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39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風雨...

字數:3908   加入書籤

A+A-




    津浦鐵路實際上早就修好了,一直不能全線通車的關鍵是卡在了濟南附近的濼口大橋遲遲不能建好,把鐵路生生的攔腰截斷了。

    濼口大橋從1908年開始設計,由德國德國孟阿恩橋梁公司設計和承建,可是,按照最早的設計,橋墩的數量很多,這也是德國人為了降低修建的難度和成本故意如此搞的,可是,那裏是黃河下遊,一旦因橋墩過多引起泥沙阻塞,周圍的河堤是擋不住的,必然引起汛期的河水泛濫,雙方爭論不休,始終沒有定案。

    當時的德國人是非常傲慢的,他們完全不接受中方技術人員提出的問題,拖了一年多,這裏已經成了卡脖子的地段,郵傳部最後還是把詹眷誠給派了出去。

    詹眷誠親自帶領學生現場勘測和考察,最後提出了“減少橋墩、擴大橋孔、加固堤身”的方案原則,最後統一了施工方與發包方的意見。之後,經過反複修改,終於於1909年下半年最後確定全橋12孔的方案。

    可這十二孔可不是簡單的設計,詹眷誠在具體設計中,利用河中的沙丘,把鐵橋分成了南北兩部分,河道北部漫灘較寬闊,建有8孔跨度92米簡支鋼桁梁。在河道南部,這是漫灘較狹窄的地段,幹脆就設計成1孔跨度92米簡支鋼桁梁。而在主河槽上最為重要的3孔鋼桁梁卻是不一樣了,左右兩孔為跨度128米的錨臂梁,並越過橋墩各向中間一孔延伸27米形成伸臂,伸臂與109.8米的懸梁以擺柱式活動鉸聯結,構成跨度165米的一個長孔,完全解決汛期排水問題。

    要不說詹眷誠在當年的威望那麽高呢?他因地製宜,認真設計,充分利用地利,力爭平衡的做法連讓洋人都不得不服氣,設計方案最後定下來後就督促施工方立即開工,經過2年的施工,終於在1912年11月完工了。

    盡管詹眷誠已經是省了又省,這座橋的造價還是貴的嚇人,結算時為1166萬馬克,折算成銀元為632萬元。太貴了,比幾年前修建的鄭縣黃河大橋的30萬兩白銀可是貴出了十倍!可見到了民國後,各方麵在修路上揩油有多厲害。

    民國元年11月底,大橋驗收,隨即就交付使用,至此,津浦鐵路全線貫通,結束了原來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段通車的尷尬局麵,好歹全線貫通了。

    津浦鐵路修通還真是方便了皇甫淳,他不像其他人那樣,一票難求,他是鐵路上的官吏,還是近水樓台的關係,還有另外一點,別人是到了浦口還得坐船過江去南京那邊繼續坐火車趕路,尤其是去上海、蘇州的人。皇甫淳到了浦口就可以過江後直接在那裏登上去漢口的班輪,還可以雇車走陸路回桐城,比從漢口下來隻能走水路不同了。皇甫淳見是冬天,太冷了,就過江等著過路的班輪。

    回到老家,父親已經在三天前的黃道吉日把續弦給娶回家了,據說,是前清一個知縣的遺孀,因為無出,被婆家扔在安慶了。雖然已經年過三旬,可看上去還是很姣好的,反正皇甫涯也是續弦,就沒講究那麽多。

    一個續弦一個再醮,說起來也是合乎禮法的。安慶一帶,自打鬧了長毛後,許多家庭破碎,續弦和再醮本來就打破了原來的限製,約定俗成的規矩是,女子無出,女子被婆家趕出來的,隻要雙方願意,不在乎世人白眼,這就是美事。

    在江南一帶本來就流行著一句俗語,“寧拆一座廟,不毀一莊婚”,戰亂之後,社會上太需要穩定的家庭和人口繁衍了。新學在當地盛行後,更是對古代禮法什麽的不怎麽遵守了,各家過各家的日子嘛,反正現如今也沒啥貞節牌坊了。

    皇甫涯不是沒有接到兒子的信和上車前發來的電報,他就是怕兒子在場顯得尷尬,幹脆就提前把事情辦了,雖然不是大操大辦,可也是請了鄰居和往來好友在家裏弄了個儀式,然後大家一起喝了一頓酒。等到皇甫淳到家的時候,一切都辦完了。而辦事的時候,就連媳婦翠兒都帶著女兒回了娘家避嫌。

