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六人名單
字數:6878 加入書籤
承明殿的氣氛一下子便嚴肅了起來,所有學子都拿起桌上的筆開始作答。
這套儒家經典的試題是長安城內的大儒共同編寫的,涵蓋五經內容,要求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學子全部作答。
東漢時,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再加上太學在學子心目中的影響力,所以世家的孩子從小便開始學習儒家經典。
在學子小的時候,儒家五經都需要有所涉獵,等年齡稍大一些,便可以專精其中一門。
當然張明以儒家經典作為第一場考試,更多的是迎合世家的要求,這也是百官所期待的,正是因為有此原因,這場遴選才沒有受到世家的阻礙。
不過無論怎麽說,這種殿中遴選的方式與後世的殿試倒是有些相像。
早上的考試很快便已經結束了,殿中學子放下手中的筆,等待宦官將所有的試卷全部收走之後,他們便起身行禮,然後默默的離開了承明殿。
“諸位大臣,下午朕在這裏等待各位的到來。”張明看著下麵有些昏昏欲睡的大臣說道。
“臣告退。”這些大臣說完便離開了承明殿。
“崔明,將這些試卷全部謄錄一份,然後封存起來,謄錄好了之後再將這些試卷交給那些大儒,讓他們用一張紙寫下對這些試卷內容的評價。”張明指著這些試卷,看著崔明說道。
“是,陛下。”崔明讓手下抱著試卷便離開了承明殿。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如今宮中的高級宦官都還懂一些字,不過也就如此而已,畢竟他們年齡不小了,沒有專業的老師教授,學起來有些慢。
下午的考試在午時準時開始,這些學子們都正常來到了承明殿中,隻是有一兩個大臣來的有些晚了。
下午的考試與上午的考試在形式上並無區別,隻是內容發生了改變,這一次考試的內容,則為時政。
這份試卷上有三道題目,一,如何成為一個明君。二,如何治理當今的天下。三,朝廷未來一年內的主要方針。
這三道題目由大到小,層層推進,從多個角度考察這些學子們對時政的認識。
這三道題目當時提出來的時候,大臣們還是有許多爭議,畢竟連他們都搞不清楚這三道題目如何作答,更何況是這些尚未成年的學子呢。
不過這些題目對於學子來說,確實難了一些,但也可以透過學子的作答,能夠看出這些學子的主張和想法,這才是張明最想要的結果,畢竟他也不指望這些學子能夠真正對時政有獨到的見解。
對於下麵的學子而言,他們就難受多了,雖然他們這些天準備了一些時政知識,但很明顯有的學子方向猜錯了,這些猜錯的學子此刻正在抓耳撓腮,思考良久之後,便開始胡亂寫了起來。
不過有些學子雖然也猜錯了,但冷靜了片刻,還是認真的作答了起來,當然那些猜對的學子,此刻就比較興奮了。
下午的考試也如期結束了,學子們各回各家,大臣們則被留了下來。
“諸位大臣,朕雖然出了這三道題目,但是這些試卷作答的好壞卻需要諸位與朕一同評閱,若各位沒有異議的話,明天一早,朕在此處等待各位。”張明朗聲說道。
“臣等沒有異議。”這些大臣拖著疲憊的身子離開了承明殿。
這些大臣許多都是年過半百之人,兩場考試下來,他們比考生還要難受,畢竟考場上要保持絕對的安靜,再加上不能隨意走動,一坐就是兩個時辰,這些讓他們屬實有些困頓。
回到家中的楊彪立刻讓管家立刻準備一份請辭,內容是,明天早上的閱卷,他就不去了,理由就是今天實在太累了。
楊修拿著管家寫好的請辭走進了楊彪的房間,他看著精神狀態還不錯的楊彪,有些納悶。
“阿父,你就不想看看兒寫的什麽內容嗎?”楊修自負的說道。
對於今天的兩場考試,楊修都是穩操勝券,雖說他平時有些自負,但真實學問能力卻也是不輸任何同齡人的。
“修,以後在陛下身邊,一定要收起你的小聰明,要學會穩重,楊氏的未來以後就靠你了。”楊彪語重心長的說道。
“阿父,兒一定會被選上的。”此刻的楊修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修,阿父相信你的才能。”楊彪繼續鼓勵道。
