章,尚書台都是同意的,比如長安太史令,居然索要一群士兵,說占卜需要維持秩序,這多少有些令人無語。當然,這份奏章還是被尚書台否掉了。
張明看著這些奏章,越看越生氣,有很多奏章全是廢話,毫無內容,即使這樣也呈上來了,還有請安的,告老還鄉的,總之什麽亂七八糟的奏章都有。
張明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才看完了這些奏章,其實比起奏章的內容,他更煩的是奏章的字。
漢朝的時候,字體格式還普遍使用的是隸書,張明看一會兒還好,但看久了之後,就顯得頭疼,隸書格式下很多字都過於複雜,這些字他都不認識,不僅如此,最重要的寫起來也麻煩,尤其是東漢的毛筆,寫幾個字就要沾一下,麻煩的很。
張明想要改革字體,不過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多少有些困難,所以他在想誰可以幫助他完成這個任務。
很快,張明便想到了一人,那便是蔡邕。他暗自慶幸,還好董卓死的時候,他保下了蔡邕,否則他還真不知道現在要任用誰。
蔡邕,是這個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同時他也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他博學多聞,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在桓帝和靈帝都曾經在朝廷任過官職,可惜遭人誣陷,最後逃命江海,在吳地待了整整十二年。
後來董卓擅權期間,強征蔡邕,蔡邕出任朝廷官職之後,很受董卓的重用,他屢次勸諫董卓,阻止了很多的殘暴行為。不過董卓被誅殺之後,蔡邕為死去的董卓流淚,張明迫於百官壓力,雖然保住了蔡邕的一條命,但不得已罷黜了蔡邕的官職,逐出了長安。
現在的張明大權在握,也不用在擔心百官的壓力,畢竟他現在連李儒都能強行保下來,更何況隻是一個曾經為董卓哭過的蔡邕。
“來人”
“陛下,臣在。”崔明答道。
“朕需要你打聽一個人,蔡邕,曾經在宮中擔任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尚書、侍中等職,他擅長文學著作和音樂,是一名大才子。”張明解釋道。
“陛下,你所說那人是不是蔡伯喈?”崔明小聲問道。
“你認識?”張明有些意外。
“陛下,臣知道,蔡伯喈極其受董卓的重視,所以經常來宮中,當時,臣雖然隻是一個小黃門,但還是知道的。”崔明解釋道。
“那就好,你速派人去打聽蔡伯喈的下落,一旦有了蔡伯喈的下落,便立馬來告知朕。”
“是,陛下。”
崔明默默的走出了高門殿,如今的他和南軍統領,北軍統領,禁軍總統領都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想要在城內打探個消息,憑借著禁軍勢力,簡直輕而易舉。
蔡邕雖然不在長安城,但他畢竟是文學大家,依舊與長安城的王粲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這段時間,因為長安城被圍攻的事情,所以蔡邕和王粲的書信交流才不得不中斷。
所以通過王粲,很容易便能夠打聽到蔡邕的下落,
王粲此人,年齡雖小,但極其被蔡邕所看重,甚至蔡邕不惜倒履迎接,並和王粲結成了忘年交,兩人經常在一起學習,互相激勵。
當然這都是後話,現在的張明哪裏知道蔡邕和王粲的故事,他要早知道的話,直接找王粲不就行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