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15章 漢口行(7)
字數:3975 加入書籤
這川漢鐵路喊了好幾年了,就是無法最後落實,直到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郵傳部才讓詹眷誠南下,意思是讓詹眷誠主持南方的幾條鐵路建設。而在幕後力挺詹眷誠的就是唐紹儀和盛宣懷這兩個洋務運動的幹將。
在詹眷誠來到之前,籌建川漢鐵路的班子實際上已經搭好了,而負責技術的就是顏德慶,現在詹眷誠的到來,實際上是給這個工程上了一道保險。
可是,今非昔比,大清國的社會形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廷已經不是幾年前的朝廷,下麵也不是原來的下麵,從中央集權的角度說,此時的滿清朝廷已經控製不住下麵督撫的行為了。
就那四川總督這個位置來說,自打岑春煊離開後,由蒙古族大臣錫良擔任四川總督,那個時候,京張鐵路還沒有籌備呢,結果,這一脈就延續下來了,錫良擔任一任總督後,離職時推薦了自己的得力幹將趙爾豐,趙爾豐也是厲害,西藏能夠保持在華夏版圖之內,與其在那裏的平叛分不開。
其後,這裏的總督就在其兄趙爾巽和他之間輪換著來,直到辛亥革命。
期間有過一個插進去的陳夔龍,可這個陳夔龍都沒有去上任就改任湖廣總督了,結果,湖廣總督也沒幹幾天,又調到直隸擔任總督,接替袁世凱北洋大臣位置的就是陳夔龍。陳夔龍之所以被攝政王載灃看重,就是因為他極其保守,強調恪守祖宗成法,反對變法。
實際上,到了宣統年間,以載灃為首的滿清朝廷已經無法控製下麵的督撫,在官場上已經有大批的高級官員離心離德,作為中樞的載灃等二杆子年輕王爺們還不自知,還在那裏琢磨著如何打壓漢族能吏,剝奪一些有名望官員的權力和職務,這裏麵發生的諸多變化,就連在京城裏的詹眷誠也還蒙在鼓裏。
晚上,回到客棧,皇甫淳為師父沏好茶,兩人坐下開始說話。
“師父,喝點紅茶解解酒,您今天可真沒有少喝。”皇甫淳送上香茗。
“啊,這漢口的氣候還真是冷,喝點酒能暖和暖和的。”智能糾錯接過徒弟泡好的熱茶,喝了一口後說道,“白天,你似乎有話要說,是擔心別人聽了去,對吧?那好,你現在跟我說吧,這裏就咱師徒倆,不會外泄的。”
“師父,有些話我不知道當說不當說,我自己也是在思考。”皇甫淳小心說道,“可是我不說又怕師父吃虧上當,有些話是犯忌諱的。”
“但說無妨,師父又不是小孩子,你說的有理,我聽,說的不對,我會告訴你,咱們師徒之間不講究什麽忌諱。”詹眷誠呷了一口熱茶,“我知道你消息多,回鄉後又去了一次上海,難保你見了革命黨,了解一下可以,不要攪合進去。”
“師父,我今天要說的與革命黨無關,與你要修的川漢鐵路有關。”
“哦!那你隻管說,修鐵路的事情我還是清楚的。”詹眷誠放下茶杯。
“此次修路我估摸著可能不成,這與咱們修京張鐵路可完全不一樣。”
“有什麽不一樣呢?你說說看,對我來說,在哪兒修鐵路都一樣。”
“我們上次修鐵路在朝廷裏有強力的中樞大臣支持,是百分百的官辦,當時是袁世凱袁大人鼎力督辦的,所以,上下都沒有阻力,可是在這裏,到底是官辦還是商辦,亦或是官商聯辦,都沒有個說法,您說,這樣的鐵路怎麽修?”
詹眷誠聽徒弟這樣說,眉毛擰了起來,“你繼續說。”
“兩個鐵路的環境也不一樣,京張鐵路向西北修,是人口稀少,經濟貧瘠的地方,而這邊,川漢鐵路可是在富庶地區修,天府之國要出來,魚米之鄉要進去,這裏的民間資本很強大,到時候,官商爭利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您看,京張鐵路的第二年,您就是總辦,可在這裏,以您現在的威望也不過是掛了個會辦的頭銜,這其實是暗示您,許多事情您說了不算啊!”
