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58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逼宮...
字數:4057 加入書籤
段祺瑞用略帶驚愕的目光看著皇甫淳,“僅僅是一場鬧劇這麽簡單嗎?”
“就登基這事,就是鬧劇,而且玩不長。”皇甫淳篤定的說道,“不要說是南方的革命黨不會同意,就是北洋軍學過新學的將領們,有誰願意走回頭路的?時代已經不同的,如果真要學英國的君主立憲,當皇帝還不如當總統呢,袁項城會樂意嗎?可如果他大權獨攬,乾綱獨斷,試問,那還是君主立憲嗎?”
“喔!這樣說來,項城怕是要掉進進退維穀的境地了。”段祺瑞想了想後說。
“本來,搞共和好好的,為什麽袁項城突然又登基了?其實,在晚輩看來,這並不是袁項城的本意,他是被幾股勢力推上去的,同時,也是被一些洋人忽悠了,實際上,那些表態的洋人根本代表不了任何國家,說好聽點,是哄著他玩,說不好聽點,那就是要亂我中華,其心可誅!”說到這裏,皇甫淳一臉嚴肅。
“什麽意思?亂我中華,對他們有什麽好處?”段祺瑞問道。
“以我泱泱中華的國力,實際上是很不簡單的,實行洋務以來,短短的十年,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可怕的,現在,洋人在歐洲打仗,沒有時間和能力來欺負我們,一旦我們養精蓄銳,韜光養晦,以我華人的智慧和能力,用不了多久,我們就站起來了。”皇甫淳掰著手指頭說道,“短短幾年,我們就有南北兩條大動脈修通,南北物資流匯,新學以來,開啟諸多民智,而穩定這個局麵的,隻有袁項城一人。”
段祺瑞此時才知道,黎元洪說的話是真的,眼前這個年輕人不得了。
“袁項城在,沒人敢紮刺,就連您,盡管不同意該共和,不也是隻能辭官為民,不吭聲嗎?連您都不肯公開出麵反對,還有誰出麵?”皇甫淳看到段祺瑞麵上有羞愧之色,連忙又找補,“所以說,隻要袁項城不稱帝,他的威望無人能及。”
段祺瑞苦澀的點點頭,皇甫淳說的話的確在理。
“如果真的按照當時與孫文先生約好的,搞共和,搞三權分立,孫文去修百萬裏鐵路,黃興去搞農業,袁項城練出百萬強兵,試問,誰還能來欺負我們?”
“是啊是啊!當初說的可真好,可惜,沒有一項落實,第二年就打了一仗!”
“滿清朝廷到後來都不敢輕易的獨裁,可是袁項城不打招呼就解散國會,還向洋人借高利貸,這是獨裁啊,你讓那些革命黨如何不反?”皇甫淳瞪眼問道。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的時候,段祺瑞也是支持的,當時,都認為沒錯,事情要辦,可辦的方法太不講究,一上台就給人一種獨裁的架勢,當然有人要說話了。
“什麽人最希望我們亂?是洋人,是日本人!要亂我中華,在下麵搞事已經不成了,袁項城的威望擺在那裏,這幾年又休生養息,民眾看到希望,那些革命黨跑到日本,就算是日本人支持,又能搞出多大動靜?”皇甫淳說。
“是啊!正是這兩年的安穩,才使一些人胡思亂想了。”段祺瑞說。
“所以啊,洋人和日本人知道,隻有搞掉袁項城才能叫我們亂,如何搞?還有比把他捧上帝位更容易的嗎?西洋人和東洋人各出了一個名人前來忽悠,鼓動他那個不諳世事的兒子出來鬧騰,加上前清的遺老遺少,這鬧劇就開場了。”
“啪!”段祺瑞一擊掌,“還真是如你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這麽明顯的圈套,為什麽項城自己卻沒有看明白呢?這不應該啊!”
“嘿嘿!這還不簡單嗎?”皇甫淳笑道,“他那個兒子弄了許多假的報紙每天給他老子看,戊戌變法時的楊度,留洋回來的大學問家嚴複等等,不都能影響他嗎?他以為那就是民意了,再說了,他畢竟還是人,稱帝的心思以前沒有,可現在卻是被逗起來了,他也知道這是開曆史倒車,所以,大典的時候不穿龍袍,難道那些拍馬屁的人不會提醒他?那是做給你們這些將軍看的!”
