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麵見賈詡

字數:7272   加入書籤

A+A-


    替王允求情的大臣們對於這個處理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們不再言語,默默的退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上。

    隨著殿衛將公車司馬令帶下去之後,朝議則繼續進行。

    “陛下,臣告退。”王允黯然神傷的說道。

    “扶王司徒回去。”

    “是,陛下”兩名殿衛默默的跟上王允。

    張明看著王允心不在焉的樣子,考慮到王允年齡也有些大了,他有些怕王允受不了這個打擊,在半路上倒了下去。

    待王允離開大殿之後,殿中卻久違的出現了一些沉悶的氣氛。

    隨著陛下的一個眼色,崔明大聲的喊道“各位大臣還有事稟報嗎?沒有的話,那便散朝吧。”

    有了王允的前車之鑒,新任尚書令士孫瑞不敢再有所隱瞞,本來在昨日的會議中,他們打算自行其是,不告訴陛下關於各地賦稅的事情。

    “陛下,臣有一事稟告。”士孫瑞站了出來說道。

    “說”

    “陛下有所不知,自董卓擅權期間,各地的賦稅就居高不下,尤其是他每一次發動戰爭,都會加征一次賦稅,後來牛輔率敵軍肆虐而來,又席卷了沿線許多城池,導致各地百姓生活更加困難。”

    “臣擔心如此這般高的賦稅,恐怕各地城池都會像武功縣那樣出現起義。”

    黃巾起義雖然早已經宣告失敗,但各地的農民起義卻沒有停歇,如今京都地區再次出現了起義,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民生的破壞卻是實打實的。

    想要平定京都附近的起義力量,對於朝廷來說已經非常容易了,隻是平定容易,但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迎接朝廷的恐怕不隻有農民起義軍,如今各地軍閥已經初步形成,他們正借助替朝廷清除起義軍一步步擴大地盤。

    “不知道尚書令有什麽好的想法?”

    “臣覺得可以適當的降低一些賦稅,但不能降太多。”

    “怎麽說?”

    “降低賦稅的確有利於民生,但是朝廷需要養的士兵實在太多,所以一旦降低賦稅之後,恐怕難以養活這麽多的士兵。”

    聽到士孫瑞的話後,呂布先站了出來,他直接朝著士孫瑞吼道。

    “若不是我們軍隊拚死拚活的從郿塢和藍田搶來糧食,又哪來你們這群人在城中逍遙快活。”

    “後來又是我們帶兵才守住了長安城,若不是我們,你們現在恐怕已經是牛輔的階下囚了。”

    呂布不顧在場所有文官的臉麵,直接反駁了士孫瑞的話。

    如果不是皇甫嵩稍顯穩重一些,恐怕此刻也已經站出來反駁了。

    “車騎將軍,息怒。”士孫瑞寬慰道

    “陛下,臣就是考慮到暫時不能削減士兵,所以才說隻能降低一些賦稅,這已經是最好的折中方案了。”

    “降低一些賦稅,大概能降多少?”

    “最多能降二十有一。”士孫瑞思考了許久,說道。

    張明嗬嗬笑了一聲,這群文官,是把他當傻子了嗎?降二十有一,和沒降有什麽區別。

    “尚書令,可否再降一些?”張明略有質疑的問道。

    “陛下,真的不能再降了,尚書台之前有議過此事,考慮到維持軍隊的需要,維持朝廷運轉的需要,目前的賦稅真的隻能降這麽多。”

    “朕問各位大臣一句,朝廷的運行需要這麽高的賦稅嗎?”

    陛下的語氣已經不單單是質疑,而是質問了。

    如果說維持軍隊運行需要較高的賦稅,張明還能了解,畢竟長安城現在的士兵的確太多,而且這還不包括藍田縣徐榮的士兵,整個朝廷,現在已經擁有將近十萬的士兵。

    對於這麽多士兵的養活,張明有解決的辦法,隻是相比於處理士兵而言,他現在更需要解決的是百姓的負擔。

    “陛下,需要。”大夫楊彪說道。

    “陛下,如今朝廷剛剛解決了京都危機,百廢俱興,正是最需要錢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猛然降低賦稅,百官必然不能積極的投入戰後建設之中,到時候隻怕會更苦了百姓。”楊彪解釋道。

