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05章 革命黨人(5)
字數:4035 加入書籤
陳其美樂嗬嗬的看著皇甫淳,弄的皇甫淳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還是這身打扮輕鬆自在,這與其它沒關係。”皇甫淳訥訥的說道。
“我知道,我知道,我們去日本的時候,剛開始也是這樣,不過還是有的同學至今仍然是留著辮子呢,還說什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迂腐,是不是很迂腐?不曉得他們臭腳上的腳皮算不算?哈哈哈……”
陳其美別看此時的年紀已經超過三十,可是這性子還是與年輕人無異。
此時的黃金榮是恭敬的站在旁邊,看到自己的老大與皇甫淳如此熟絡,他慶幸自己剛才沒有冒失,暗中向陳其美做了個手勢,這就帶人離開了。
陳其美當時是上海青幫名副其實的老大,此時的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等人,有的還沒有過來,有的還沒有起來,根本談不上成氣候了。
後世人都以為上海的青幫三大佬是黃金榮、張嘯林和杜月笙,其實,他們都是民國以後才發跡崛起的,而且,正是這幾個人徹底的把青幫給海派化了,也把青幫搞成了純粹的下三濫的黑幫組織。
在青幫成立之初,隻能算是民間結社組織,還不具備黑社會黑勢力性質,可到了民國後,尤其是張嘯林、杜月笙這兩人成勢後,他們幹的事情就是黑社會。
這三個人被成為上海灘三大亨,其實,黃金榮是個“空子”,他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過青幫,沒有師傅,沒有拜帖,所以,他搜羅的手下叫門生而不是徒弟。
黃金榮之所以一直是個空子,多少與他的職業有關,他三十多歲當租界巡捕華人探長的時候,是忌諱被洋人抓住有社團背景的,等到他百無禁忌的時候,年紀也大了,大字輩的也沒幾個了,活著的也不敢收他這樣的徒弟啊。所以,直到黃金榮去世,他都是個空子,並不是真正的青幫中人。
張嘯林不是上海人,是慈溪人,民國後,是在家鄉混不下去了,才跑到上海,拜了大字輩的樊瑾丞為老頭子,算是通字輩的。
杜月笙雖然履曆上寫著是江蘇人,其實,杜月笙就是上海本土人,隻不過出生於鄉下,就是現如今的浦東。杜月笙14歲就出來討生活,隻是他拜的老頭子陳世昌也是通字輩的,輪到杜月笙隻能是“悟”字輩了,每次與張嘯林這群人在一起,杜月笙是忌諱說輩分的。
這三大亨中,可以說秉性決定了命運,黃金榮算是喜歡“做人留一線”的,玩小滑頭可以,明目張膽搞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事情還是不幹的,就是到後來,新社會裏,也讓他生存了好幾年,死的時候八十五歲,高壽了。
杜月笙,窮苦人出身,雖然心狠手辣,敢拚敢想,可多少還保留了民族氣節,抗戰期間不僅保持氣節,還大力支持抗戰,大陸解放後,想著自己手上有血債,出走香港,最後病死在香港,雖然隻有六十三歲,在那個年代也算是“正寢”了。
而那個張嘯林就不一樣了,在慈溪的時候就不學好,先是在杭州折騰,民國以後才去了上海,到了上海後才加入青幫,有了這張虎皮,張嘯林是幹淨壞事,販賣鴉片,逼良為娼,打家劫舍等等惡性都是從張嘯林這個家夥進入後開始的。
張嘯林的秉性是唯利是圖,有奶就是娘,所以,他成了漢奸,在抗戰的第三年,被軍統設計,安排內線保鏢將其擊斃,是三大亨裏唯一“惡”死的。
民國之前,青幫的主要組成人員是碼頭工人,是在街麵上幹活拉洋車的苦力,民國以後,尤其是張嘯林杜月笙他們成了氣候以後,青幫裏的成員就由地痞流氓,看場江湖人為主了,從江湖幫會徹底淪為黑勢力。著名的四一二就是杜月笙、張嘯林等黑幫人員為主幹的,發展到後來,老蔣才派軍隊介入,理由也是現成的了。
前麵說的這些,在1909年皇甫淳到達上海的這個時候,都還不成氣候,此時的青幫還算是規矩,而在上海統管青幫的就是位列大字輩的陳其美。
見陳其美口無遮攔的詼諧,皇甫淳也不好說什麽,畢竟,陳其美不是文人,跟他講之乎者也就是有辱斯文了。
“我想在這附近逛逛,順便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知道陳老大可否網開一麵啊?”皇甫淳沒有去接陳其美的話頭,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甫先生隻管自便,不過鄙人有個不情之請,晚上與幾位江湖人士一起吃一頓如何?放心,都是正經人,那個農勁蓀也會來,還有津門大俠霍元甲,如何?”
