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25章 第二十五章蛛絲馬跡(1...

字數:4044   加入書籤

A+A-


    聽了皇甫淳的話,李三的眼珠子一亮,“您的意思是讓我去掏那些現如今還顯貴的宅子?我可是聽說了,在西城的慶王府還算是一個有點分量的大宅子。”

    “我可沒讓你去幹那個啊!我是提醒你幹活的時候留個心眼,別傻乎乎的像個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保不齊啥時候你就栽進去了,那不劃算。”皇甫淳正色的說道,“你把事情辦得好,那你是俠盜,可要是辦錯了,你是個啥?”

    “明白明白,今後我要幹點啥一定事先來請教先生。”李三冒著傻氣的又說。

    “你給我閉嘴,好像我也是你們圈裏的!”皇甫淳是真的不高興了,“欣賞你是因為你救濟那些要飯的,可你幹的這行當不管怎麽說都不上台麵,最好還是尋個正經營生去做,實在不成,你可以給警察當線人啊,這樣你不也有個保障了?”

    “給雷子當差啊?嗬嗬,那可是要被同行笑話死的!我不幹!”

    “你愛幹不幹,其實,在暗處懲惡揚善是最難得的,哪怕是被同行給罵,可你心裏是幹淨的,如果大家一窩蜂的去胡球來,庚子年死了多少好爺們?他們一個個的都該死嗎?要是有人能點撥點撥他們,他們能白白的讓滿人給涮嘍?”

    聽了皇甫淳這樣說,李三的臉色都變了,隨即竟然要大哭,連忙被皇甫淳給止住了,“喂!我這還要做買賣呢,你跟我這一鬧,叫我今後還咋弄啊?”

    李三還真是硬生生的把自己的悲腔給憋回去了,沒法子,人家先生說得對。

    說起義和團的事情,李三沒法不想哭,他爹就是死在那場抗爭中。

    當時,起源於民間的義和拳組織,就是在滿清官員的教唆下開始起事的,喊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在起事的初期,滿清官員裏是默許和暗中支持的,甚至還有一些官員加入,這些官員要說沒有得到老佛爺的首肯,給他們個膽子也是不敢,戊戌事變才過了幾年啊?誰是傻瓜在那個時候往上衝?

    可是,當時落後的清朝武備著實禁不起西方列強一擊,尤其是那些八旗軍和綠營兵,根本就是用原始冷兵器對付近代熱兵器,加上組織混亂,朝廷又態度曖昧,這樣的結局其實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必然失敗。

    事後,慈禧那個昏聵的老太太,竟然翻臉不認賬。為了迎合西方列強態度,不僅是賠款割地,奴顏婢膝,還按照列強的要求,把幾個夠級別的大臣給殺了。其中有禮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啟秀、禮部左侍郎徐承煜、山西巡撫毓賢、莊親王載勳等,這些人有的是送菜市口砍頭,有的是賜死。還有不少參與更子事變的王侯貴胄也被削爵、奪爵、流放新疆等等。至於最後殺了多少義和團人士,已經不可考,死於戰場上的還算是英雄,可最後被滿清朝廷給抓捕殺頭,的確是太冤枉了。

    “皇甫先生,我聽您的,我去找個正經的事由,不到裉節上我不會再出手!”

    李三總算弄明白了皇甫淳告誡他的意思,正所謂盜亦有道,技能不過是一個工具,最後幹什麽用,與技能無關,與使用工具人的信仰和秉性有關。從根上說,李三不是那種無惡不作的痞子,更不是滿世界偷雞摸狗的流氓,他就是因為父親死於亂世,心中不忿,這才幹起了水滸傳上說的“打家劫舍替天行道”的買賣。

    “以你的功夫,要麽去鏢行當鏢師,要麽去武館當教頭,雖然也有打打殺殺的,可那畢竟是正當行業,如果你想自己做小買賣,我可以給你錢,找個地方開個小鋪子,現在京城裏有很多新學校,在那附近開餐館開便宜的旅社都行,有了正當職業,你就不用每天走道還躲躲閃閃的,也不會有誰對你指指點點的。”

    聽了皇甫淳這話,李三的臉再次紅了,就他那做派,平常人也許無所謂,可是但凡是道上的,或者是圈子裏的,一眼就能看出李三是幹嘛的。而皇甫淳的提醒實際上是要點悟李三,你幹行是需要“隱”的,正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你李三到底想大隱還是小隱,其實就在一念之間。

