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30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義...
字數:3949 加入書籤
黎元洪的話頓時讓宋教仁的眼珠子都亮了,他酷愛法學,曾經在日本深究西方法學體係,本來,他心裏想著的是革命成功後,再結合本國的一些特點搞出現代的法學體係來的,沒想到,黎元洪的話讓他觸動不小。
“我們是新型的政權,在咱們民族的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我們不能走在共和的路上,用的還是滿清的章程吧?這個絕對不行!所以,想要穩定民心,第一要務就是搞出一個章程來,如果怕與將來的統一政權發生衝突,難道我們不可以搞一個臨時約法嗎?隻要有了這個東西,湖廣民心必然就會穩定了!”
黎元洪自己本身就有這個想法,經過皇甫淳與他的一聊,他心裏就完全認定了這個道道了。宋教仁是啥人啊?那可是同盟會裏的司法部檢事長,連同盟會裏都要進行各種約法規範,老百姓呢?沒有了約法,社會不亂才怪!
“好!我立即就組織人去搞這個東西,黎總督的這個醒提得好,是我們疏忽了!我們革命黨將來要走的道路必須要用法律文件明示出來,規範出來!”
“這個想法我曾經與湖廣諮議局的議長湯化龍吹過風,你也可以找他議論一下。”臨了,黎元洪意味深長的對宋教仁又說了一句。
要說黎元洪能站出來,最後堅定的成為了共和派的人,與湯化龍也是有關係的,光是皇甫淳說的肯定是不夠的。畢竟,皇甫淳的年紀和見識擺在那裏,雖然很睿智,可卻不如湯化龍說出來的話有分量。
武昌起事後,黎元洪本來還抱著“逼朝廷立憲”的想法,因此,擔任總督的初期也是被迫的。可是湯化龍對他說了一番話,讓黎元洪茅塞頓開。
湯化龍,湖廣浠水人,光緒年間的進士,可在官場上混的不行,1906年自請資送留學日本。這句話是啥意思?由於他身在官場,想要去留學得請示朝廷。如果不是前一年已經取消了科舉,他湯化龍怕也是很難被批準。
能夠自資出國留學,也說明他的家境還是不錯的。
在日本留學三年,返回來後,正趕上當時國內要求立憲的呼聲很高,滿清朝廷為了緩解輿情,承諾九年後立憲,並在各省設立立憲的籌備衙門,諮議局。
這個諮議局實際上是個半官方衙門,除了擔任議長和副議長的人有薪俸外,其他議員都是“義務”性質的,隻有在開會的時候,會補貼議員每天三元五角的“差旅費”。在滿清朝廷看來,這是個花錢不多,能夠評議輿情的緩兵之計。
到了1909年的時候,各省都建立了諮議局,而擔任議長的往往還都是在吏部掛號的進士和舉人,也就是說,由朝廷半公開的指定一些候選的官員擔當。
湯化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湖廣諮議局的議長,他是進士出身,又出國留洋過,加上家境殷實,為人正派,在湖廣諮議局裏算是眾望所歸。
可就是這個朝廷派下來的議長,雙十首義後,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革命。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湯化龍就向全國發布通電,
“清廷無道,自召滅亡。化龍知禍至之無日,曾聯合諸公奔赴京都,代表全國民意,籲請立憲,乃偽為九年之約,實無改革之誠。”
湯化龍還在這份通電中細數滿清清廷的之誤之錯之罪,“皇帝溥儀豎子黃口;攝政載灃,愚謬昏庸:兵財大權,存亡所係,而竟擯棄漢人,悉授親貴;溥倫、載濤,童騃兒戲,竟分掌陸海軍部;載澤貪狠,管領度支,意在鉗製漢人。”
罵了朝廷上述後,湯化龍宣稱,“清廷強持專製,維新絕望,大陸將沉。吾等神明之裔,豈能與之偕亡?楚雖三戶,誓必亡秦;非曰複仇,實求自救。”
湯化龍的通電,無疑是一根火柴,點燃了全國民眾對滿清朝廷的憤恨。可以說,此時的湯化龍是個明白人,他看透了武昌起事的真正意義。
黎元洪猶猶豫豫的時候,又是湯化龍向黎元洪說出了另一番道理,“國人已經給滿洲人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是這些年來,滿洲人做了什麽?為了一己私利,反複無常,貪腐無度,實是辜負了民眾的期待。現在,湖廣新軍首舉義旗發難,目的就是為了阻止滿洲人的倒行逆施,阻止攝政王搞的曆史倒退!”
