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設立錦衣衛
字數:6664 加入書籤
在大臣的躬身請禮之下,張明從大殿門口昂首走向了中間的位置。
見陛下坐下之後,楊彪先站了出來,自從王允被罷黜官職之後,他儼然成為了百官之首。
“臣聞前日陛下喬裝出行東鄉訪問民情,在東鄉鄉長府邸卻遭遇刺殺,這是臣等的失職。”
“陛下萬金之軀,即使需要出行訪問鄉間民情,也應當乘坐皇家車輦出行,而不應該隻帶著幾名侍衛前去,這種行為實在太過危險。”楊彪躬身說道。
早在昨天,楊彪就已經到訪過皇宮,見到陛下無事便回去了。
楊彪並不是一個腐儒,但他也隻是個年邁體弱的老人,即使是他日常出行,也會帶著一大批的護衛,他可不敢托大,這長安城可沒有表麵上那麽平和。
“楊大夫此言有理,隻是朕如果乘坐皇家車輦,又如何能發現鄉間的汙穢行為?”
京兆尹司馬防站了出來,躬身道“陛下,這是臣等的職責,陛下作為一國之君,鄉間小事如何需要煩擾陛下親自訪問。”
“所以朕在長安城東鄉鄉長府邸遇刺,也是你的職責嗎?”張明慍怒道。
司馬防有些大意,按理來說,長安令是他的下屬,他為下屬說幾句話並無不妥,隻是他沒想到陛下迅速將這件事扯到他的頭上,沾染上刺殺皇帝一事,那司馬防有理也說不清了。
司馬防默默的退的一邊,他沒必要因為長安令的事而把自己耽誤上。
與司馬防不同的是,楊彪其實是讚同陛下訪問民情的,在他看來,想要成為一代明君,則必須對民間有所了解。
“陛下,臣隻是希望陛下下次出行的時候,能夠提前做好部署,防止出現前日發生的情況,如今長安城雖然已經安定了下來,但城內的環境並不樂觀,各處多有賊寇,甚至還有流民混入城中。”
長安城解除了危機之後,城外的流民也開始湧入到長安城中,麵對這種情況,長安令根本不管,不過這些流民多數前往了西鄉。
“長安令為何不處理?”
原長安令已經在廷尉牢獄之中,所以麵對著陛下的問題,百官互相看著,沒有站出來回答。
“陛下,臣私下曾經提醒過長安令,然而他沉迷酒色之中,並不把此事放在眼裏。”司馬防說道。
長安一戰取勝之後,盤桓在長安附近的流民都感受到朝廷的強大,尤其聽說朝廷還向百姓派發過糧食,所以便趁機混入城中。
戰爭結束之後,北軍便撤走了日常的巡邏隊伍,所以原本非常有秩序的長安城又開始混亂起來,這讓長安城百姓懷念起了那段戒嚴的日子。
“朕以為長安令也隻是縱容自己的孩子為非作歹,禍害鄉間,沒想到他本人也是這般懶散,無用,怪不得培養出來的兒子與父親一個德行。”
關於長安令的事情,張明早已覺得不對勁了,他第一次微服出訪的時候,一個下午遭遇了十數起搶劫,甚至西鄉地區還形成了劫匪組織,而這些長安令全都沒有處理,一直等到長安之戰結束之後,才由執金吾清除掉盤踞在西鄉的劫匪組織。
這種劫匪組織的形成絕非一天兩天便可以完成的,然而即便如此,長安令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甚至連報告朝廷都沒有去做。
長安城作為都城,它的治理情況能夠給其它的縣城提供模板,所以治理好長安城將是張明的重要目標之一。
“先不說長安令的事情,朕此次前往東鄉的時候,見到有盜賊搶奪李氏黃金的事情,雖然此事已經有了明確證據證明是東鄉鄉長所為,但據朕了解,不隻是東鄉有這種情況發生?京兆尹,能否給朕一個解釋?”張明說道。
東鄉發生此事,尚有原因,但是事實上,全長安城,乃至於長安城外的裏坊區都發生了搶劫黃金的事情。
京兆尹司馬防自然知道這件事情,他也很是頭疼,自從陛下發放軍功獎勵之後,盜賊事件比起以前更加頻繁,畢竟黃金這個東西實在能夠誘惑所有人的賊心,所以反而滋生了更多的盜賊。