    楊彪不愧是老油條,他深知如今的百官和之前的百官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百官已經習慣了這種高賦稅,在這種高賦稅下,他們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朝廷貿然降低太多賦稅,那得罪的就是所有的官吏,所以一切都需要謹慎為之。

    朝廷雖然誅殺了董卓,擊退了以牛輔為首的敵軍,但各地早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這套管理方式通常是這樣的,各地縣令自行征募鄉勇,從鄉勇變成士兵,這些士兵需要錢,糧,結果縣令就隻能維持高賦稅,高賦稅下百姓又活不下去,於是百姓起義,又需要士兵鎮壓,結果就這樣成為了一套死循環。

    如果降低太多賦稅,各地的官吏沒有利益可得,就懶得管起義力量,這些起義力量很快便可以成長起來,到時候再想剿滅就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什麽當初漢靈帝將征募鄉勇的權力下放的原因,朝廷真的管不過各地的起義力量,隻能依靠各地自行其是。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回到最初的問題上,究竟要怎麽解決各地起義力量,是朝廷來解決,還是由地方來解決,隻要還依靠地方來解決,賦稅就降不下去,但依靠朝廷來解決,那就需要足夠多可靠的將領。

    張明思考了良久,這件事情,斷不能再交給地方來處理,照各地縣令這樣下去,估計要不了多久,各縣的百姓都被壓榨完了,到時候,留給朝廷的恐怕就是一片荒蕪。

    “既然如此,不知楊大夫有何妙計?”

    “陛下,臣覺得,可以按照尚書令的意思降低一些賦稅,緩解各地的官民矛盾,等朝政穩定下來之後,再做打算。”楊彪說道

    “好,不過朕覺得降二十有一的賦稅還是太少,不如降十之有一的賦稅,尚書令覺得如何?”

    士孫瑞合計了一下,覺得可行。

    “是,陛下。”

    初步解決了賦稅問題之後,朝議便就此結束了。

    待陛下離開之後,群臣才全都走了出去。在路上,楊彪攔住了士孫瑞。

    “恭喜君榮兄成為了尚書令。”

    “哎,文先兄,沒想到陛下這般絕情,僅僅因為一份彈劾,就罷黜了司徒公。”士孫瑞有些煩悶的說道。

    “君榮兄,身為子師的左膀右臂,怎麽還沒有我了解子師啊。”楊彪默默歎息道。

    長安戰爭時期,當時王允便是和楊彪一起負責安撫城內世家的,那時候楊彪就經常勸諫王允不要整天想著權力,楊彪告訴王允說,陛下雖然初登大統,但你我都知道,陛下早早的就開始謀劃脫離董卓的控製,如今陛下必然也容忍不了其它想要控製權力的大臣,隻不過那時候王允仗著誅殺董卓首功,並沒有聽進去。

    “陛下並不是因為一份彈劾而針對子師兄的,一份彈劾算的了什麽,想要彈劾你我的人多的是,難道陛下都要處理嗎?”

    “陛下這麽做的目的隻是為了讓尚書台做好它應盡的責任,而不是成為陛下統治的阻礙,子師身為一個尚書令,為何連這點都沒有想到。”

    楊彪邊說邊歎氣,他也曾經被罷黜過官職,與王允不同的是,他是因為反對董卓遷都長安才被罷免的,後來到了長安之後,董卓考慮到楊彪等人在朝中的威信,又恢複了他的官職。

    楊彪再次感歎道“子師在董卓擅權期間,都可以做到曲意迎合,不驕不躁,為何誅殺了董卓之後,反倒變成了這樣。”

    士孫瑞聽到了楊彪的話,才知道陛下此意何為,他此前雖然身為尚書仆射,但沒有王允那麽大的想法,如今他雖然成為了尚書令,但也隻求踏踏實實做好本職事情就好。

    這一路上,士孫瑞和楊彪交流了許多意見,等出了宮門之後,他們便一同前往了王允府。

    中午的時候,張明用完了午膳之後,便前往了高門殿,他要在此處等待賈詡的到來。

    “崔明,從你手下選一個老實一點的宦官,讓他前往公車司馬府,與前任公車司馬令交接一下工作。”

    “是,陛下。”

    張明之所以讓宦官擔任公車司馬令,就是防止再發生和之前一樣的事情,世家之間可以互相包庇,但世家和宦官在大多數場合下隻會是敵意的關係,畢竟士人是看不起宦官的。

    身在李府的賈詡剛等到李儒上完早朝回來。

    賈詡調侃道“文優兄,這次早朝時間還挺長的啊?”

