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08章 革命黨人(8)

字數:3845   加入書籤

A+A-


    聽了吳俊卿的話,皇甫淳擺擺手,“你我之間不講這個,大家有心就好!”

    別說,皇甫淳這氣勢還真是讓吳俊卿有一股子惺惺相惜的感覺,他這一輩子都是夾著尾巴做人,從來不敢頤指氣使對待任何人,哪怕是對待下人,他都是和藹可親,與人為善,所以,等到民國的時候,吳俊卿沒有了顧忌,頓時聲名斐然。

    “我這次到上海來,本來是想結識一些留洋的學問人,可惜,他們都不在。”

    皇甫淳說的是實話,昨天晚飯的時候,陳其美就對他說了,革命黨已經儲備了諸多才子,隻要一起事,必將有高才能人響應,現在的朝廷已經無法再維係下去了,尤其是慈禧和光緒都走了以後,當下的攝政王載灃簡直就是胡來……

    當時,皇甫淳一方麵是滿臉黑線,由著陳其美在那裏白話,反正這地方也沒有衙門來管,自己不吭聲拉倒。一方麵也覺得陳其美說的……還真對。

    說這載灃今年開年就把袁世凱給開缺了,沒有理由的直接開缺,如果袁世凱不是在上麵有奕劻這個老關係戶罩著,有張之洞這個重臣護著,載灃那可是要殺掉袁世凱的。滿清朝廷已經多少年沒幹這種卸磨殺驢的事情了?才26歲的載灃就想這樣幹,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自打順治進關當了皇帝後,滿清在格殺大臣的事情上可是要比前明謹慎多了。在前明,誅殺大臣幾乎是比比皆是,到最後的崇禎,還中計殺掉了袁崇煥,袁崇煥那個時候就算是該殺,也應該權益一下,不要搞的“千刀萬剮”那樣血淋淋的,可是崇禎那個二杆子就那麽幹了,你讓下麵的漢人將軍誰不想自保?

    而滿清在一群漢臣的輔佐下,這種事情就沒幹過,就連康熙拿下了鼇拜,雍正拿下年羹堯,嘉慶拿下和珅等等,都沒有誅殺,而是賜死,這可就不一樣了,讓那些受到株連的人都或多或少降低了刑罰,打擊麵就小了。

    不是說滿清搞了幾次文字獄嗎?的確,滿清文字獄的規模不小,花樣也千奇百怪,就連號稱布衣宰相方苞都沒有逃過,要不是康熙南巡私訪得知方苞其才,方苞是沒有可能進入朝廷當宰相的。

    載灃開了袁世凱,還想把新軍裏的其它漢族軍官也開了,可是他手上壓根就沒有幾個旗人能夠頂上去,說來也是,就連慶親王奕劻都是那樣,你讓下麵的旗人裏還能有幾個可堪大用?可是隻拿下袁世凱,而新軍裏都是他的部下和學生,這不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陳其美說的這些皇甫淳自己是也是知道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請假回到老家,根本的意思還是避開權力中心,以皇甫淳的眼光看,京畿之地必然會有一番龍爭虎鬥,他在新軍裏有哥們,在官場裏的有同宜,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大人物要辦事,就得這些小官去幹,搞不好就成了替罪羊。

    師父不能罩著皇甫嗎?如果詹眷誠是個正牌的官吏,以現在的品級是可以的,問題是,詹眷誠自己本身在官場上就是個二五眼,本著絕不幹預政治的原則做事,他自己有留洋回來的名頭,又是國際上什麽什麽學會的會員,牌子響亮,別人整不動他的時候,難道不會整他下麵的?

    事實上,在這段時間裏,詹眷誠也將家小送回了廣東老家,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的這一年多裏,理由是,詹眷誠要回到嶺南修鐵路。

    “老吳,雖然你我都是淡泊嫻雅之人,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眼下的時局波詭雲譎,說不好啊,我建議你還是住到上海來,鄉下的那個地方先放著,萬一再起戰亂,上海這裏應該稍微安全一些。”皇甫淳是在思忖了一會後才說的。

    “通達,你為什麽這麽看?難道還能發生太平軍的事情嗎?”

