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放鬆戒備

字數:6762   加入書籤

A+A-




    若非楊奉在此處,李樂,胡才,韓暹也不敢如此囂張,更不敢打趣徐晃。

    雖說徐晃在楊奉手下的地位一般,但畢竟也是楊奉親自派到前線督戰的將領,至少表麵上還是作為楊奉的代表。

    “徐兄,你將前線發生的事情如實告訴楊奉,我看那朱儁,也沒有楊奉說的那麽可怕。”李樂轉過頭看著徐晃沉聲道。

    “是啊,楊奉手下的幾千精銳部隊留在城中軍營也不合適,不如讓他將這些精銳派往前線來。”

    “我們這些人的普通士兵都可以守住城牆,有他的精銳,更是如虎添翼。”胡才也跟著附和說道。

    他們三人的部隊幾乎全都壓在了前線城牆上,唯獨楊奉,留下了一部分兵馬在營中,據楊奉所說,這是為了以往萬一所用的。

    然而楊奉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保護自己,萬一城破,他還能在這些兵馬保護下求得一絲生機,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消耗其它三人的部下,減弱他們三人的力量。

    在三人的勸說下,徐晃無奈的趕回了楊奉府上。

    見到楊奉之後,徐晃便將這些天在西城門處發生的事情全部說與了楊奉,雖然他沒有參與指揮作戰,但是朝廷軍隊久攻不下,卻也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

    “徐晃,你是說這十天來,對方一次都沒有攻上城牆?”楊奉驚訝的問道。

    對方沒有攻進城中,楊奉自然知道,隻是連一次城牆都沒有攻上去過,那也實在有些太普通了。

    “是,將軍,屬下也很納悶,所以才請將軍來決斷。”徐晃抬起頭說道。

    “既然如此,那我親自去西城門處看一下情況。”楊奉站了起來,他終於不慫了。

    “徐晃,你去軍營將四千精銳部隊全部調來。”楊奉開始指揮道。

    “是,將軍。”徐晃從楊奉手上接過軍令便開始前去軍營。

    在徐晃調來四千精銳之後,楊奉便夥同徐晃以及四千精銳向著西城門處進發。

    安邑城外的朱儁大營中

    “張遼,你率前鋒部隊前往安邑城東邊駐守,若敵方進攻,便後退紮營,若再繼續進攻,就再後退紮營。”朱儁拿著軍令交給了張遼。

    “成廉,你率領左翼部隊前往安邑城北邊駐守,五天進攻一次,佯攻就行,對方若敢出城,就打回去。”成廉從朱儁手中接過軍令。

    “梁衍,你率領右翼部隊前往安邑城南邊駐守,五天進攻一次,佯攻即可,對方若敢出城,就打回去。”梁衍也接過了軍令。

    “各位將領,可有異議?”朱儁坐在主位上大聲問道。

    “將軍,我等無異議。”張遼,成廉,梁衍異口同聲的說道。

    張遼,成廉,梁衍拿了軍令便下去指揮去了,至於朱儁的意思,他們也不會問,反正早就習慣了朱儁的指揮風格。

    朱儁部下經曆了多次戰爭,再加上這一路上收歸的俘虜和降兵,人數大概有三萬人左右,這些降兵和俘虜大多都編在前鋒部隊,所以張遼數次進攻安邑城,雖然死了五千餘人,但其實很多都是降兵和俘虜,真正的精銳部隊其實都還沒有動用。

    李樂,胡才,韓暹還以為他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可惜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接觸到朱儁的精銳部隊。

    對於白波賊的降兵和俘虜,朱儁從來都不在乎,這些降兵和俘虜編入正式部隊,隻是降低朝廷部隊的實力,更何況,這些白波賊身上沾染了不少的壞習慣,訓練起來還不如一些新兵。

    從一開始,朱儁就沒有打算動用精銳部隊強攻安邑城池,據他在各縣白波賊那裏得到的消息,安邑城池總共有四股勢力,分別是楊奉,李樂,胡才,韓暹,楊奉最強毫無爭議,李樂,胡才,韓暹三人聯合,才勉強跟楊奉實力一般。