“現在我們該怎麽辦啊?我已經表態了,不去爭,不公開反對。”段祺瑞十分後悔的說道,“早知道如此,當初就該死諫,現在,大帥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段祺瑞說這個話是有道理的,袁世凱自從接了李鴻章的班後,還真是為國家做出了諸多貢獻,他不比黎元洪那樣沒有大誌的人,雖然從小科舉不成,可是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登上政治舞台後,倡導新學,強力推進鐵路建設,可以說,袁世凱是從滿清轉型到共和的關鍵人物。否則,南北議和的時候,南方也不會答應讓袁世凱當大總統,可見,袁世凱當時的威望非常高,革命黨動搖不了。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看曆史,在慈禧的晚年不聽信後來的攝政王載灃的鬼話,放手讓袁世凱去幹,沒準許多事情就不會發生。嚴格說起來,晚清朝廷上的那些旗人一個個沒腦子,更是沒有社稷之心,有的隻有他們自己。
袁世凱被罷官回鄉後,那時他還不到五十歲,曾經寫了一首詩,“百年心事總悠悠,壯誌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民族主義者。後世有評論說,如果袁世凱不在晚年搞了那場登基的鬧劇,沿著共和的路子走下去,他可以說還真能算是一個華盛頓。
民國初年,袁世凱在全國的休生養息,開立新學,禁賭禁煙,維護國家領土權益等等舉措,都可以說是為後來的民族變革留下了伏筆。也許這就是曆史發展的一個過程,一個必不可少的交學費的時候。
“前輩是軍中魁首,是眾多將領的表率,您的辭職為民已經表態了,還有黎黃陂的態度,大家又不是傻瓜,我聽說過幾天馮國璋馮大帥要回京述職了,也許,那個時候就是結束鬧劇的開始,當一個人逆潮流而行,開曆史的倒車,他原來擁有的一切都會飛灰湮滅,這個賬,袁項城自己算不清,那就找人幫他算!”
“真知灼見啊!來,通達小友!我敬你一杯!”
段祺瑞頓時明白了皇甫淳的暗示,他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帝製在我華夏已經二千多年了,現在,我們要搞共和,可共和真的是靈丹妙藥嗎?在這點上,我得想法子說服一些軍人,他們也是從滿清走出來的,許多想法難免也有過去的沉澱,通達,你給我破解破解。”段祺瑞又提出一個問題。
“完全的破解是沒有的,帝製在這片土地上實行了二千年,經曆過許多朝代,曆史已經告訴我們,那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君主立憲?從北宋開始,就提出與天下士人共天下,那其實就是君主立憲的嚐試,明代,更是典型的,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還不是內閣說了算嗎?結果,國家還是沒了,所以,那樣的製度不行了。”
皇甫淳那邊說,這邊段祺瑞就一直點頭,他是真沒想到,眼前的皇甫淳能夠如此精辟的解讀華夏曆史,還說的都在理。
“共和的模式行不行?我不知道,但是,我們不去嚐試如何知道行不行?去嚐試了,至少還有一半的可能會行,不去嚐試,繼續走老路,那肯定是不行,這樣的道理還用多解釋嗎?”皇甫淳說到這裏攤開雙手。
“可是,我們這一代人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一旦與老長官翻臉,許多人是不會答應的,況且,項城一登基就給許多人封賞,除了我以外,北洋各將都有封爵,如果不是我辭去一切職務,怕也是少不了的。”段祺瑞說道。
“這個我明白,就連當年在天津的一個小卒子都得到了要封爵的消息了,袁項城玩的這是劉備摔阿鬥,叼買人心罷了。大多數人都是明白的。實際上,那些將軍們等的就是一個機會,一個理由,而這個理由很快就會有了。”皇甫淳說。
“很快?你指的是什麽呢?我看這周圍的人,似乎都在感歎自己的封爵呢!”
“鬆坡先生是不是離開京城已經有好幾個月了?您不琢磨琢磨?”
“鬆坡?哪個鬆坡?你該不是指的是那個成天泡在八大胡同裏的蔡鍔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