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56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鬧劇...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段祺瑞,與李鴻章是老鄉,祖籍是合肥人,在那個時候,合肥隻是瀘州下麵的一個小小的縣而已。由於兩人都是合肥人,加上年紀相差有四十多歲,李鴻章去世後,這段合肥的名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段祺瑞的身上了。

    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段六安,這是因為段祺瑞是出生在六安的,在那個年代,稱呼人,有的以祖籍算,有的則是以出生地算,這就要看當事人自己了。黎元洪十四歲就離開了湖北,可對外,他還是宣稱自己是黃陂人,也能說一口黃陂腔。張之洞是出生在貴州,十四歲的時候才回原籍參加科考。

    段家和李家可不是就如此簡單,事實上,段祺瑞的父親在鬧長毛的時候,就在李鴻章組建的淮軍裏幹,後來,段祺瑞的父親死在任上,段祺瑞又跟著叔叔去當兵,十七歲就從小兵幹起。李鴻章創辦天津武備學堂,段祺瑞去報考,名列前茅。對此,李鴻章的特別的開心,要知道,那個學堂第一次招生僅僅隻有百名。

    光緒十四年,李鴻章為了培養高級軍事人才,在武備學堂畢業生中選派優秀者到德國學習軍事。段祺瑞又抓住了這一良機,考了個第一名,遂被派到德國柏林,進入德國某軍校,攻讀炮科,見習時在著名克虜伯兵工廠實習炮工。

    雖然,段祺瑞號稱北洋之虎,可他與袁世凱的接觸是在甲午戰爭以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新軍,段祺瑞得到廕昌的推薦才與袁世凱共事的。以段祺瑞家的後台,在那個時候還真是可以不鳥袁世凱。可是段祺瑞對當時的清軍也是深惡痛絕,學成回國後幹的竟然是軍械局裏的閑差和去武備學堂當教習。

    袁世凱最早的治軍救國的理念是得到了段祺瑞的支持的,所以,當攝政王載灃玩把戲,想要殺掉袁世凱的時候,是段祺瑞直接下令在南苑搞演習,說那邊有人要叛亂,明擺著威脅攝政王載灃,你老實點,否則,我北洋兵不好惹。

    段祺瑞與李家的關係到底是什麽樣呢?他的大女兒被他許配給了李鴻章的侄孫,那侄孫當時還在英國留學呢,壓根不知道咋回事就被哄騙回來,可有了段祺瑞這樣的老丈人,那也是牛掰的不行啊。

    袁世凱自己親自帶出的來的將領其實不多,畢竟,他是在甲午戰爭後才在天津小站開始練新軍的,嚴格意義上說,他接手的其實是李鴻章早年的設想。

    夏天的時候,在四九城裏就有了“籌安會”公開鼓吹實行君主立憲,當時的段祺瑞就極力反對,三番五次的登門拜訪,準備勸解袁世凱放棄稱帝的打算。結果,三次被袁世凱當麵拒絕,二次吃了閉門羹,老袁是一意孤行,與段祺瑞分手。

    於是,段祺瑞辭去一切職務,不參合袁世凱稱帝的一切鬧劇。念及與袁世凱十幾年的袍澤之誼,段祺瑞才沒有公開通電反對,在這一點上,手握重兵的馮國璋就不客氣了,聯合其他北洋將領給袁世凱發電報,要求他取消帝製。甚至還發表通電,讓他連大總統都不要做了,應該讓賢。

    馮國璋之所以敢如此,也是因為他當時在南京,不像段祺瑞就在京城裏,搞不好段祺瑞就成為宋教仁第二了,對這一點,段祺瑞是心知肚明。

    眼看就要到年底了,皇甫淳也打算南下回家過年了。這天,正在鐵路公司的辦公室裏看報紙,門房進來,說是有一個軍人前來求見。皇甫淳以為又是吳子玉馮化民這些哥們前來打秋風,就笑嗬嗬的讓人進來。

    可是一見麵,皇甫淳愣住了,因為他不認識眼前這個與自己年紀差不多的軍人,於是就試探的問道,“敢問對麵是哪位軍爺啊?恕鄙人眼拙。”

    “在下是合肥先生的馬弁隊長,先生讓我前來給您一個帖子。”那軍人說道。

    皇甫淳結果帖子一看,頓時愣住了,上麵寫著,“同鄉啟瑞,盼與通達先生一敘,當下段某隱居,出門不是很方便,海涵,當備薄酒與君對飲。”

    麵對這樣的邀請,皇甫淳有些不解了。他與段六安或者段合肥從無交集,並未謀麵,就是在京城那麽些年,也沒有。自己雖然去天津找吳子玉,後來讓馮化民小徐子等去保定軍校,可都與段祺瑞是不想幹的。而且,這張帖子上段祺瑞居然用的是他最早的名字,按照家族裏的輩分,段祺瑞是應該叫段啟瑞的。

    “段總長相邀,鄙人著實惶惑,不知道當下要準備什麽?”皇甫淳還是以總長敬稱說話,“我不過一介布衣,不知道總長相邀是否是想詢問鐵路上的事情?”