    安邑城中,楊奉共有士兵一萬餘人,精銳四千餘人,李樂共有士兵四千餘人,精銳一千人,胡才共有士兵三千餘人,精銳一千人,韓暹共有士兵三千餘人,精銳一千人,這些士兵都是白波賊中的佼佼者了。

    若朱儁一開始便選擇強攻安邑城池,四人必然齊心協力,共同防守安邑城池,以安邑城池豐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朱儁即使能夠取得一點優勢,但想要攻下城池,卻幾無可能。

    朱儁擁有朝廷部隊兩萬五千名,降兵俘虜五千名,加在一起不過三萬餘人,然而安邑城池卻有兩萬白波賊中的佼佼者,即使以朱儁的才能,沒有兩倍以上的士兵,想要攻下這座加固過的安邑城池也是妄想。

    考慮到這一點,朱儁果斷將之前在各縣俘虜的降兵用在了第一波的示弱上,反正這五千人死了,朱儁也不會心疼。

    果然在十天連續不斷的示弱下,安邑城內的李樂,胡才,韓暹,甚至包括身處府中,從未蒞臨前線的楊奉都放鬆下了警惕性。

    領了軍令的張遼率著前鋒部隊來到了安邑城東麵的兩裏處駐紮,他的到來引起了守城將士的警惕,不過在看到這支部隊就是前麵一直未曾攻上城牆的部隊,他們哄堂大笑。

    安邑東城門處的守城將士也都是白波賊中的精銳部隊,自然是看不起這支屢戰屢敗的隊伍,他們都是從白波賊底層爬起來的士卒,對於朱儁可沒有害怕的感覺,他們眼裏隻有戰績。

    很明顯,張遼率領的這支部隊,戰績實在難看,這也難怪安邑城的守城將士無動於衷,甚至還想發笑。

    楊奉萬萬沒想到,等他率領精銳部隊來到西城門的時候,朱儁反而分兵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在專注的防守西城門一處地方了。

    雖然楊奉不能理解朱儁分兵的行為,按理來說,朱儁的兵力是不夠圍城的,或者說,圍攻城池,對朱儁部隊而言,並沒有什麽好處,不過朱儁的想法,他也無法猜到。

    “你們說說,朱儁分兵,是何用意?”坐在中位的楊奉看著其它三人問道。

    自從楊奉來到此處,這三人也就少了很多樂趣,以前他們還可以在徐晃麵前開玩笑,但在楊奉麵前,他們可不敢開玩笑。

    “這還用說嘛?肯定是朱儁覺得西城牆太難以攻破,所以想要看看其它城牆處是不是容易進攻一點,可惜他想多了,四處城門城牆,我們都已經加固過了,任他進攻哪一處,都不會取得任何優勢。”李樂自信的說道。

    “我也覺得李兄說的沒錯,朱儁在此處吃了癟,肯定想要在其它地方尋找我們的弱點,這並不奇怪,即使是我指揮部隊,也會這樣做。”胡才捧哏道,而且他還不要臉的將他代入到了朱儁視角。

    “我覺得,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小心一點,誰知道朱儁耍的什麽心思。”韓暹看著楊奉,沉聲道。

    “既然朱儁選擇分兵進攻城池,我們也必須立刻抓緊鞏固其它幾處城門的防備力量,防止一處城門被破,導致城池淪陷。”楊奉看著在場各位說道。

    來到此處的楊奉已經徹底了解了這十天來的作戰情況,與徐晃所說並無區別,為此,他終於放下了恐懼的心理,開始認真的安排了起來。

    “此處直麵朱儁的部隊,應當由我來守,其它三處,你們可有想好?”楊奉緩緩的說道。

    楊奉手下士兵多,精銳多,自然不會有人跟他搶此處。

    “楊兄,我來鎮守東城門處。”李樂搶先說道。

    “李兄,你這就有點不要臉了,那張遼士兵最少,你士兵最多,你卻搶這一個這麽好的位置,我們兩人怎麽辦?”胡才立刻反駁道。

    “我們四人同體連枝,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你們可以跟楊兄先借一些兵啊,想必楊兄定不會拒絕。”李樂看著楊奉說道。

