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79章 第一百七十七章師命難...
字數:4061 加入書籤
這在漢口的洋醫院最後是在北伐後發展起來的,1928年4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與基督教循道會合作,合並後的新醫院定名為漢口協和醫院,這才是現如今在中原一帶赫赫有名的武漢協和醫院的前世今生。
而漢口的另一家著名的同濟醫院,則是1900年由德國醫師埃裏希?寶隆創建於上海,解放後才搬遷至武漢,與協和醫院走的另一條路數。
在這裏筆者多說兩句,在舊社會,即便是歐洲列強,他們在華也是各自有自己的圈子的,從他們開辦的各種學校、醫院的名稱上就可以區分,英美國家多用仁濟、協和這樣的名稱,而德國使用的就是同濟,上海同濟大學就是德國人辦的。
詹眷誠算是順利的住進了醫院,可是主治醫生卻說“情況很不好。”
詹眷誠的情況的確很不好,進入醫院後就是高燒,嘴上都脫皮了,皇甫淳也是幹急沒法子。在那個時候,能夠使用的藥物非常有限,為了止疼,醫生不得不為詹眷誠注射強力止疼藥,嗎啡,也就是有了這個緩解才讓詹眷誠留下了遺言。
21日住院,22日就出現了危象,等到23日,詹眷誠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下決心讓醫生注射了嗎啡,然後向妻子和守在傍邊的徒弟皇甫淳留下了遺言。
看著在旁邊默默流淚的妻子,詹眷誠慢慢的說道,“北京氣候涼爽風景秀麗,我很喜歡那個地方,本來是想在北京養老的,看來,這個願望實現不了啦。”
妻子強忍著想大哭的衝動,含淚對丈夫說,“眷誠,我們不能同年同月生,如今,還有小兒不能放手,待到小兒長成,請夫君等我,我們將同歲離開。”
“我離開後,讓文珖、文琮無須守孝,他們在南邊的鐵路工作鬆不得,其他子女也要好生求學,爭取將來為國家做點事情。”詹眷誠又對妻子做交代。
這裏說的守孝可不是字麵上那樣理解的,這裏是守孝是指那個時代流行的“丁憂”,別看已經到了民國了,可實際上,在許多部門機構裏,這一條還是在實行的。盡管管事的可以“奪情”,可一般情況下,沒人這樣幹。
詹眷誠交代自己的兩個大兒子無須“守孝”,就是擔心因為要“丁憂”,兩個在廣東鐵路公司當工程師的兒子就得放棄工作了,這對修建鐵路可是一大損失。
不能不說,詹眷誠在那個年代就把自己和一家人都撲在了修鐵路上了。在民國初年,廣東地區許多富商和海外回國的金山伯,紛紛投資修鐵路,從粵東到珠三角,幾乎都在修鐵路,可是在廣東修鐵路卻不像在中原修鐵路那麽簡單,畢竟這裏不是水網地帶,就是丘陵地帶,想要有所突破,不是那麽容易的。
說起來,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思議的,在民國八年的時候,廣九鐵路已經修了差不多十年了,可卻是一個分段通車,而不是一票到底的鐵路,直到北伐之前才算是全線通車,到抗戰前夕與粵漢鐵路對接,可見那個時候要辦點事情有多難。
詹眷誠這對夫妻在那個年代絕對是稀有,說起來,詹眷誠是從小定的娃娃親,附加條件是,隻有詹眷誠出國留洋,老丈人才答應把幼年的小女兒嫁給他。
等到詹眷誠學成回國,那女孩尚在少年,不得不等到女孩子十八歲才結婚,那時候,詹眷誠已經足足25歲了,換成其他抱金磚的人家,孩子都能打醬油了。那邊先是小姑娘等了詹眷誠十年,詹眷誠回來後又反過來等了未過門的媳婦五年,這份情誼似乎早就是上天注定,婚後夫妻和睦,一口氣育有五子三女。
詹眷誠三十許既衣食無憂,四十許便已名聲大振蜚聲海內外,僅僅朝廷給的俸祿就已經是二品大員的待遇,可是詹眷誠從沒有納妾的想法,固然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可詹眷誠也從不在外拈花尋柳,不能不說,詹家的家教了得。
候在病房外的皇甫淳被叫了進去,然後師母默默的走出去了,她叫下人再次去給自己在廣東的一女二子發電報,住院時發的電報是“父病重速歸”,現在追發的則是“父病危速歸”了。這樣的電報在那個年代是很少人發的。
“通達啊,看來我是熬不過去了,你給我記一下,我有些話要交代,然後替我轉交到徐大總統那裏去,現在,他還是想辦點事情的。”詹眷誠艱難的說著。
皇甫淳想勸解師父多休息,可他畢竟是心中有數的,知道師父大限怕是到了,此時還真是得爭分奪秒,萬一師父沒有交代就撒手人寰,損失的是誰?
