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林張氏遇難逞祥

字數:297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呼嘯江湖 !
    從此,陳至誠便在這汴梁城中做起了買賣,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他買賣卻是越做越大。不僅開起了酒樓布店、米鋪錢莊。還在鄉下置了幾百畝良田。建起了深宅大院,家中奴仆成群,出側車轎伺候。過起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時汴梁城中有民謠雲:汴梁陳至誠,家財過萬金。東西一條街,都是陳家門。
    隻是這人是會變的,時間一長,在銅臭的薰染之下,陳至誠慢慢地變得尖酸刻薄起來,不像先前那樣樂善好施,與人為善了。這也為自己悄悄地種了禍根,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真是令人好不唏噓。這正是生死榮辱皆由心生,生離死別豈無定數。
    再說三年前的那場大水。當日林孝義之妻張氏,坐於衣櫃當中,隨洪波向東漂去,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人是又餓又乏,她本有身孕,就快足月臨盆了。加上又驚又怕,人的精神已疲憊到了極至,正朦朧之間,見被人搭救。心中一喜,又自暈了過去。
    又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張氏覺得自己手腳被縛,睡在一個火爐旁邊,酷熱難熬,眼見得自己就要暈了過去,這時孝義走了過來,將自己抱起,放在一張床上。接著又端來了自己最愛吃的白蓮綠豆湯,用匙喂入自己口中,心中一喜,便叫了一聲“官人”。把眼慢慢地睜開了。
    “哎呀,謝天謝地,總算醒了”。
    這時耳邊傳來了一聲老者的聲音。張氏順聲音望去,隻見自己身旁坐著一老婦人,正把水用匙送到自己口中,她的身後還立有一位約六十左右的老漢,兩人正用慈祥的目光看著她。
    “我這是在那裏呀”?張氏吃力地輕聲問道。
    老漢輕輕地回答道:“小娘子有所不知,此地名喚棲霞嶺,往東三十裏便是山東境內了,娘子在此以昏迷了一天一夜。真是驚煞小老兒夫妻了”。
    張氏這才發現自己睡於一張破床之上,回想起那場驚心動魄的洪水,兀自心內還在顫抖。若不是這些好心人搭救,自己恐怕早以葬身魚腹了。想到此,張氏感激地說道:“感謝二位恩公相救,還望告之高姓大名。小女子另世也當結草銜環,相報二位的救命之恩”。
    “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我夫妻雖是山野村夫,這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道理,我們還是知道的”。老漢誠懇地說道。
    老婦人也說道:“娘子大難不死,必是前世好事做得多了,此番醒了過來,真是菩薩保佑了”。說完競一個勁地念起阿彌駝佛來。
    “小女子無以為報,就此請受我一拜”。說完,就掙紮著要下床行禮。
    老婦人見狀忙摁住張氏說:“哎,慢來慢來。我觀娘子似有身孕數月,此時不宜妄動,以免動了胎氣”。
    老漢歎了口氣說道:“這年頭,兵禍剛過,天災又起。那有窮人的活命喲,真是難為你了”。
    老漢的一席話觸到了張氏內心的痛處,那張氏不由得暗想道:“我如今孑然一身,又懷有胎兒,現今流落他鄉,身無立錐之地,舉目無親不說,還無有分文,我就此…死去,倒也無防。隻是我腹內孩子也要跟著遭殃,想我夫君孝義隻有這點骨血,若是有個好歹,我有何麵目到九泉之下與他相見”。想到此,張氏眼淚奪眶而出,輕輕地抽泣起來。
    老婦人見狀輕輕地勸說道:“娘子休要悲泣,天無絕人之路,且容從長計議才是”。
    “唉……”。老漢重重地歎了口氣說:“非是小老兒不願收留娘子,隻是我們身無遮體之衣,家無隔夜之糧。若把娘子留於此地,是害了娘子也”。
    張氏聽了這番言語,更覺傷心,競哭出聲來。
    老婦人狠狠地白了老漢一眼道:“你就不會揀些別的說麽”。轉而對張氏說道:“你別聽他胡言亂語,權且在此下,有我們吃的,就有你吃的。”
    “我也是為小娘子著想。”老漢停了停又道:“現今我倒思得一個去處,娘子若是依從,不但衣食無憂,日後這腹內胎兒出世也會有個保障”。
    張氏一聽有個好去處,心中稍安。不由得問道:“請老丈給我指條明路,日後定當報答”。
    老漢說道:“我這村中大多是複姓司馬之人,現有一戶人家,名喚司馬逢春。今年三十出頭。原來卻也是在外為官之人,不知何故,數年前突然間回故裏。我想他也是個正直之人,回來時並無甚財物。隻置有薄田幾畝,瓦房幾間。其妻前不久得暴病而亡,留下一兒,年方二歲,喚作昊兒。此人平日裏喜讀書,好舞槍弄棒,專一結交江湖好漢,為人豪爽仗義,也是我這村中數得著的人物。現帶一小孩在家,甚是不便。正欲找一適當女子續弦。我觀娘子乃是善良之人,欲撮合此事。不知娘子意下如何”?
    張氏一聽老漢說的去處是這麽回事。本待不允,又思量今後沒有去處,應允下來吧,從感情上又委實難以接受,左思右想,半晌作不得聲。
    誰知老婦人聞言,卻是喜上眉梢,鼓掌笑道:“哎呀呀……,你這死老頭,我跟你生活了幾十年,從未曾見你出過什麽好主意。今天卻是靈魂開竅,尋思到這樣一個好去處”。少停,又為難地說道:“好倒是好,但小娘子一個外鄉女子,又是落難之人,怎麽去對司馬官人提及呢”?
    老漢接言道:“這個不用擔心,小老兒自有主張”。
    此時張氏的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一樣,真是酸甜苦辣百味雜陳。還不如就此死去,倒也落得個幹幹淨淨,心中再無甚掛念。
    老漢見張氏不作聲,以為張氏已然暗允,又道:“小老兒膝下無有一男半女,娘子若是不嫌棄我夫妻年邁貧窮,我倒願收你作個女兒,然後請人去撮合此事,也了卻小老兒一番心事”。
    這張氏滿腹的苦水,老漢那裏知道。隻道落難之人,有個安身立命之所,便會心滿意足,怎知道這張氏乃是一個心裏善良的剛烈女子,若不是為腹中胎兒所累,早已步其夫林孝義的後塵,投身洪水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