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84章 盤根錯節(2)

字數:4005   加入書籤

A+A-




    開年,宣統元年,京張鐵路進入到最後的收尾工程,瑞奇很給力,一下在調集了近2000名民夫前來“換工”,說是換工,這些民夫可是不吃虧的。

    首先,民夫在工地上是“包吃包住”,這就等於在春荒時省了家裏的糧食。其次,民夫在工地上沒有薪水,可是在瑞奇那裏卻是有啊,每人每個月可以領取200斤的大米。這在當地來說,絕對是高薪了。

    注意,這是大米,當年在口外,一斤大米是可以兌換四斤白麵的,那是富戶都吃不起的“細糧”,這個局麵可是保持了許久,直到如今,在北方,大米還是比白麵昂貴,吃慣白麵的改成吃大米不算難,可要是讓吃大米的改吃白麵?難!

    皇甫淳是典型的吃大米的南方人,這些年在京城裏,為了能適應吃麵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如果不是接受了吃生蒜吃大蔥,接受了可以吃醋,他怕是早就堅持不下來了。最近衙門裏弄得大米有點多,餐餐大米,他有些回旋了。

    天氣是一天天的暖和,鐵路也是一天天的向張家口伸展,到了清明前後,最後一段鐵路已經鋪到了張家口,剩下的就是對鐵路的精細調整了,雖然還不敢直接跑成列的火車,可是來回進出坐著壓道車也不錯了,而且,工程指揮部已經進一步推向靠西的宣化鎮了,這裏距離張家口可謂是近在咫尺了。

    到了四月份,郵傳部再次換帥了,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調回任郵傳部尚書,以一個封疆大吏回京擔任如此“要職”,不能不說載灃是煞費苦心啊。

    “通達,你對徐世昌徐大帥的回京有何看法?來,說說看。”

    端午節的時候,詹眷誠把皇甫淳叫到家裏“過節”,此時的天氣已經一天天的熱了起來,飯後,詹眷誠帶著皇甫淳到後院涼亭裏喝茶。這已經是詹府的一個規矩,詹眷誠隻要與人談及私密的事情,都會到這裏喝茶,就是大熱天的,涼亭邊上也有一個燒水的小炭爐,方便燒水,以備衝茶之需。

    “師父,這要從哪個角度說?如果從咱們的工程來說,這是好事,我相信咱們的折子一上去就能批,那些尾款該要的時候還是得要。就是不給,也要說到明處。”皇甫淳說著給師父衝茶,“可要是對朝廷來說,這可不是個好的征兆啊!”

    “此話怎講?咱們的工程馬上就收尾了,你說的對,咱們就是吃虧了,也要吃在明處,那個款子我會寫折子送上去的。可你說朝廷會如何?”

    這詹眷誠就是個政治小白,對朝局變化是一點感覺都沒有,不得不問計皇甫。

    皇甫淳就像是說書的那樣,開始給師父說上一段官場上的故事。

    在晚清,天下人誰不知袁徐的關係?那是被人說成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就是袁世凱最後歸隱之地也是徐世昌送的,可為什麽袁項城倒了,徐世昌卻還在?

    這徐世昌雖然在履曆上與袁項城不是同鄉,兩人進入仕途的早期也沒有什麽過往,而且,袁項城走的是旁門,徐世昌可是中舉中進士的正途,這倆人到底是咋回事呢?許多事情也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徐世昌的祖籍是浙江寧波府,可是其曾祖和祖父卻是在北方為官,為官的地方就是河南衛輝府,他比袁項城大四歲,出生地就是在衛輝。

    其父早喪,家境貧寒,二十四歲前在叔祖署理的縣衙裏充當文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碰上了富家子弟袁項城,兩人甚是投機,逐成莫逆。

    徐家貧,無盤纏去應天府參與鄉試,是袁世凱慷慨解囊,贈銀百兩以為川資,其後,徐世昌連考連中,搜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在京城裏一泡就是十年。

    也就是這十年裏,徐世昌搭上了李鴻章弟弟李鴻藻這條線,雖然官微言輕,可也算是簡在帝心了,李鴻藻的評語是“虛矯過人”,明顯不待見,可是卻也是知道手下有這樣一個人,有才,清高高傲,不好用。