    “我一定聽皇甫先生的話,回去我就去開個小買賣,開餐館開旅社咱都不成的,我幹脆去開個撿破爛的收集店,那活計適合我。”李三說著向皇甫淳一揖“那王宅的事情我會留心的,撿破爛的也是能上門收貨的。”

    說完,李三拿起皇甫淳給的三十塊大洋就轉身離開了。看著李三的背影,皇甫淳似乎心中一動,“這個李三還真是有一顆玲瓏心啊,收破爛上門,好主意。”

    再看擺在櫃台上的那個碗,皇甫淳覺得這個碗怕是不那麽簡單,於是,找出了放大鏡,拿到窗跟前,借著外麵的陽光仔細的看了起來,最後他歎了口氣。

    “唉!還是打眼了,這錢怕是給少了。啥時候找機會補回給他吧!”

    “師兄,您這是說什麽呢?”說著話,小蘇子掀開門簾走了進來。

    小蘇子現在被皇甫淳給管的死死的,這店鋪不是靠近大學嗎?於是就讓小蘇子見天兒的到鋪子裏吃飯,不許他跟一群紈絝子弟滿世界的去花天酒地,要是被發現一次就會被皇甫淳叫到家裏,對著老道的靈牌麵壁,有幾次小蘇子想反抗,被皇甫淳輕鬆的製服,最後還是得跪,久而久之,小蘇子也認命了。

    “我說這個碗,剛才有個人送來的,說是在地攤上撿的,我給了他三十塊錢。”

    “哎喲!師兄啊!你一個月才給我二塊錢零花,就這麽個破碗,你給他三十塊?你這算不算是偏心啊?晚上我要給師父托夢,好好的告你一狀!”

    “你懂個啥?當年你那麽好的機會,你不跟你師父學,弄到現在,空掛著一個名號,師門的啥法門都不知道!”皇甫淳鄙夷的看著小蘇子,“這個碗可能比明代還要早,我剛才仔細的看了看,下麵這個‘蔡’字應該是在浮梁一帶有名的匠人蔡家的意思,看看這個青花結構,的確不簡單啊!”

    “我在學校裏也聽一些學究們說,說瓷器的款識是明朝永樂年才出現的,在此之前是沒有正式的款識的。你這個要不是明代的,難道還是更早的?”

    “你們老師說的是皇家款識,現在發現最早的是明永樂年的,可誰又能說永樂前就沒有皇家款識呢?你師父收藏的一件藍釉小罐上就留有‘內府供用’的款識,我在開封趕考的時候還見過一片題有‘官窯’的碎片,當時是不知道,要是知道了,那塊碎片的價值可是不得了啊。”皇甫淳認真的說著。

    “憑這個蔡字就能判斷出這是比明代還遠的瓷碗嗎?”小蘇子還是不服氣。

    “這中原蔡家可是不得了啊,元代有一個叫蔣祈的人寫了一本《陶記》,裏麵就有關於蔡氏匠人的事情,這蔡氏匠人原本是中原人,早在北宋的時候就有留下來的款識,不過早期的款識都是標明匠人家的名號,一是借以揚名,二是避免其它人做的孬貨賴上自己,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下麵刻有‘蔡丙’的汝窯筆洗。”

    皇甫淳是越看那個碗越是高興,嘴裏繼續念叨著,“這元代的青花瓷比明代的還是有很大從區別的,許多人寧可認為那是明青花也不肯說是元代青花,到現如今也是一樣,根本的原因是那個年代是蒙元統治,而且比較黑暗,許多文人都不喜歡提那段曆史,可實際上,那個年底的釉料都是從西域過來的,這與後來本地產的釉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你看,這個發散的暈色,能與那個青花一樣嗎?”

    說著話,皇甫淳指了指櫃台裏放著的一個明青花瓷碗,也就是在此時,一個身穿長衫,帶著黑邊正圓眼睛的中年人走了進來,其清臒的臉上露出了笑意。皇甫淳看出,此人的年紀怕不像外表那樣年輕,絲絲白發已經爬上鬢角。

    “校……”小蘇子正張口要叫,那中年人趕緊伸手攔住,“我就笑了笑,有啥好叫的?敢問這位是店老板皇甫先生?鄙人姓蔡,大家都叫我仲申。或者你叫我蔡振也行,我不過是旁邊學校裏一個教書匠爾。”

    “嘻嘻,蔡校長,別裝了,我要是連您都不認識,我在這裏還開個什麽店啊?”

    “啊?看來我弄巧成拙了!好吧!我承認,我是蔡鶴卿。”老蔡爽朗的笑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