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92章 衣錦還鄉(4)

字數:3869   加入書籤

A+A-




    皇甫淳首先要去拜訪自己的蒙學老師,師道尊嚴還是必須的,同時,還得回訪縣令和城裏的著名士紳,這都是麵子上的事情。

    於是,這幾天,皇甫淳頻頻的出現在各家,麵子上的功夫做足,不管怎麽說,他是從京城裏下來的現任官啊。加上其父親向縣裏的新學學校捐款,這下子,皇甫家的名聲在桐城可是名噪一時了。

    一周後,媒婆把親事說妥了,都不用媒婆怎麽去下力氣,光是張家的族長就是一百個願意,到張翠兒親媽那裏,不是去商量,那就是去下達旨意的。

    這邊的還沒有正式進入三書六禮呢,張家那邊就先搞出了大動靜,首先,為張翠兒的母親“正名”了,正式認證為張家某一支的續弦妻子,從通房丫頭搖身一變,這就是夫人了,張翠兒也從庶出變成了嫡出。這在桐城還真是少有的。

    桐城是老夫子紮堆的地方,酸秀才更是多如牛毛,張家如此辦理,自然有人出來說三道四,可是嘀咕了兩天就不言聲了。

    無他,第一,翠兒的死鬼老爹沒有嫡出的子嗣,按例遞補也是當地大族裏的常例,據說,就連孔聖人的後裔裏,這樣的事情也是不乏的。

    第二,皇甫淳可是名門正派正途出身的現任官,嚼舌頭的自然要忌憚三分。

    第三,在清末,正是“英雄不問出處”的年代,世故之人都明白“莫欺少年窮”,皇甫淳現在才21歲,依然是正六品,焉知今後不會騰達?

    對於婚事,皇甫淳倒是沒放在心上,他學了不少西學,唯獨對西學裏的什麽愛情的觀念不甚認同,他認為,隻要人好,走到一起過日子,這就是緣分,就得認,犯不著為了這點事情鬧死鬧活的。

    其實,在封建社會裏,對家庭對夫妻的規定是很明確的,也是有很多規矩的,現如今的人理解不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理解不了“女戒”這些規矩,其實,那都是對家庭,對夫妻之間的責任和權力的具體規定。

    人要是正,夫妻自然相敬如賓,要是歪,再怎麽多的情情愛愛都是白瞎,這就是老人常掛在嘴邊說的“人好就行”的道理。

    你不守婦道,犯了七出之條,自然會被家庭拋棄,你不承擔責任,不父慈子孝,不兄友弟恭,那是會被告到官府裏“忤逆”的,是會被家族除名的。

    人是複雜的,思維也是活躍的,當人們把親人之間的關係搞的細化了,出現的就是越細越亂。我們的祖先則是把事情簡單化,沒那麽複雜,反而是代代傳承下來,處理家庭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想的越是多,越是細,這家庭的關係就越是緊張,越是矛盾多。

    皇甫涯緊鑼密鼓的去下聘納吉,也沒有趕上兒子去上海之前把事情辦妥帖,倒是兒子安慰他,是自己的媳婦就跑不了,跑了的就不是自己的媳婦。

    半個月後,皇甫淳登上了去上海的班輪,在船上睡了一天一夜,第三天清晨到達了上海的十六鋪碼頭,這個碼頭作為客運碼頭,可是從鹹豐年就開始了。

    此時的上海,已經很繁華了,尤其是從十六鋪碼頭下船後,向北走不了多遠就是當時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往西走上一裏路就到了文人薈萃商賈雲集的“豫園”,附近還有當地最負盛名的城隍廟。

    1909年,上海還沒有那麽多高樓大廈,也沒有後來林立的各種大賓館酒店,此時的建築規模和水平遠不如當時的天津,但是,這裏已經開始了資本的萌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周邊資源,使這裏的商業氣氛濃鬱,這是京津無法比擬的。