    “你回來了!來,過來拜見你的繼母。”皇甫涯滿麵春風的對兒子說。

    “母親大人好!兒子給您請安了!”皇甫淳中規中矩的向繼母行禮。

    “好好,你回來了就好,你媳婦回娘家了,你趕緊去你丈母家把媳婦接回來吧,這幾天我這算是鳩占鵲巢了。”繼母金氏小聲的說道。

    “是,兒子已經派人去接了,晚半晌就能到了。”皇甫淳應道。

    “淳兒啊,現如今流行新派,我打算帶上你繼母坐船去一趟上海,順便也為咱們的小店裏采購一些貨物,你認為可好?”皇甫涯說道。

    “兒子沒有意見,二老隻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辦,要是銀子不夠,兒子這次也帶了點回來,您打算要多少錢?”皇甫淳孝順的問道。

    “錢盡管夠了,陽曆年前,你上海的朋友送來了五萬元,都存在銀行裏了,我帶上支票,到上海就可以直接支取的,這個不妨事。”皇甫涯搖搖手說道,“順便,我也想去看看你弟弟,他過了這個年就要出國了,我去看看他。”

    皇甫淳點頭應承著,對於家裏的這些事,他還真是沒有想。

    晚上,媳婦回來了,小丫頭已經可以叫爹了,哄了孩子睡覺後,小兩口才開始說話。通過媳婦,皇甫淳總算弄明白了繼母為什麽會嫁給父親了。

    金氏,是從北方過來的滿人,跟翠兒一樣,也是天足,這一點倒是讓皇甫淳覺得挺放心的,要是個小腳女人,不知道有多少活計是幹不來的。

    金氏很小的時候就與那個死鬼知縣定了親,那知縣也是滿人,姓關,隻不過是那種底層的,要靠讀書獲得功名後才能出仕的滿人,其實,這樣的滿人在晚清時期也是不少的,最後一任的陸軍大臣廕昌就是一個布衣出身的滿人。

    晚清時期,不說別的地方,僅僅在京津地區就有五十餘萬滿人,哪裏來的那麽多“正黃旗”“正藍旗”的?就是皇室裏也是人丁不旺,不是說皇帝那裏磕磕絆絆的續不上香火,就是其他王爺家也差不多,有多少皇族的後裔要過繼承佻的?當年的鐵帽子王真正後繼有人的沒幾家,這是皇室體製上造成的先天缺陷。

    現如今,許多藝人都站出來喊了,我是旗人,我是正黃旗的,我如何如何,反正查無實據,那個時候也沒啥戶口登記,吹唄。要不是有了好時代,敢吹嗎?

    姓關的在山東,直到自己中了舉,活動了關係,添選為望江縣縣令後,才去河北保定易縣去娶金氏回來做正妻,在這之前,姓關的已經有了倆妾了,還生了好幾個孩子。可是這正妻的名分是擺在那裏的,不可亂的。

    可是,金氏嫁過來後,姓關的就把他放在山東老家,讓她伺候婆婆,這也是無奈,直到滿清朝廷倒了,姓關的也熬不住了,抽大煙抽成皮包骨了,一驚一下,嗝屁了。等到安慶這邊通知了在老家的金氏,這才跟著婆婆和幾個小叔子一幹人趕過來了,目的也是為了清理死鬼的遺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嘛。

    姓關的在任上沒少撈,可還是懂得分寸,得罪人不多,又是死在任上,雖然那時候已經變天了,可是下麵的府縣還沒來得及折騰呢,結果是婆家的人清理了幾個包袱後,給金氏一紙文書,允許其再醮,有給了點碎銀子,不管了,人家那邊帶著孩子和小老婆走了,合著那倆小妾也是與婆婆沾親帶故的。

    話說這姓關的母親也不是正房,正房早就死了,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倒是這偏房的婆婆“母以子貴”,成了家中的核心,也就是說,姓關的實際上是庶出,隻不過嫡出的沒有,庶出還混了一官半職,這在當地就算是轉正了。

    為啥這金家與關家就很早定親呢?說穿了也是鬧紅毛和甲午戰給弄的,兩家原來都是在清西陵守陵的兵丁,說起來是旗人,甲午戰事吃緊,一些守陵的兵勇也被調入旗兵裏,關家就是這樣離開了清西陵,臨走,與好友相約了兒女親家,那時,倆孩子都十來歲了。可沒想到,最後還是雞飛蛋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