在以前,黃金這個東西隻會存在世家豪族的手中,連商人都很少儲備黃金,畢竟黃金雖然是好東西,但實際上的交易更多的還是用五銖錢,因此,普通盜賊自然不會惦記世家豪族的黃金,因為那就是找死的行為。
但是如今黃金到了普通人家的手中,有多少盜賊開始惦記了起來,畢竟一兩黃金市價8000枚五銖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陛下,臣已經派出了大部分的吏卒,讓這些吏卒抓捕京兆地區搶劫黃金的盜賊,然而吏卒的數量畢竟有限,盜賊的人數卻是無限,所以即便如此,這種事情還是屢次發生。”司馬防抱怨道。
司馬防作為京兆尹,壓根沒想到隻是一次簡單的軍功獎勵,卻能夠產生那麽多的賊子,他自認自己還是關心底層百姓的,但是在錢財麵前,鋌而走險的人實在太多了。
“沒有好的辦法嗎?朕既然已經給了這些黃金,必然不可能再次收回,否則朕所說的軍功獎勵就成為了一張廢紙。況且這些擁有黃金的家庭也是他們的兒子或者丈夫為朝廷作戰所應得的,所以朕更不能收回了。”
司馬防剛想提出要不要換成其它的軍功獎勵方式,黃金實在太引人注意了,隻是沒想到還沒有等他開口,就被陛下駁回了。
“陛下,若是無法采用其它方式獎勵的話,臣也不知道怎麽辦了。”司馬防無奈的說道。
張明之所以用黃金作為軍功獎勵的方式,就是為了方便回收和順便壓價,如果用其他的方式,的確不會遭到賊人的惦記,但是想要達到促進商業發展,順便收攏資金,就變得難以執行了。
“既然京兆尹沒有辦法的話,朕有一個最愚蠢的辦法,那就是多派人緝拿盜賊。”
“所以朕打算成立一個專門捉拿盜賊的組織,錦衣衛。他們的作用就是協助各地官吏抓拿盜賊。”
張明等的就是司馬防的這句話,這樣他才能將他想要做的事情順理成章的推行下去,成立錦衣衛組織是他早就有的想法,隻是一直苦於沒有由頭,所以無法說出口,現在司馬防給了他這樣的一個契機。
錦衣衛的職責怎麽可能隻是單純的抓捕盜賊,等這波事情之後,錦衣衛便可以成為常設組織,以抓捕盜賊的名義,負責監督各地官吏。
司馬防對於陛下的話有些意外,他還沒想到陛下的想法這麽簡單,隻是單純的增加抓捕盜賊的人數,這的確可以解決問題,隻是這樣的話,不也同樣增加了地方的負擔。
“陛下,地方的賦稅實在支撐不起更多的官吏了。”司馬防繼續抱怨道。
張明真的想感謝司馬防的無心之舉,因為他壓根沒打算用地方的賦稅來支持錦衣衛組織,一旦啟用了地方的賦稅,那錦衣衛組織遲早跟地方狼狽為奸,這樣的話,監察地方就失去了意義。
不過張明心裏雖然歡喜,但臉上卻依然非常愁容滿麵,然後緩緩的說道“京兆尹所言也是,地方賦稅實在太高了,那就先這樣,朕先用皇宮的錢財為他們發放俸祿。”
“謝陛下。”司馬防根本沒有想過以後的事情,至少短期內他不用為錦衣衛的俸祿而發愁,陛下既然這麽大方,他也樂在其中。
朝堂上的百官對此事不怎麽關心,畢竟這都是京兆尹的事情,抓拿盜賊更是小事,無足輕重。至於陛下所設立的錦衣衛組織,他們也覺得不奇怪,畢竟陛下都能夠設立軍部,統管軍事大權,更何況一個小小的抓拿盜賊的組織。
麵對這種情況,張明心中已經樂開了花,他本來以為會麵對很大的阻礙,所以才遲遲沒有推出,現在想來,才發現漢朝的百官比起後世的確太過單純。
不過也是,漢朝的百官幾乎都是世家,豪族出身的,他們從小都沒有吃過什麽苦,而且這個時期,士的地位很高,即使麵對著皇權,士族階層也不落於下風,所以士族才不會擔心,當然,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往那方麵想。
“廷尉,不知東鄉鄉長的事情,應當如何處理?”