    “兄,別說了,要不是陛下讓人叫來公車司馬令,也不至於讓眾人等了這麽長時間。”李儒有些疲勞的說道。

    李儒身為侍中,自然也是要參加朝議的,不過他很清楚,現在朝中百官雖然不會與他為敵,但他在朝中也沒有啥朋友,所以自然是能不說話就不說話。

    於是李儒便將今天大殿之內發生的事情都與賈詡說了。

    “沒想到,當年董卓統治期間,王允都沒有出事,結果現在卻栽在了這個天子身上。”賈詡有些感慨道。

    “是啊,我當初勸董卓多關心一下國事,結果董卓不聽勸,隻知道打仗,打仗,打仗,他都不知道他一手提拔起來的人中,有多少人是反他的,甚至連王允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結果反倒是王允害了他的性命。”

    李儒雖然無情,但他畢竟也跟著董卓好多年,哪是這麽快便能夠把恩情全部忘掉的,更何況,今天與他聊天之人,同樣也是董卓的部下,所以他才沒有太多忌諱。

    “兄,等用完午飯之後,在前去宮中如何?”

    “好啊”

    李儒和賈詡有說有笑的吃著午飯,看起來賈詡也一點不著急。

    賈詡用完午飯之後,已經是午時兩刻了,於是又休息了兩刻,然後才騎著馬前往皇宮之處。

    賈詡抵達皇宮之後,便告訴守衛此來的目的,守衛一聽是賈詡,便帶著賈詡朝宮中走去,進了宮城之後,便換成了由小黃門帶領。

    等到小黃門和賈詡抵達高門殿,崔明問了一下,便帶著賈詡再次走進了殿中。

    這是賈詡第一次見到天子,卻多少有些意外,據他了解的信息,天子今年不過十歲,然而無論是長相和身高,都已經跟成年男子沒有太多區別。

    賈詡在李儒府中的時候,就已經了解過當今的天子,他還親自問了李儒,但是畢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以他的性格,沒有親眼見到之前,多少有些懷疑。

    “草民賈詡拜見天子,草民有罪。”

    走進殿中的賈詡連忙跪了下來,嘴裏說道。

    “說吧,你有什麽罪?朕想知道。”

    張明並沒有讓賈詡起身,他可沒有那麽容易便原諒對方,雖然對方有著驚世之才。

    “第一,董卓死後,陛下給董卓部將都發了赦免書,本來他們都已經做好了逃走的準備,但草民給了他們信心,讓他們重新組織了反抗朝廷的部隊。”

    “第二,陛下曾經在半年前派楊大夫與草民接觸過,但那時草民有眼無珠,繼續跟著反賊為非作歹。”

    “第三,草民身為漢臣,受大漢蔭庇,卻不思為國效力。”

    “有此三罪,草民死不足惜。”

    賈詡說的有聲有淚,仿佛真的尋死一般。

    賈詡在李府的幾天內,已經大致了解了當今天子是一個怎麽樣的人。

    當今的天子連曾經弑君的李儒都敢用,雖然朝廷對外聲稱是董卓弑君,但賈詡不是傻子,哪怕李儒不再言語這件事情,但他知道,以董卓的性格,怎麽可能親自弑君呢。

    董卓作惡多端,殘暴不仁,將弑君的名頭推到他的頭上,並無不妥,百姓樂意接受這個結果,群臣也樂意接受這個結果,更何況董卓已死,死無對證。

    從這一方麵,賈詡便明白了,當今的天子並不是迂腐之人,而是一個謹慎識人,大膽用人的天子。

    大殿之中的賈詡雖然每一句話都在說著死罪,但以天子的性格,想必不會在乎那些迂腐的條文,天子隻在乎殿中的此人能否有真才實學。

    “朕想知道,你既然已經明白自己是死罪了,為何卻要麵見於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