好在皇甫淳現在也是一個公司的高級職員,隨身攜帶著剛剛問世不久的自來得鋼筆,還有就是放在上衣口袋裏的筆記本,在這之前,他們這些公司職員出外使用最多的是“鉛筆”,由於鉛筆的筆跡容易被擦拭掉,回到公司,重要的文字還得用蘸水筆謄抄一遍,而現在有了自來得鋼筆就方便多了。
“你代我向上麵說三件事情,第一,要重視和發揮發揚工程師學會的作用,工程學會的活動不能停,吾輩匠人幹的好,可興國阜民。第二,慎選人才去東北管理俄路,那裏是我們的,必須要有我們的人在那裏揚國光,震民氣……”
說到這裏,詹眷誠已經喘不上氣來了,眼珠子都要翻白,皇甫淳趕緊上前一步,用手掌按住了師父的前胸大穴,一股真氣輸入後,詹眷誠才緩緩的平息下來。
“繼續,我還沒有說完。”詹眷誠使勁的想坐起來,於是,皇甫淳把師父扶住,在他的後腰上墊上了幾個枕頭,讓師父喘氣舒坦了不少。
“第三,告訴交通部,對要施工的鐵路,一定要仔細的就款計工,唯力是視,要腳踏實地建成漢粵川全路,任重道遠,未盡的這些工程隻能希冀你們了。”
說到這裏,詹眷誠再次昏迷過去,皇甫淳不得不叫醫生過來,醫生此時也是辦法不多,看到詹眷誠的狀況,也隻能搖搖頭,說了幾句安慰話。
在那個年代,西醫的水平甚至還不如中醫,隻是經過一戰後,許多醫療方式規範化了,講究消毒和預防細菌感染。在沒有抗生素、強心劑、安乃近、西地蘭等後世急救藥品的時代,那西醫與中醫比起來有啥優勢?許多後世的急救理論還沒出現,所以,許多名人在那個年代,都是一點小病就死在醫院裏了。
皇甫淳不能眼看著師父話都沒有說完就這樣離去,他想了一會後走出醫院。
仁濟醫院當時地處漢口租界鬧市區,出門就是花樓街,順著花樓街向上遊走,就到了六渡橋一帶,在這裏可是有著好幾間中藥鋪,皇甫淳走進一間大藥鋪。
“掌櫃的,有沒有上好的人參?錢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即給我熬出參湯,我急用。”皇甫淳一進門就招呼坐在側麵廂櫃台裏的一個中年人,“不要去其他店裏找貨串貨,你有就是有,沒有我自己去找下一家!我要的就是快!”
“客官,是不是要吊命用?”旁邊的坐堂郎中站起來問道,“本店裏有百年人參,當可一用,另外,如果緊迫,老朽可去給他紮上幾針。”
“噢?好!既然有百年人參,立即幫我熬上!”皇甫淳掏出了渣打銀行的支票本,“這紮針的事情怕是有難度,實話說,病人現在是在仁濟醫院裏,這個你也知道,那裏是不允許院外郎中和醫生進入的,那是壞人家規矩。”
坐堂郎中點點頭,表示理解,隨即他又問道,“怕是病入膏肓了吧?要吊住一口氣,等待親人前來相送?如果是這樣,老朽的針灸倒是有法子拖延一些時間的,隻是,人得從醫院裏出來,否則還是無法施針的。”
皇甫淳看著那個老中醫,小聲的問道,“如果你將紮針的穴位和使用的法子告訴我,我去試試可行?對於中醫一道,我也略有管窺,你放心,我不是行醫之人,你教的法子我定當保密絕不外傳,或者我付錢給你也成。”
老郎中盯著皇甫淳看了一陣,伸出了手掌,皇甫淳也不客氣,伸出三根手指搭在了對方的手腕處,一股真力瞬間進入,那個郎中的眼眸一亮。
“原來是練家子!好,我告訴你……”隨即,郎中將紮針的幾個穴道說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