詹眷誠此時是真的明白徒弟的意思了。在郵傳部這段時間裏,尚書又開始像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到如今,也僅僅是沈雲沛“暫理”,也就是說,主管全國各項洋務和工業的郵傳部沒有正式任命的尚書。難怪詹眷誠此次出來隻給了一個會辦的頭銜,和一紙委任書,其他均無。
“朝廷如果堅持官辦也應該是做得到吧?”詹眷誠想了想後說道。
皇甫淳笑了笑,“京張鐵路全長不過400餘裏,咱們還在其間盡力的節儉,最後也是花費了700萬兩白銀,川漢鐵路有多長啊?”
“差不多有2000公裏,哦,就是4000多裏。”詹眷誠一口清說出。
“師父,這裏的山勢可是比八達嶺那邊厲害多了,古人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尤其是走夔門隻一線,再加上近些年來的物價升值,您覺得7000萬兩白銀夠嗎?我稍微測算了一下,要想修通這條鐵路,時間恐怕要超過八年,耗銀會超過一億五千萬銀元,這個錢叫朝廷官辦?拿的出嗎?讓他們為八年以後的收益現在掏大錢,你覺得當今的攝政王會幹嗎?”
詹眷誠搖搖頭,他心裏明白,當今的朝廷寧可去西洋買軍艦,也不會把錢花在這一時半會見不到利的修路上,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向洋人借錢官辦。
“朝廷可能會尋找洋人借錢籌款,然後官辦,這樣的例子又不是沒有。”詹眷誠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當年修通往關外的鐵路,還有眼下修的津浦鐵路不都是這樣嗎?如果朝廷下了這個決心,籌錢還是不難的。”
“向洋人借錢說起來是借雞生蛋,可是國人會那樣看嗎?”皇甫淳笑了,“如果我們的確是窮的沒有錢,這樣做沒人會反對,可如果民間並不差錢,這恐怕就要出問題了,為什麽盧漢鐵路提前還了借款?”
“你如何看待這借款修路的事情?難道說真的很緊要?”詹眷誠問道。
“任何人不會白白的借錢給人,除了利息,還有修建工程時的利潤,這是洋人和民間商人都盯著的,鐵路能賺錢是大家都看到的,那這個錢最後給誰賺就是關鍵了,所以,這次的川漢鐵路怕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皇甫淳說道。
“那你認為商辦就拿的出錢來嗎?這不還是一樣嗎?”詹眷誠說道。
“不同的,商辦是可以對普通百姓發行鐵路債券的,用集腋成裘的法子,在川漢這一帶,商賈眾多,百姓人口也多,發行出來的鐵路債券不難售賣,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如果這一帶的商賈再與當地官員聯手,你認為這個項目能官辦嗎?”
“與當地官員聯手?為什麽?難道說這裏的官就不是朝廷的官了嗎?”詹眷誠露出了迷惑的表情,“在各個督撫衙門裏,可是都有道禦史的,他們不怕參嗎?”
“師父,這都到啥年月了?哪裏還有你說那樣的禦史啊?在當今的朝堂上,除了因為私人恩怨相互參合外,您見過誰正經的參人的?”皇甫淳笑嘻嘻的繼續說道,“過去,朝廷重農抑商,可自打開了洋務運動以後,下麵已經無官不商了,就是徒兒家裏,也弄了點買賣在做呢,時代不同了,不做買賣沒法活下去啊。”
對皇甫淳說的這個事,詹眷誠也是知道的,他雖然算不得是科舉的文人,可是,自打進入官場後,還真就沒有去經商,倒不是說詹眷誠有多清高,而是他的收入始終是在金字塔尖上。自打他成為工程師後,拿得就不是官家的俸祿,而是鐵路項目裏的薪水,而且還是高薪,可是下麵的那些道府官員呢?
在滿清,官職越低,俸祿越低,而且多年不變。以一個五品知府道台為例,按照規製,年俸隻有紋銀80兩,外加祿米80斛,這在清初時候的確不少,足夠豢養一大家子人,可是到了雍正年時候就不行了,於是,雍正又增加了2400兩養廉銀,這就是晚清五品官的全年收入,折算成銀元,每月所得不到300塊銀元。(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