“陛下,應當夷平三族。”鍾繇站出來說道。
“好的,此事便交由你處理。”
“是,陛下。”
鍾繇說完便退到一邊。
“長安城是大漢國都,但是原長安令不作為,導致長安城混亂無比,如今朕需要一個懂得大漢法律,並且公正無私的人擔任長安令。”
“在前幾天處理戰時的事情上,廷尉左監的做事手段讓朕刮目相看,朕覺得以他的才能和品行擔任長安令,最為合適。”
廷尉左監法衍之前處理戰時戒嚴的事情時,沒有徇私枉法,無論是對世家弟子,還是普通百姓,都一視同仁,而且最重要的是,法衍足夠的公正無私,一定能夠很好的約束底下的官吏。
“既然百官都沒有意見,那就這樣定了。”張明說道。
關於東鄉鄉長,沒想到引出來這麽多的事情。
先是另立了一個新的長安令,法衍,想必以他的才能和品德,接下來長安城的管理應該會煥然一新。
然後設置了錦衣衛組織,雖然現在名義上是追捕盜賊的組織,但實際上已經有了監察地方的可能性。
最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獲得軍功家庭的保護,這樣軍隊在前線作戰時,心中就能夠更加放心。
“諸位大臣,這幾日,朕閱讀尚書台的奏章時發現,由於朕這幾年不愛讀書,所以許多奏章的內容看不太懂,但是朕作為一國之君,怎麽能連國家大事都看不懂呢,所以朕也是極度困擾。”張明憂鬱的說道。
“陛下年齡尚小,再加上過去沒有接受太傅的教育,所以不懂也很正常。”尚書令士孫瑞站出來說道。
自從尚書台的奏章移送到宮中之後,身為尚書令的士孫瑞擔心陛下拿到這些奏章之後,做出錯誤的批閱,導致國事出現混亂,所以他特別關心這些奏章的最終情況,後來他發現奏章雖然移送到了宮中,但陛下幾乎都沒有修改過尚書台批閱的內容,最多寫一些注意。
今天朝堂之上,聽到陛下的話語,士孫瑞才知道陛下為什麽這樣做的原因,其實這也不奇怪,畢竟陛下年幼,更何況,以前董卓擅權的時候,放任著陛下四處遊戲,忽略掉了最基礎的教育。
“陛下既然想要看懂奏章的內容,則需要選擇一個好的太傅,以臣觀之,文先卻是最好的人選。”士孫瑞推薦道。
“臣怎麽能做太傅呢?”楊彪推辭道。
“在場百官中,除了文先,我實在想不到有第二個能做太傅的人。”士孫瑞繼續說道。
“君榮兄,你的好意我認領了,但是我覺得有一人比我更加合適。”楊彪笑著說道。
楊彪本人並沒有那麽大的野心,尤其是見到王允的下場之後,他知道身為陛下的老師,以後很容易成為百官的攻擊對象,到時候,陛下所做的一些錯事,甚至都能夠被百官推到他的身上,所以作為陛下的老師,看起來榮譽加身,但實際上風險巨大。
楊彪不是一個愛冒風險的人,他是一個穩重的人,所以他果斷拒絕了士孫瑞的推薦,雖然他知道士孫瑞將這個位置推薦給他完全出於好意。
“不知楊大夫所說何人?”張明疑惑的問道。他知道能讓楊彪看重的人絕不是簡單的人物。
“盧植,盧子幹,現居幽州上穀郡。”楊彪說道。
“朕聽說,盧子幹不是回去養病了嗎?”張明問道
“陛下,名為養病,實為逃離國賊董卓的迫害,其實他還是心係朝廷的,自從聽說國賊董卓被誅殺之後,盧植便再次產生匡扶漢室的想法,臣隻是順勢而為,以盧子幹的才能,是做太傅的不二人選。”楊彪正言道。
“真的嗎?盧子幹可是個大才,朕若是有他作為太傅,將來一定可以管理好國事。”張明激動的說道。
“等散會之後,臣立馬修書一封,送往盧子幹處。”楊彪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