    甲午戰敗後,袁項城不知所去的時候,是徐世昌卻是巧妙的通過李鴻藻向其兄李鴻章推薦了袁項城,於是,袁項城去了小站,袁項城站穩了腳跟後,立即向朝廷遞折子,要來了徐世昌,從那時開始,徐世昌就是袁項城的參謀長和謀士。

    這裏要說明一下,李鴻章李鴻藻兩人名字相近,年齡也相近,可這倆人壓根就沒關係,都姓李,都是鴻字輩的,可卻不是親兄弟,而且籍貫也不同,南轅北轍。在政治觀點上也是滿擰,一個主戰,一個主和,都是重臣,隻是在晚年,兵敗之後才勉強達成共識,正是這個共識,才促成了袁項城的發跡。

    “你說的這些似乎還是沒有把事情說透啊,這徐世昌以一個六品小官如何向李合肥那樣的大人物獻策啊?不合邏輯!”故事是聽的過癮,可詹眷誠不是傻瓜,認為故事裏的漏洞頗多,“再者說,朝廷裏誰不知二李夙來不睦,即便是甲午兵敗後,李鴻藻斷無向李合肥薦人之理,你那番說辭很是牽強。”

    “那師父可知二李之間有個關鍵的人物從中斡旋?”皇甫淳故作懸念的說道,“李合肥的女婿張佩綸可是李鴻藻的忘年交,摯友啊!”

    “還有此等事?張佩綸何緣與李鴻藻搭上關係?匪夷所思啊!”

    原來,李鴻藻與張佩綸均為京城裏清流的領袖,張佩綸中進士後當庶吉士,在李鴻藻手下幹了三年,後來,李鴻藻的母親去世,因為他擔任過光緒的老師,於是,光緒為其頒發了一篇祭文,那個時候的光緒還不到十歲,如何寫得祭文?是張佩綸代寫的,祭文很是打動李鴻藻,自然是感激加銘記在心。

    巧了,一個月後,張佩綸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得回去奔喪,可是囊中羞澀,又是清流,在京城找不著銀子,而此時,李鴻藻厚著臉皮給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合肥“打了個招呼”,請李合肥在張佩綸回鄉時,施以援手。

    李鴻藻哪裏知道張佩綸與李鴻章之間的關係?張佩綸純屬是躺著獲利了。就是沒有這個招呼,李鴻章得知張佩綸母親去世也得施以援手,因為,早在江南洪匪鬧亂的時候,李鴻章奉命回安徽興辦團練,那時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就在安徽任按察使,李鴻章與張印塘可謂是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友誼。

    張佩綸丁憂期間就在李合肥府上當參議,為李合肥出謀劃策,興洋務、辦新學等等,後麵都有張佩綸的影子。

    張佩綸官運不暢,可清名遠播,40歲後基本上是在李府當幕賓。

    “我說,對這些你是如何知道的?你平日裏是不是經常打聽這些啊?”

    “哪裏啊,咱們議論的這些人裏,除了袁項城和徐世昌,其他人都已經作古了,許多事情也不是啥秘密,我有個同年,就是陸軍衙門裏當差,偶爾碰上,這些坊間故事就是喝酒時候的一個樂兒。”皇甫淳呲牙一笑。

    “那你認為徐世昌此番變化怎麽就不利於朝廷了?這雷霆雨露均是天恩,為官者,難道還有挑挑揀揀的權力嗎?”詹眷誠的樣子好像他也是清流了。

    “如果為國為民,您說的沒錯,為官者,能者上,哪裏需要放在哪裏。”皇甫淳給師父倒茶,自己也倒上了,喝了一口才說道,“如果不是為國為民呢?”

    “你小子能不能直說啊?這裏又沒有外人,你知道師父我對這些鬼蜮伎倆不甚了了,還要我求著你說嗎?”詹眷誠似乎有些發急了。

    “師父,您別急啊,咱們喝茶聊天,要的就是個氣氛嘛!”皇甫淳嘻哈一笑,“咱們中國,從古至今,啥時候有的東三省啊?你費力的想想。”

    詹眷誠愣住了,沒錯,華夏從來沒有東三省的行政區劃,就是滿清在以前也是沒有的,是三年前徐世昌去了東北後,這才有了東三省的行政區劃,而徐世昌到後來就是東三省總督,三年間,把東三省治理的欣欣向榮。

    “我知道了,這是削徐世昌的權,與袁項城是異曲同工啊!”詹眷誠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