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13章 漢口行(5)

字數:3873   加入書籤

A+A-




    “通達啊,你說的這些我也有耳聞,實話說,我讀書不多,可是,也不是沒有接觸過革命黨,我現在想不明白的是,這朝代的更迭難道就是世間輪回嗎?”

    黎元洪完全是用求教的口吻與皇甫淳說話,他很清楚,眼前這個年輕人的學問不得了,從聊天中他就感到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這個啊,從我們的老祖宗開始,就不斷的進行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刻骨銘言和警句,比如,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裏體現的是什麽?是遠古時期對種族和人口的憂慮,戰國時期,各國殺來殺去,民不聊生,別說氏族士大夫了,亡國之人有多少?周朝建立時,分封各諸侯國七十有一,可到了戰國末年僅剩下七家,所以,秦始皇改分封製為大統一。”

    聽皇甫淳講這個,黎元洪開心極了,拿出煙袋鍋子,給自己點上了旱煙。皇甫淳卻是拿出了卷煙,自己抽了一支,其餘的放在桌子上,示意黎元洪抽這個。

    “你那個洋煙沒勁,我還是抽這個過癮。”黎元洪張嘴說道,“你繼續,難得有機會跟你這有學問的人在一起聊天,機會難得啊!”

    黎元洪說的還真是,他雖然後來拜在大儒張之洞門下,可他是一介武夫,在那個年代,武人是被文人看不起的,就是半吊子的辜湯生和府裏的師爺都不會搭理他,找他就是辦差,像皇甫淳這樣說古論今是不可能的。

    “咱們的老祖宗是從漢代打出名頭的,漢武帝以後正式確立漢族,在漢武帝後,漢朝著名大將陳湯就提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地處中原的漢族與外族前前後後打了快2000年了。”

    “啊?有這麽久啊?”黎元洪驚愕的張大嘴巴。

    “我漢族的武人,知名的都是在打胡虜的戰鬥中揚名立萬的,漢代有霍去病、衛青,唐代有李靖、蘇定方,宋朝有楊家將、嶽武穆,前明也有徐達、戚繼光等人,可是到了滿清還有誰啊?占中原、平三番的時候,是誰的功勞最大?是漢人,可是漢人最後都落了個什麽?這就是為什麽革命黨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原因,可你知道嗎?這個提法是誰提出來的?”

    黎元洪搖晃著腦袋,“我不知道,這個話現在在外麵也不敢說啊。”

    “這句話是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檄文,原話是‘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革命黨不過是借來一用的。實際上,現如今,這樣的提法是不適合的,在北方,不管是滿人還是蒙古人,他們與我們漢人還有多大區別?”

    “你是說那個口號有不實之處?”黎元洪凝神思考起來。

    “經過千百年的磨礪,當下的天下裏,胡虜實際上是被趕到漠北和西域去了,在中原,哪裏還有成氣候的胡虜?滿人進關,不到三百年,他們還有幾個會說滿語?都漢化了,許多人幹脆就改姓了漢姓,就連滿族朝廷裏也在往上找他們的祖宗,說是北宋時期被金國擄到五國城的徽欽二帝後裔,你說說看,把他們還往哪裏趕?這可不是他們進關的時候隻有20萬人,那可是有幾百萬人了。”

    說到這裏,皇甫淳不由自主的搖頭,在他的觀念裏,滿漢其實已經不分了,在中華大地上,漢民族的發展始終是主流,原來的南方土族和北方胡人,要麽接受漢文化後被同化,要麽就隻能遠遁邊遠的荒蠻之地。

    “以你的眼光看,就算是當下的朝廷不成了,那麽今後會是誰來建立新的朝廷?以目前的局勢看,好像還沒有這樣出類拔萃的聖人啊!”

