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章師命難...
字數:3957 加入書籤
在那個年代,對疾病的診斷和誤診是很平常的事情,詹眷誠入院後,醫生給出的診斷是“阿米巴痢疾”,可是,這個診斷顯然是不準確和不對的。阿米巴痢疾主要是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當時的醫生以詹眷誠是廣東人為依據做出的診斷實際上就是一種推斷,根本上就不準確,那個時候的檢測技術很原始。
事實上,詹眷誠從民國七年底後就沒有去過南方,過年都是在漢口,而且,詹眷誠這個腹疼的毛病可不是一年兩年了,以往都以工作疲勞,飲食不當來說事,等到這次前往海參崴和哈爾濱參與談判,可以說在飲食方麵並不存在什麽不當,可是一樣使詹眷誠感覺到了身體不適,而且越來越嚴重。
按照現代的醫學觀點分析,詹眷誠實際上是很早就罹患了慢性闌尾炎,到最後演化成了急性闌尾炎,等到了仁濟醫院的時候怕是已經穿孔了,如此嚴重的盲腸炎症必然會引發大麵積腹腔感染,最後造成了心肺功能衰竭而去世。
難道說一個闌尾炎就可以輕易的要人命嗎?實際上,闌尾炎這種疾病在古代就是一種絕症,俗稱攪腸痧,一旦急性發作,在那個年代,基本上是無救的。
有人就說了,難道說西醫也不能開刀嗎?闌尾炎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小手術嗎?
實際上,以外科手術進入民國的西洋醫生,在那個年代也是很少有人敢於在腹腔做手術的,現代的外科手術就是在一戰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而在此時,做腹腔手術還不是一個普及的事情,更別提做闌尾手術了,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現如今的各種檢查設備和儀器,就連化驗手段都很原始,甚至連在手術中輸血的技術都還不成熟,這也就是個命,攤上了,英年早逝的人可是不少。
直到二戰以後,闌尾手術以及各種腹腔手術才開始在各個醫院外科普及,而在我國,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做闌尾手術仍然是上檔次的“大手術”,是要住院和重點照顧的,發展到現在,闌尾手術已經是可以在門診立等可走的小手術了。
詹眷誠的喪禮非常隆重,徐世昌也送了花圈和挽聯,國內的工程技術上的知名人物基本上都前來吊唁和最後送詹眷誠一程。而在這次的治喪期間最忙的還是皇甫淳。出頭露麵的事情自然有長子文珖去應對,可幕後的諸多安排和調配的事情,那就都是皇甫這個唯一的入室弟子了。對此,皇甫淳也是無怨無悔。
按照那個時候的老禮,詹眷誠的遺體要停喪七天,可是按照基督教的規矩,在進行完喪禮後,就要入土為安了。這天晚上,師母叫皇甫淳過去商量。
“你師父生前曾經有過交代,他想在死後葬於京城,你看這個事情能不能辦?”師母此時沒有流淚,淚水已經流幹了,站在一邊的文珖文綜都不吭聲。
“師父盡然有交代,那就按照師父說的辦。”皇甫淳想了想後繼續說道,“現在,在漢口的治喪禮節已經告一段落,是不是請文珖大哥對外宣布一下,也好叫前來的生前友好都可以圓滿的離開,至於說在京城那邊的墓地……我先去找找,等有了一定眉目後,請大哥二哥你們前去定奪。請放心,我會抓緊的。”
“這樣很好,通達師弟,這段時間辛苦你了,如果在錢上不湊手,你可以對我說,家裏還是略有積蓄的,父親的墓不能搞得太寒酸。”文珖馬上表態支持。
“事情沒有那麽簡單!”師母再次開口,“如果把你們的父親師父葬在京城裏,難道就讓他孤身一人在那裏嗎?我要跟著一起去,何況你們的三個弟弟還都在北方讀書呢,他們不能因為父親沒了就中斷學業吧?通達,老宅子也去看看。”
此時,幾個小的孩子都在靈堂裏守靈呢,隻有兩個大哥與母親商量。
“這些都不是問題,早時年間師父在京城東城買的房子還在,這些年我都叫人拾搗看著呢,到時候您直接搬過去就成,最多添置點家具。”皇甫淳說道。
“那這幢房子怎麽辦?雖然住的時間不算長,可這也是你師父的心血啊!”
