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20章 第二十章江湖人(2)

字數:3991   加入書籤

A+A-




    晚晴那會兒,還沒有現在的紙筒、塑料筒之類的外包裝,講究的人家會用三寸粗的楠竹,打通裏麵的隔節,清理光滑,然後陰幹後抹上桐油,一頭保留竹子的隔節,另一頭則是做了個嚴絲合縫的蓋子,專門用來收藏和攜帶字畫。

    說這樣的東西是不是在南方嗎?其實不然,滿清朝廷垮台後,原來在造辦處幹活的許多工匠都失去了鐵飯碗,為了謀生,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的手藝做出許許多多精美的器物,其中,流行於京津兩地的鳥籠子、蛐蛐葫蘆、蟋蟀罐等等就是這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要是在過去,這可都是宮裏和王府人家玩的,你平常百姓想鬧一個?那可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逾製”,造辦處可不給百姓做物事的。

    滿清朝廷沒了,許多沒有進項的旗人就靠當賣家裏的寶貝混日子,不講究的人把字畫就那麽一卷,外麵包快布,拿出去典當,可今天這小子是啥來頭?

    皇甫淳把看到的事情在腦子裏轉了一圈後,心中大致有數了,這太陽也不曬了,俏不幾的從後院的樓梯上去了,然後到後院屋裏換了一身夾層長衫穿上。

    說起這長衫來,在這裏嘮叨兩句。這長衫並不是滿族人傳進來的服裝,而是漢人在明朝就出現的,最早是道士穿的道袍,隻不過到了清代,長衫的式樣做了改變,把原來的交領改成了圓領,將原來的寬鬆肥大改得更合身一些。有人問了,這與滿人的服裝有啥區別啊?不是很流行在清代嗎?嘿嘿,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長衫沒有馬蹄袖,滿人的服裝都有馬蹄袖,馬蹄袖最早是為了在騎馬的時候擋風擋雪的,到了後來,成為下跪磕頭時候的墊手,要不雙手就直接按地上了。其次, 滿人的服裝是“四開叉”的,不管長短,都是。而長衫是兩開叉,隻有下擺的左右,為了方便走路開叉,而且,紐扣是開在側麵腋窩處。而滿人服裝是沒有這個特點的,無論是皇帝的蟒袍還是官員的官服,都是中間開縫。

    有人說不對吧?看那些清宮劇的時候,可是沒少看到那些王公貴族穿著在腋窩係扣子的衣服啊?難道說那些劇的服裝師搞錯了?沒錯,服裝師是沒錯的。

    滿人進關後,實際上是大量的吸納漢人的服飾,在這之前,滿人其實是沒有自己特色的服裝的,入關後,一些匠作變著花樣的給滿人做衣服,自然在不是那麽重要的場所穿上了“新式”服裝了,最主要的是,大襟衣服比對襟衣服保暖。

    這滿人的製式服裝也是皇太極在進關前,讓那幾個漢臣搞出來的,其中最奇葩的就是範文程,清朝開國時的各種規製絕大多數都出自他的手。史書記載,範文程是北宋著名宰相範仲淹的直係後人,其曾祖和祖父都是明朝大官,可以說家學淵源,他自己也是飽覽群書見識頗多,要不,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編不出來。

    就說滿清的那個頂戴官帽,那也是從範文程借鑒漢人的樣式編弄出來的,細看那個樣式,那不就是流行於南方民間的“鬥笠”嗎?可就是這個鬥笠,最後還成了滿清朝廷的“朝冠”,至於那種打卷的則是平時戴的吉服帽,也就是常服帽。

    又有人問了,以範文程的經曆,他不是北方人嗎?怎麽就能借鑒南方人的鬥笠呢?還別說,範氏的祖籍還真是北方陝西的,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範仲淹都是出生在南方的蘇州,最後也死在徐州,範氏這一脈其實是在南方繁衍的。

    所以,範文程對南方的東西是清楚的,更重要的一點,當時交通不方便,長期在北方的滿人沒見過那種南方農民常用的鬥笠,範文程整出來後,皇太極自然覺得新奇,而且,鬥笠本身就是大眾百姓常用的,注重的是功用而不是威儀,這正符合當時務實的皇太極胃口,你看那帽簷可以擋陽光,可以擋風,多好啊。

    要是皇太極知道那帽子本是漢人農民的用品,不知道會不會砍了老範的腦袋。

    又有人說了,到現在還流行的旗袍難道不是滿人遺留下來的嗎?嘿嘿,還真不是,那也是漢人的傑作,隻不過最先公開穿出來的人是旗人,由於太過緊身和新潮,一般漢人是不大敢穿的,偏偏一些旗人不在乎,尤其是那些想得寵的小妾,穿在身上能充分顯示女性身段,用來討好老爺,於是,這個稱呼就叫出來了。