    在黎元洪的思維裏,天下肯定是要有皇帝的,就看最後是誰來當了。他沒讀過多少書,可是他聽過說書的啊,那種“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話頭還是知道的,可是,作為武人,他就是想投靠也要看準人才行啊。

    “當今世界已經不是幾百年前那樣了,在那個時代,老百姓都認為必須要有皇帝,哪怕這個皇帝不咋地,比如明末的幾個皇帝,現在,西方列強裏,即便是還有王室的,也都是玩的君主立憲製,這就是立憲派的理論根源,可是,我們也要看到,當今的法國、美國可都沒有了皇帝,法國大革命是120多年前的事情,而美國呢?也有130多年了,他們那裏沒有王室,沒有皇權,這就是當下革命黨要努力的方向。”皇甫淳小聲的娓娓道來。

    此時,黎元洪幹脆咳嗽了一聲,於是,店家出來了,“把這桌子收拾一下,給我們上一壺暖胃的宜昌紅茶,我們要喝茶聊天,你這裏我全包了!”說著話,黎元洪要出了二塊大洋扔給了店家,店家頓時眉開眼笑的忙活起來。

    “俗話說,鳥無頭不飛,馬無頭不走,這家有千口還得主事一人吧?你說,沒有了那個,叫下麵的百姓怎麽弄?”黎元洪此時不自主的抽了一根卷煙,原來他的煙荷包裏空了,“這一下子沒有了聖人……我腦子一時半會想不明白。”

    “帝王製度有一個固有的先天問題,曆朝曆代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西方也是一樣,所以才演變出了共和製和合眾國這樣的新鮮體製。”皇甫淳說道。

    “你說的先天問題是個什麽問題?我可從來沒有聽說過啊!”黎元洪問道。

    “你有沒有發現,在曆史上,開創的皇帝都是厲害的,都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可越是到後麵,一些皇帝就越是不成樣子,從胡亥開始,漢朝有漢獻帝,唐朝末年有唐僖宗,至於北宋的徽欽二帝我就不用說了,就是前明也是一樣,到了後來,不管是天啟帝還是崇禎帝,都不成了,除了國是艱難外,你有沒有發現,越是到後來,帝王的子嗣越是艱難,所以,曆朝曆代都有兄終弟繼的事情發生……”

    “還真是,當下的皇上……”黎元洪猛然捂住嘴巴,然後小聲說道,“自打鹹豐帝後,這皇家的傳承就一直是……都不是親兄弟了,說起來,也是名不正啊!”

    “還有啊,在我們的曆史上,稱天子得天下的朝代僅限於唐朝以前,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就承諾,與文人士子共天下,等到了明代,除了前麵幾個皇帝和嘉靖帝以外,其它各朝基本上都是藍批,皇上的批紅如果沒有經過內閣的同意,隻能算是‘中旨’,針對國家大事,中旨不作數,所以……”

    “是啊,我聽說書的講,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他自己都不管了,叫國是能不糜爛嗎?”黎元洪一拍大腿說道。

    “這個不上朝啊,多少還是有些冤枉了人家。”皇甫淳搖晃著腦袋說道,“在紫禁城裏的明朝皇帝,與關進天牢裏的囚犯有何區別啊?中旨不作數,功效都不如藍批,你讓那些皇帝還有多少心思去上朝?即便是去了,不也是去當個泥菩薩被貢著?根本就無權無勢,與其叫那些大臣當幌子,幹脆不去了!”

    “哈哈哈……你這個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挺有趣的!”黎元洪笑了。

    “實際上,在明代,咱們這兒就有‘君主立憲’的雛形了。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一切都交給內閣去辦,去管,這與當下的英國王室有何區別?在英國,君前會議也不是天天要開的,沒事,人家王室也是不上朝的。”

    “噢!原來是這樣啊!”黎元洪第一次聽說洋人的皇帝也不上朝。

    “在曆史上,隻有咱們中華的皇帝裏有勤政和上朝的規矩,西方的王室,就沒見過他們有什麽勤政的王室,上朝也沒有規矩,更是沒個準點,當然嘍,西方的王室發展的時間也短,變化也很亂,他們自己都說不清。”

    皇甫淳的這個話可不是埋汰寒磣西方,畢竟世界史的研究在那個時候還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個別零星的,還多是以聖經為主,科研性質的史書在那個時候還沒成書呢,真正的具有公認的世界通史,是出現在二戰以後,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有一些西方學者逐步將史書係統化,本書的主人公當然看不到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