楊彪對於他的兒子楊修,可以說是極盡恩寵,畢竟這是他唯一的兒子,還是老來得子。
楊修雖然自幼聰明,才華橫溢,但卻非常自負,年少輕狂,與楊彪穩重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天一早,除了楊彪以外,還有幾人也請了假,隻是不知道他們是真的累著了,還是因為其它原因。
張明看著這些到來的大臣,他還是非常滿意的,至少有這麽多見證人在,他的選擇就顯得公正無私多了。
遴選考試從一開始就隻不過是個形式,真正的選擇早在暗地上就有了結果,但是即使這隻是個形式,張明也很在乎,因為至少表麵上,這次遴選是由他這個皇帝完全作主的。
有些東西,即使是形式上,它也會有強大的示範作用,正如這次遴選,它讓許多學子看到了表麵上的公平,這對於將來太學生的選拔尤為重要。
崔明將一個個試卷傳遞給每一位到場的大臣,這些大臣同樣需要寫下他們的意見,當然,試卷有九十多份,所以這個工作量實在有些驚人,不過既然來的來了,此刻想走也拉不下臉。
直到這個時候,現場的大臣才羨慕起那些請假的大臣,這些大臣恐怕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才做出這樣的選擇,殊不知,這些請假的大臣對結果已經了如指掌了。
在此處遴選考試之前,張明同時還拉攏其餘幾個世家,讓他們配合演出這場戲,代價自然就是一個陪讀的名額。
其實以這些世家的能量,即使不配合天子演出這場戲,他們也可以獲得一個陪讀名額,但是誰願意自家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既然可以雙贏,何必要得罪天子。
一場名額已經內定的考試,花費了張明兩天的時間來演出這場戲,隻是為了展示了他的公正無私,以及普及遴選的這種考試形式。
不過雖然名額已經內定,但實際上張明隻讓給了世家四個名額,其中兩個名額則留給了自己,他可不希望,這件遴選完全被世家給摘了桃子。
這些世家也很滿意這樣的結果,四個名額也很不錯了。
遴選考試的第三天,崔明將所有大儒的意見和大臣的意見都收集了起來,然後放在了高門殿,等待天子的評閱。
張明拿著一份試卷,這是廷尉鍾繇之子鍾毓的試卷,他詳細列出了朝廷一年的方針,筆墨之間,看的出來,鍾毓對時政的確有些了解。
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張明早就與鍾繇商議過了,鍾毓是鍾家內定的名額。
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第九十五份。
張明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才看完了所有的試卷,他挑出了其中已經內定好的四份,這四份分別是鍾毓的,楊修的,士孫萌的,司馬懿的。
這四份之中,除了士孫萌的,對於時政的解讀不夠犀利以外,其它的三份都可以算的上是上等之作,看來這些世家對於孩子的培養還是不遺餘力的。
楊修的文章骨子裏透著一股傲氣,也是最激進的一個,司馬懿的文章與楊修正好相反,他的文章平淡如水,但細讀之下,才發現他的想法最為可怕,就像一條隱藏在水底的蛟龍,等待著機會,隨時想躍出水麵。
另外的九十一份試卷中,張明又挑出了兩份,這兩份分別是王粲和法正的。
王粲雖然也是大世家出身,但他覺得以自身的才能,一樣能夠成為天子陪讀,所以他沒有通過內定的方式確定下名額,而是想要一展學識,從而光明正大的獲得陪讀名額。
很明顯,王粲的才華的確不是吹的,在這麽多的文章中,能讓天子看上許多遍的,恐怕也隻是他了,怪不得,當初蔡邕聽到王粲來訪的時候,甚至連鞋都還沒穿好,就要出門迎接。
至於法正的文章,則主要體現了外儒內法的思想,表麵上用儒家經典來治理國家,實際操作上卻沿用法家的手段。
張明將剩下的八十九份時政文章重新看了一遍,這些學子對於時政的了解雖然不如法正,文采不如王粲,但也不算濫竽充數之輩,等太學建好之後,這群人便是第一批的太學生。