    旗袍真正流行是在民國十年後,社會風氣開化了,在一些社會名流的帶頭下,這種服裝才開始流行,直到現在,在許多場合裏,還是有不少人愛穿旗袍。

    皇甫淳穿好長衫慢慢的向前麵門臉的後門走去,此時,夥計正在櫃台上看著那個年輕人打開畫筒,慢慢的從裏麵抽出了一個卷軸,看上去肯定是字畫。

    “這幅畫你們收不收?我不多要,200塊錢!”打開卷軸後,那年輕人說道。

    店夥計看著這幅畫,張大了嘴巴,不敢輕易表態了。以他的眼光看上去,這幅畫的價值絕對不會低於一千元,這年輕人才要200元,該不會來路不正吧?

    “你這幅畫有些看不好啊!”皇甫淳適時的揭開布簾走了出來,“要不你換一家店看看如何?這條街的北邊可還有好幾家專做書畫生意的,我這是南紙店。”

    難道說這年輕人拿出來的畫是假的?不是,皇甫淳一眼就看出了,那是清初皇族畫家允禧的《山居圖》,這是非常難得的,雖然落款是紫瓊道人,可熟讀史書的皇甫淳一下子就看出來了。他之所以那樣說,有試探和考驗對方眼力的味道。

    說起這允禧來,那可是大有來頭的,他是康熙帝晚年出生的兒子,康熙駕崩的時候還不到12歲,因此,他也是皇室兄弟裏的溜邊魚。由於其母是沒有名分的漢族“庶妃”,按照活下來的兒子排行第21。雖然後來雍正、乾隆不斷的給他加官封爵,封爵“慎靖郡王”可他自幼淡泊名利無心政治,而是專心於筆墨丹青的文人雅事,重要的是,他於鄭板橋是忘年之交,在詩文繪畫上的造詣可是不低。

    允禧的畫作很少流傳在民間,用允禧署名的畫作多是給皇室的貢獻,比如給乾隆往來應和等,如果是給民間交往的畫作,他的落款就是紫瓊道人,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多。他的畫作如果是在前清,誰敢拿出來買賣啊?抓住了就得殺頭了。

    不過這允禧也是悲劇人物,其一生有一個嫡福晉,三個側福晉,說起來子嗣也不算艱難,他先後有四個女兒和倆兒子,可是,能活下來的隻有次女和三女,其它的不是早夭就是活不過20歲,到了後來,允禧連個子嗣都沒有。

    於是,侄兒乾隆皇帝把自己的第六個兒子永瑢過繼給他當孫子,這才算是有了個承祧的。可這永瑢也是不行,生了六個兒子,四個早夭,一個十五歲死了,連媳婦都沒有娶,另一個活到26歲。這個兒子倒是有一子,可這個兒子也無後,到了這裏,又是找宗室承祧,又是降爵,滿清垮台的時候,這一脈已經不顯。

    不是正牌的子嗣,朝廷給的封號就得一級級的往下降,到了民國的時候,已經沒誰知道和誰在乎誰是慎郡王的後裔了。可是收藏界都知道,這允禧的書畫可是非常值錢的,今天來的這小夥子才要200元?這畫的來路怕是有些問題了。

    “我少要點成不?家裏急等買米下鍋呢。”那小夥子小聲的說道。

    “這樣,你這樣送來不大合規矩,你看這樣,我這裏有一塊錢,你拿回去先臨時救急,至於這畫……”皇甫淳裝出一副很想要卻又害怕的樣子,“或許你換個地方,在我這店裏肯定是不成的,我住在天橋,那邊有不少地攤,你去試試。”

    皇甫的話差點沒把年輕人鼻子氣歪了,可人家說的沒毛病啊?你這畫人家看不準,不敢收,你說家裏沒糧了,人家白送你一塊錢,還想咋地啊?

    這要是一般人,火氣上來還真是說不好後麵整成啥樣,可這年輕人顯然是個機靈人,眼珠子一轉,點點頭,收起畫軸,塞回畫筒,轉身就離開了。

    皇甫剛才說的那個話其實都是道上的某種暗示,不是行走江湖的人很難聽出來。天橋有地攤,誰不知道?幹嘛說你住在天橋呢?這難道不是暗示你到外麵去交易嗎?皇甫淳那麽一說,不是道上的人理解不了也無所謂,這就是江湖術士經常說的“兩頭堵”,如何去兌現,要看聽者的悟性和機緣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