    “可能比那個還厲害啊!”皇甫淳歎了口氣,“太平軍是一群土包子流民被忽悠的,在海外沒有根基,最後是敗在了洋槍隊的進攻上。如果太平軍也有外國人支持,也擁有當時從西洋引進的火器,你覺得朝廷打得下來嗎?”

    吳俊卿是親身經曆過那場動亂的,自己的弟弟妹妹就死在亂軍之中。

    “太平軍沒有自己鮮明的政治目的,一開始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口號根本就不現實,組成人員主要是失去土地的流民,所以,他們鬧的再怎麽大,朝廷也扛得住,曾國藩拿著欽命回去組建湘軍,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注定了太平軍的失敗。”皇甫淳對吳俊卿娓娓說道。

    “雖然太平軍強盛的時候占了不少富庶的地方,可實際上還是以一隅抵全國,這一點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吳俊卿也點點頭說道。

    “可是現在呢?朝廷裏諸多官員不滿上峰,一些漢族士大夫也不滿朝廷,再加上海外留洋的,他們可是吸取了太平軍的教訓,在組織綱領和人員構成上都很有分量,當下的時局如同一堆幹透了的柴火,有個火星就會燃起,你我都不是幹那個的人,還是以自保為上啊!”皇甫淳歎口氣說道。

    “通達,你果然胸中嘹亮啊,時局的事情我想過,可是我沒有想得你那麽深。”

    “時局變了,甲午一戰,你是上去過的,應該知道日本人覬覦我國的狼子野心,可是你看看,現在出國留洋的人都去了哪裏?以日本居多吧?不管是官派還是自費的,他們在海外是個啥樣?放眼天下,有幾人對如今的朝廷沒有怨言的?”

    皇甫淳一邊說一邊搖頭,“現在的革命黨,內有士紳商賈支持,外有列強支持,上有朝廷要員睜眼閉眼,下有黎民百姓如同久旱盼望雲霓,你說,如此危如累卵,皇族那些人還在想著自己的小利益,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將來會是啥結局?”

    吳俊卿直接無語了,他可是出生於道光年間的,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五代皇朝,滿清皇帝的那點能耐,老百姓不知道,作為常年混跡於官場士大夫圈子裏的他,能不清楚嗎?

    吳俊卿知道,自打乾隆後,滿清就沒有一個智力合格的皇帝。

    道光為了提倡節儉,自己的龍袍破了叫人拿去補,結果,縫補的費用花了200兩,他還沒法去說,說皇上的龍袍是一般人能補的嗎?能跟一般人一個價嗎?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一共出動了不到2萬人,還是從印度那邊過來的,這麽點人,居然被人家打得找不著北了,實際上,滿清地廣人多,戰爭拖下去,英軍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而當時的清軍將領貪生怕死,最後輸掉了戰爭,要知道,當時英國議會批準的是“報複行動”而非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無用的鹹豐跑到了避暑山莊,老窩都叫人給端了,圓明園也給燒了,就是在這個時候,太平軍也起事了。等到鹹豐死了,同治就更不用提了,年紀輕輕的就得花柳病嗝屁了,至於光緒,看上去像是有作為有抱負的,可是,僅僅一點就說明他也是銀樣鑞槍頭,一輩子無子無女,咋弄的?

    皇上尚且如此,那大臣能好到哪裏去?有個別好的,幹出來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可畢竟是少數啊。就說戊戌變法吧,不是說變法不好,而是用的人不對,那個兩任帝師翁同龢,表麵上是溫文爾雅,是飽學鴻儒,可骨子裏卻是擅權攬權的小肚雞腸,如果不是他在朝廷裏胡來,何至於會有甲午之敗?

    說甲午之敗後,追查責任,結果查到主戰的翁同龢一向與主和的李鴻章有矛盾,平時對北洋水師的經費卡的很厲害,主戰的沒有幫忙,主和的卻上陣一通胡打,這就是當時滿清朝廷的真實寫照。

    “過幾日我就回家鄉去了,你我鴻雁傳書,有急事可電報聯係!”

    與吳俊卿暢談了一番後,皇甫淳準備回老家了,實話說,這次到上海,想認識的一個沒看見,卻是結識了吳俊卿,也算是聊表意思罷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