    皇甫淳在碼頭附近找了一家條件還算比較好的客棧住下,他在上海沒有熟人,也沒有親戚,準備走馬觀花的四處逛逛。

    皇甫淳找的地方其實就是原來的上海老城,此時城牆尚在,由於原來不過是縣治,因此這裏的城牆很單薄也很矮小,比不了北京城的那種高牆大院。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在上海搞了租界,這個租界就是在縣城北邊劃了2000多畝荒地,說起來也是小的可憐,不過1.3平方公裏,在清末,租界的發展很不平衡,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這裏不過是外國人用於賽馬的地方,直到今天,那裏還保留著跑馬廳的地名。由於經常有馬在那裏行走,馬路的叫法就是從那裏開始的。

    庚子年後,八國聯軍占了大便宜,紛紛在滿清圈地搞租界,於是,從英租界向西向北又發展出了法租界、日租界和公共租界等。洋務運動以後,這裏開始了繁華,街道也修建起來,就連有軌電車也在1908年開通了,這條有軌電車是貫通英租界到法租界的,全長6公裏。

    比較北邊的租界區,南邊的這上海老城就顯得滄桑和老舊了,可當時除了搞洋務的買辦外,大部分華商華人都還是在老城區這一帶。

    皇甫淳之所以要到上海來看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這裏的新學氛圍。上海與天津不同,山高皇帝遠,加上老城區與租界的比例不協調,距離太近,一邁腿就過去了,所以,當時各種新學的書刊等等都是在上海。

    這裏要說一下五口通商。在最早劃出來開埠的五個口岸裏,沒有一個是省府的,當時的廣州叫廣州府,兩廣總督衙門和省府是在肇慶。廈門、福州、寧波均為州府級單位,唯獨隻有上海是一個縣治,而且在當時還是一個中等偏下的縣治。

    滿清當時之所以答應這五個地方開埠,也是覺得都不是重要的地方,無非是做海上貿易,誰能想到,一百多年後,五個口岸裏出了兩個一線城市,其餘的全部都是二線城市?

    上海當時歸鬆江府管轄,鬆江府的府治在哪裏呢?據考證在當下的閔行區紀王鎮的西南。上海開埠後,接著就是太平天國造反,鬆江府上海縣等都被占領。

    等到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後,這一帶其實都打爛了,連個下縣都不如,沒人願意到這裏為官,緊跟而來的洋務運動,也是促成這裏畸形發展的一個契機。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的內亂幾乎是前後腳的事情,洋鬼子在北邊打,太平軍在南邊砸,北邊的圓明園沒了,南邊的鬆江府爛了。

    到了十九世紀末,洋務運動興起,實際上是新興資本的崛起,崛起就需要有個不受羈絆的地方,要是在直隸那邊搞,你連塊地都沒有,那麽多王公貴戚,那麽多地主,誰肯把地給你?

    而在上海就不一樣了,大片的無主荒地,除了給洋人的租界外,還有許多地方是空白的,連年戰爭,使當地人口銳減。

    別看上海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號稱是東亞第一大城市,就是到了解放後,浦東一帶也是長期“地廣人稀”的,那裏連“鄉屋寧”都不願意去的。

    上海的行政劃分也是有意思,直到1925年,非正式成立“鬆江市”,這裏始終就是個縣級單位,還是老蔣占了以後,1927年才正式設立為直轄的上海市。在此之前,這裏可以說是個無政府狀態,反而是租界的管理成為當地的主流。

    皇甫淳到達上海,連縣令都無須去拜訪,因為,此時的上海縣形同虛設,是一個有衙無官的地方,就是實授了某人,多也以各種理由不去赴任,出入這裏的達官貴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官製,一個七品小官,天天去拜訪都忙不過來。

    不是還有上海道嗎?有,但那不是一個純粹的地方行政衙門,全稱是:分巡蘇鬆太常等地兵備道。這個衙門在雍正年間就有了,原來是在縣衙附近,太平軍起事,小刀會相應,這個衙門最後也是有名無實了。

    此時的上海,其實就是一個在滿清境內外國人管理的城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