至於另外九十五份關於儒家經典的答卷,張明自知文化水平不夠,也就不去丟人了,更何況,那些試卷有大儒把關就已經足夠了。
“崔明,將這六人名字寫在皇榜之上,讓禁軍貼在長安城主幹道上,勢必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到。”張明將這六人名單交給了崔明。
“是,陛下。”崔明應道。
次日早晨,禁軍便將寫有這六人名單的皇榜貼在了長安城的主幹道上,無論是高官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可以看到這份名單。
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這六人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王粲和楊修了,對於官吏而言,唯獨法正的入選有些令人意外。
長安府衙內,管家連忙跑到了大廳之中,對著坐在中間的法衍說道“老爺,陛下的侍讀名單出來了。”
“有什麽大驚小怪的?”法衍放下手裏的書說道,他讓法正參與遴選,也隻是為了感受一下氣氛而已。
“老爺,少爺上了陛下的侍讀名單。”管家激動的說道。
“帶我去看看。”法衍也顧不上看書了,他連忙站起身來,便隨著管家出發。
等法衍看到六人名單中最後一人便是法正的時候,他的心跳的非常的快,在他看來,其它五人都是世族之人,不管才華還是家世,都是遙遙領先,入選並不奇怪,唯獨他的兒子法正,在一眾名單之中顯得格格不入。
從官多年的法衍非常明白這六人名單代表了什麽意思,那可是陛下的陪讀,是未來陛下身邊最親近的人。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掌權之後,就意味著會有新的一群人崛起,而法衍的兒子便在其中,這如何能不讓他驚喜萬分。
當然法正的入選對於長安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值得討論的事情,這件事情不僅在坊間議論了起來,在世家之間也有許多議論,一下子蓋過了楊修和王粲的風頭。
“孝直,恭喜你了,沒想到你居然上了六人名單。”孟達取笑道。
“子敬,我也不知道怎麽回事,怎麽會上了六人名單,現在我走到哪裏,長安城都有人在議論我,所以我隻能來到你這裏避避風頭了。”法正無奈的說道。
“哎,可惜我自小對文章不感興趣,不然的話,我也去參加了。”孟達感慨道
法正與孟達是老鄉,都是扶風郡郿人,兩人自小相熟,但兩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
法正是一個典型的有恩報恩,有仇必報的人,而孟達則是一個較為圓滑的人。
“孝直,以後發達了,可別忘了兄弟我啊,你這兄弟我,平時最愛的就是打架,如果以後朝廷要作戰的話,別忘了舉薦兄弟。”孟達拱手道。
“子敬說的哪裏話,我隻不過是個天子陪讀而已,朝廷要作戰,也不會問我啊。”法正無奈的說道。
此刻的法正一定想不到,曆史上的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劉備謀主,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的肱骨之臣。
伴隨著皇榜一起下去的還有六人的通知信,兩天之後,這六人便要前往宮中,陪同天子讀書。
不過由於此次遴選的範圍有限,所以討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長安城,至於更遠的一些私人書院,即使會收到消息,但也僅此而已。
真正想要讓全天下的學子來到長安,那便隻能等待太學建好之後,張明可不能讓天下的學子來到長安無處可去,這豈不是令天下的學子恥笑。
從現在到學院建好之前,這一段時間,張明決定好好完善長安城的許多布置,盡可能的給全國各地的學子一個好印象,方便以後的招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