    那個軍官搖頭,“無須準備,隻要先生去了就可以了,車子在外麵等候。”

    聽說有車子來接,皇甫淳也是渾身一激靈,他可是知道,段祺瑞辭去軍職後,人雖然還是住在京城裏,可周圍必定少不了監視之人啊,自己這樣去……危險啊。

    “先生無須擔心,我們做了準備,對外,我們已經宣稱是詢問修路事宜,段先生的意思是要在家鄉也修幾條鐵路。”那個軍官笑著說道。

    “哦,這樣好,這樣好!那我還是拿上一些地圖為妙,免得……”

    “段府什麽樣的地圖沒有啊?這個你完全沒有必要拿!”

    “嗬嗬,那是,不過,鐵路公司的設計圖與你們的地圖是不一樣的。”

    那軍官一愣,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長官為什麽要見眼前這個年輕人了。

    段祺瑞是如何要找皇甫淳的呢?原來,袁世凱搞了登基典禮後,他發現黎元洪對袁世凱的一切封賞全都拒絕,雖然與他一樣,也沒有公開的反對,沒有發通電,可是,都是明白人,黎元洪的那個態度就表明,他也反對恢複帝製。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黎元洪和段祺瑞都是“身體有恙”而沒有去捧場,兩人又先後用去天津治病為由,在陽曆年年底前都去了天津。在天津,黎元洪那是有整兒八本“家”的,而段祺瑞則是去天津租界裏尋找洋大夫看病。

    無意間,兩人就在某個洋大夫醫館裏碰麵了,相互寒暄,各種含義都是心照。

    在以前,段祺瑞是看不上黎元洪的,認為黎元洪就是一個窩囊的武夫。

    說起來,兩人年紀相仿,隻不過,黎元洪原來是海軍,段祺瑞是陸軍,在天津時少有交集,甲午戰爭後,黎元洪淪落江湖一段時間,後來南下碰上了張之洞。而段祺瑞則是在小站練兵,在保定辦軍校,就是後來黎元洪在演練中出彩,演習的對手也是馮國璋而不是段祺瑞。知道辛亥首義後,段祺瑞才對黎元洪另眼相看。

    可是,袁世凱大權獨攬後,黎元洪竟然乖乖的跑到京城當陪襯,這又讓段祺瑞瞧不起他,偏偏這黎元洪在京城官場裏的口碑還相當不錯。

    本來,段祺瑞以為,在袁世凱稱帝這個鬧劇中,黎元洪應該可以獲得頭彩,可以好好的撈點實惠。可他沒有想到,整個籌安會活動中,根本看不到黎元洪的影子,袁世凱稱帝後第一個冊封的就是黎元洪,是唯一一個被冊封為親王的封爵。

    要是按照一般人的秉性,這還不感激涕零啊?這得是多大的榮譽和地位啊?可人家黎元洪堅辭不受,哪怕你這個皇上下旨說了“毋許固辭”,可人家黎元洪就是不幹,人家不稀罕什麽親王爵位。這讓段祺瑞感到吃驚了。

    在段祺瑞看來,以黎元洪的腦子,是做不到這些的,他認為,黎元洪的身後肯定有高人指點,於是,他就策劃了在天津與黎元洪的“偶遇”。

    段祺瑞不是辭去了所有職務了嗎?他如何還能做到這些?這就是當時體製上的漏洞了。段祺瑞是辭職了,可他的私人馬弁都還在,不能少,而且還領著朝廷給的薪餉,作為當年的老臣,這個待遇必須有,誰能保證段合肥不會東山再起?

    袁世凱派人監視段祺瑞,段祺瑞手上自然也有一群弟子和學生在,安排這樣的事情可謂是輕而易舉,要不然,到後來,馮國璋憑啥就可以聯絡北洋軍將領聯名通電袁世凱?沒有段祺瑞這樣的實力派人物在後麵,對袁世凱的逼宮難成。

    “黎院長身後的高人是誰啊,啟瑞想拜見一下。”一見麵,段祺瑞就直接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