湯化民的話是說的很客觀的,從鴉片戰爭算起,國人真的已經給了滿清朝廷足夠的時間去痛定思痛,給了滿人自新自立的機會,可是,滿洲人仍然對不合時代的老章程抱殘守缺,仍然幻想國人繼續被他們奴役。
滿清朝廷是華夏曆史上最惡心和最愚民的朝代,有曆史學家通過折算的方式做過推算,在幾個主要朝代裏,滿清時期的識字率是最低的,清末時,全國識字率不足1%,而在宋代是30%。明代是40%。即便是唐朝以前,那也有10%以上啊!
華夏自古就重視教育,不要說孔子等諸多學者提倡教育,就是許多王朝也是鼓勵教育,可是偏偏在滿清時期,從康熙開始就羅織文字獄,對讀書人肆意打壓。
清初,漢人學風仍盛,各地書院多達五千餘座,可自從有了文字獄後,書院被朝廷直接幹預,除了數得出來的幾座著名書院外,民間的書院基本上都形同虛設了,到了晚清,由於洋務運動,各省才又開了新式學校,可即便是這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底層百姓,根本就沒有可能受到教育。
當黎元洪還對立憲抱有希望的時候,湯化龍進一步說道,“既然已經起事,就不應該繼續抱著君主立憲的希望,哪怕是朝廷答應了,最後的秋後算賬必不可免,還不如畢其功於一役,將我泱泱中華順勢引領至共和體製。”
湯化龍後麵的解釋基本上與皇甫淳說的大同小異了,無非是時代潮流、家天下變民天下的解說,可以說,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已經完全把滿洲人看透了。
宋教仁找到湯化龍,兩人一說,都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於是,。宋教仁執筆,湯化龍潤色,僅僅十天時間就寫出了《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凡7章60條,規定了湖廣新都督府的各項權利和產生辦法,這是在華夏大地上第一次喊出了“中華民國”的稱謂,這個稱謂一直延續到了1949年。
11月9日,都督府宣布了《鄂州約法》,至此,現代國家的體製由此發端。是民國憲政的起點,是排除帝製,排除君主立憲製後第一份共和製憲法。這部憲法不很嚴密,也不很詳盡,但其三權分立、人民至上的原則卻是得了充分體現。
袁世凱自己也沒有想到,僅僅一個月後,江南十三省全部宣布脫離滿清朝廷,12月,孫文回國,到了12月中下旬,全國十七省代表雲集南京開會,選出了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文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位。
此時,滿清朝廷還在逼迫袁世凱的新軍南下平叛,可這個時候的袁世凱卻是按兵不動了,而且,還鼓搗下麵一幹軍人,聯名向朝廷施壓,“將在外國銀行所存款項提回,接濟軍用”,說白了,這是趁火打劫,要把皇室貪腐的銀子搶回來。
就在這個時候,孫文和袁世凱又合夥上演了一場雙簧戲,孫文發表聲明,隻要“袁世凱讚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
袁世凱則給予響應,以利害關係遊說和買通了慶親王奕劻,內閣協理大臣那桐,一起去威嚇隆裕太後,稱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若同意讓位,則可有優待條件,總比滅族要好。
袁世凱可是當過外務部尚書的,諸多駐外使官都得到過他的照拂,到了此時,不起哄才怪,元月3日,一群駐外使官們給朝廷發電報,請清帝退位。
孫文發出那個聲明是不想看到南北軍事對峙,不想看到國人相互廝殺。而袁世凱的想法則是利用革命起義,自己擷取政權。2月13日,袁世凱如願以償,清帝退位,清朝從此滅亡,這是華夏曆史上唯一一次沒有大規模流血被推翻的王朝。(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