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黃村
字數:134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荒村拾遺 !
題記:下黃村,是屬於陽城縣町店鎮大寧村的一個自然村,因在明萬曆年和清順治年前後出過工部尚書白所知、刑部尚書白胤謙叔侄二人而知名,下黃村是一個雜姓村落,除了白姓,還有郝姓、張姓等姓氏。
下黃村位於沁河南岸的一條公路邊。走進下黃村,展現在眼前的也是一座新農村,古舊的老房子已所剩無幾,大都破敗,也已無人居住。老房子仿佛是被徹底遺棄了,門上連對聯都沒有貼。有一戶人家的門額上,“棲鳳翔鸞”幾個大字尚可辨認,想進去看看,門卻是上了鎖的。門前落葉厚積,上有狗屎成堆。
大年初三,村裏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家家戶戶門上的對聯鮮豔奪目。在一座公廁前,碰見一位穿著紅毛衣的中年婦女,向她詢問了一番。婦女非常熱心,說前麵那座院落就是尚書院,如今沒人住了。於是幫著我到處尋找拿鑰匙的人。尋找的結果說是去走親戚了,要等一等。在等待鑰匙期間,我們去到位於山坡上的舊村落走了走,看到的不過是些尋常人家,雖已房倒屋塌,殘損不堪,卻於頹廢荒涼中透出別樣的美感和風情,其間透出的是一種地老天荒、滄海桑田的味道。拍了幾張照片,就聽遠處有人在喊,說是拿鑰匙的人回來了。看過去,正是剛才那位穿紅毛衣的中年婦女在遠處又是招手又是呼喊,這份少見的古道熱腸讓人心生感動,想必和白所知們當年遺留的村風民俗有關。
從山坡下來,正好和拿鑰匙的男人走了個碰頭。問知此人姓白,自稱為白家後人,是尚書院的主人。對我說:“年前縣裏也老有人下來看,走了一撥又來一撥,也不知道有什麽好看的。”
問到白家的祖墳,也說是原來在對麵的鬆樹林裏,後來都毀了,家譜也沒了。“幾百年了,以前的事情了誰知道啊?”
說著話來到了下黃村的尚書院。尚書院大門毀損嚴重,上有“種德耕心”四個字,字體的上方缺失一塊,隻留下三分之二的內容,大院一如常見的四合院,上下二層,中有挑廊貫通。挑廊上有木雕,顏色古舊烏黑,花紋似還清晰。這座不知是明代建築還是清代建築的老宅院,一定蘊藏著許多故事和傳說,有關問題,院主人都回答不來,盲目瀏覽一番後悻悻離去。
白胤謙係白所知的侄子,號東穀。崇禎癸未(1643)進士,在清初,由內院秘書檢討、侍讀學士升為吏部侍郞,官至刑部尚書。因評議蘇鬆巡按王秉衡案件,不合皇帝意圖,被降職為太常少卿,不久又升至通政使,後辭職回家。享年六十九歲。
中國農村的發達曾經和社會的繁榮昌盛和諧一致。下黃村,這個小小村落因白家出了兩任尚書,就有了簪纓世家的儒雅風流,這些昔日的輝煌讓人感慨,讓人反思。舊中國的農村靠了私塾和科舉曾為國家輸送過諸多棟梁之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這樣的教育成就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所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