    “楊兄,你說對吧?”李樂再次詢問道。

    “可以,那我便借給胡兄,韓兄,各一千士兵,你們兩人便一人負責北邊城門,一人負責南邊城門。”楊奉點了點頭說道。

    “謝楊兄。”胡才,韓暹拱手道。

    “不管怎麽說,我們四人的身家性命都是綁在一起的,若讓朱儁攻進城中,我們四人可能都好不了,所以我希望各位能夠齊心協力,一同守住這安邑城。”楊奉再次鼓舞道。

    “是,一定完成楊兄的囑托。”三人也異口同聲的說道。

    三人走後,楊奉叫來了徐晃,讓他率領一千士兵,若其它城門處發生危險,立刻補上去。

    不過楊奉的四千精銳部隊全都留在了西城門處,他才舍不得自己的精銳部隊交給別人使用,這些精銳可是他從十萬白波賊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士兵,寶貴的很。

    長安城和各縣征辟民夫的事情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有了糧食和新式農具補助,征辟的民夫也沒有太大怨氣。

    而大司農提交過來的開鑿水渠細則也已經將方方麵麵都囊括了進去,開鑿水渠這件事情,大司農非常的配合,因為修建大型的農業工程,他們便能夠從中撈一點好處,還可以攢虛名,可謂一舉兩得。

    張明自然知道大司農的想法,可他並不會直接指出來,因為這件事情,沒有大司農的配合,他也難以完成這個任務,更何況,水至清則無魚,目前的官場環境,想要徹底解決腐敗,那絕不可能。

    所以張明對於大司農開鑿水渠的細則,要求非常簡單,第一,不要過度破壞農田,第二,民夫的勞動力不能過度壓榨,要保證民夫的充足休息,第三,此次開鑿水渠的範圍應當限製在京兆地區,若效果不錯,之後再在其它地區修建。

    對於以上三點,大司農毫無異議,這些要求即使陛下不要求,他們也會盡量滿足。

    在之後的執行過程中,張明將錦衣衛派了出去,負責監督大司農主要官員的行動,嚴格審查大司農主要官員吞並朝廷糧食的行為。

    所幸這些主要官員也很懂事,他們並沒有拿走太多,不過對於大司農處的主要官員來說,他們能夠有貪汙的機會也不是很多,給他們一些好處也無所謂,反而能夠更加賣力。

    至於京兆地區具體開鑿水渠的情況,則由皇甫嵩負責,軍部主要官員負責指揮民夫執行,而皇甫嵩等人則視察各處開鑿的情況,防止民夫們渾水摸魚。

    而等待張明的則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遴選陪讀的時間到了,這十天來,長安城內高官的孩子都已經從關中各地招了回來,包括楊修在內。

    此次用於考試的地方是在皇宮的承明殿,時間是初平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主持此次考試的是當今天子,特許觀看的三公九卿,太傅,尚書等人,參加遴選是五百石以上高官的十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學子。

    張明坐在承明殿的主位,兩邊則坐著其它的高官,殿中還有維持秩序的殿衛以及各種宦官。

    可以說,此次考試的規格堪比大型朝會。

    張明並不打算讓這些考生跪坐著答題,那樣影響發揮,所以他讓人在承明殿中間擺放著一百張桌子和椅子。

    隨著殿外的鍾聲敲響,等候在殿外的九十多名考生便走了殿內,隨後便躬身行禮。

    長安城五百石以上的高官的孩子遠不止九十多名,隻是有一些人來不及參加,有一些人是女孩子,也沒法參加,還有一些覺得能力不行的,就主動放棄了。

    這些人按照手中的牌子找到了對應的位置,隨後便在那個位置上坐了下去,等所有人全部坐下來之後,張明便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各位考生,今天朕在這裏舉行考試,是為了選出有才能的,有道德的,關心時政的學子作為朕的陪讀。”

    “朕設立了兩場考試,早上這一場考試,內容是儒家經典,主要是看各位的才能和道德。下午的考試,內容是當前時政,主要看各位對時政的認識。”

    “本場考試朕會選出其中最優秀的六人,這六人會接受在座所有大臣的監督。而且,一旦成為朕的陪讀,這六人將會成為日後太學生中的典範,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太學生的榜樣。”

    殿中諸位學子全都拱手行禮說道“明白。”

    “開始吧。”崔明大聲喊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