“恭敬不如從命,說個地點,我定當準時赴約。”皇甫淳沒有拒絕,再拒絕就不近人情了,“請陳老大替在下保密身份可好?至少不要當場揭開。”
“有數,有數!”陳其美的眼神都亮了。
當時,在國內可是有不少秘密的社團組織,什麽同盟會、複興會,興中會等等,相互之間有的共通,有的則是秘密的。比如說農勁蓀就是,在其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就與孫逸仙相識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是封孫逸仙的指令秘密潛回天津,以藥房老板的身份,暗中聯絡武林人士。算起來,他比孫逸仙還大上四歲呢。
皇甫淳那雲山霧罩的話,讓陳其美遐想無限,尤其是皇甫淳這一身的改變,還真是不好說是哪個組織裏的,如此之人,隻能親近,不可遠離啊。
有了陳其美的話,皇甫繼續逛街就再無人打擾了,就連拆白黨都躲得遠遠的。當皇甫淳走進一家西洋人開的店鋪時,被一對五彩碗吸引住了,見開店的是洋人,幹脆用英語詢問起來,“這對瓷碗賣多少錢?”
這洋人開的瓷器店其實是一個兩頭吃的買賣,一方麵,將歐洲生產的精美“骨瓷”賣到這裏,另一方麵,在本地收入一些古瓷器,賣給到這裏來瀏覽的外國人。可是這店裏去哪裏找古瓷器啊?於是,一些商人就去作偽了。
在瓷器上大批量的作偽就是成型於清末民初,尤其是高仿的康雍乾三朝的瓷器,曾經大量的充斥於上海租界,洋人最後也鬧明白了,於是,一群瓷器鑒定專家出現了,專門給洋人長眼,是另一種買辦,當時,古瓷器交易最火的地方並不是上海而是天津。
上海這邊迫於生存的需要,幹脆明目張膽的打出了高仿的旗號,價錢也就跌下來了,可再怎麽跌,這裏麵的利潤還是很可觀的。皇甫淳看到的這對乾隆五彩碗就是掛著“仿製”的說明,雖然是用英文寫的,皇甫淳看得懂。
洋人對進來的華人也是分別對待的,像這樣的店,沒有帶通譯進來的華人大多數都是留洋回來的,他們前來買東西的概率是很大的。
“哦!這位先生,這是仿製的,價錢很便宜,2個銀元就可以拿走了。”
皇甫淳的心裏就是一跳,難道說這些洋人就是如此亂賣的嗎?
“我可以拿起來仔細的看看嗎?”皇甫淳麵無表情的問道。
“當然,這又不是古董,您盡管看,就是打碎了也不過2塊錢而已。”
皇甫淳慢慢的拿起了一個碗,仔細的對著光看了看,又把碗底翻過來觀看底款,看完一個又看另一個,最後才放下。
“能還價嗎?少給一塊錢行不行?”皇甫淳按照師叔教的,不管什麽時候,買東西要還價,哪怕最後認了對方的價錢,那也是要還價的。
“先生,您看,我們這是……費用開銷很大啊,些許利潤都沒有了,要不我附贈您一個骨瓷燈罩如何?”那人還真是會做生意。
“好吧,請給我包起來,這對瓷碗我要了。”皇甫淳裝著無奈的樣子,“家裏要供奉祖宗牌位,這對碗正合適,你是沾了我們敬祖的光了。”
這樣的五彩碗,在晚清的時候,市場價不過二角錢,皇甫用十倍價買?(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