“這裏的房產先放在這裏好了,把父親的事情辦好後,可以讓通達回來賣掉,這麽好的房子不怕賣不出價錢去。母親,在京城裏生活,還有弟弟妹妹的學費,那都是要花錢的,父親不在了,在這漢口我們還有什麽可留戀的?”文珖說道。
“通達,你的意見呢?”師母並沒有馬上同意長子的意見,而是問皇甫淳。
“大哥的話有道理,這幢小樓是當年師父為了方便修川漢鐵路粵漢鐵路才花錢買下地皮修建的,師父不在了,這個意義也就不存在了。”看著師母那難過的眼神,皇甫淳又接著說道,“我已經向公司遞交了辭呈,沒有師父在,我在鐵路公司的位置肯定保不住,與其讓他們趕我走,不如現在就離開來的爽利。師母要是定居京城,我帶著翠兒也跟著過去,在京城裏我也有一個小宅子。”
文珖聽到此處,眼眶濕潤了,“師弟,你要多受累了,我和二弟在廣州那邊是走不開的,能有你在母親身邊照顧,我們就都放心了。”
“唉!你們兩個啊,怎麽就這樣篤定通達能夠陪我去京城?失去了這邊的差事,你們打算讓通達去喝西北風啊?”師母麵色不渝的問道。
“師母,這個您不能怪大哥二哥,他們是工程技術人員,都有響當當的文憑,而且,在南海那邊,師父師母不是還有親戚在嗎?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皇甫淳認真的說道,“我不是個搞技術的,可我也能在京城裏混碗飯吃的,我已經想好了,在京城我至少有二個選擇,第一是去找鄺孫謀,看看他能否給安排個事由,第二,幹自己的老本行,開個文房鋪子,倒騰點文房古玩也能混生活的。”
“母親在京城,我和二弟每人每個月給您寄三十元生活費,弟妹的學費等我們另算,母親,你看這樣的安排是否穩妥?”文珖小心的看著母親的臉色。
師母譚菊珍此時擺擺手,“我在京城的開銷無須你們惦記,你父親在世的時候就為我準備了,還有你們弟弟妹妹的學費也都有安排,你們管好自己就行,按照家訓,照顧好老家的親戚,照顧好自己的後代,其它的我沒啥可說的了。”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對於一生跟著丈夫顛沛流離的譚菊珍來說住在哪裏都無所謂,幾個孩子的出生地也都不是在一個地方,老人家怕是早就看淡了。實際上,此時的譚菊珍不過五十出頭,可在那個年代,人老的快。
又要北上去京城裏混世界,對皇甫淳來說卻是一件大事,雖然他在京城裏也有房子,可在他心裏壓根就沒想過會在京城定居。而且,現在,他還要帶上自己的家小去,如何對在老家的父親說?可是不去也不行啊,師命難違啊!
當天晚上,回到家裏,皇甫淳對妻子翠兒做了交代,還在家裏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他說自己要北上,幾年後再回老家。那個時代的人,講究的都是落葉歸根,皇甫淳盡管學了新學,可心裏還是想回老家的。
翠兒是典型的舊式女人,自己的先生好,那一切就都聽先生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當然,她也覺得讓自己的女兒進京上學也不錯,畢竟,在漢口這邊,女校少,還離家很遠,眼下又有了兒子,想想兒子的將來,她能不上心嗎?
翠兒雖然是鄉下女子,可是跟著皇甫淳這些你,心眼早就開了,自己的先生雖然沒有在老家置地蓋房,可是這些年的花銷卻是從來沒有短缺過,靠的是啥?靠的是學問,將來,自己的孩子首先就得有學問,想要有學問,那就得上好學校。
第二天一大早,皇甫淳就登上了北去的火車,在漢口的各種後事料理就讓交通部來的官員去弄,他得去給師父找墓地。第三天就到了京城。
要是論起來,皇甫淳可是正牌的道家弟子,對這風水堪虞還是略知一二的,他包了一輛洋車,一天的時間就把城郊外跑了個遍,在他覺得好的地方選擇了幾處,甚至連地價都詢問了,隻等文珖來定了。到了這會兒,皇甫才給漢口發去電報。在皇甫淳看來,文珖也是搞鐵路的,必然能在地圖上找到大致位置。(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