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29章 第二十九章蛛絲馬跡(5...
字數:3801 加入書籤
秦子文說他喜歡古董,那不是吹噓,是真的喜歡,而且,還有些見識。
說,這玩古董的沒有專業出身的,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沒有哪個大學裏有鑒定古董的專業,就是在四九城裏,人們玩古董,大多數人也是一知半解,許多王公大臣也是癡迷在圈內,用錢一點點的砸出來的經驗,他們好玩意是不少,可問問他們,打眼的時候有多少?吃虧上當的時候有多少?
皇甫淳與那些玩家不一樣的是,他是靠知識和腦子去鑒別物品的真偽,同時,又從老道那裏得到了各種作偽的傳授,所以,要真是論起鑒定來,皇甫淳可以說是當世高手中的高手,隻不過,皇甫淳一貫低調,很少出去顯擺而已。
王克敏是那種“隻要是好物件就想占為己有”的人,至於說古董裏的文化價值,他壓根就啥也不明白,但凡他明白,就不會把好玩意兒送給洋人了。隻要是好東西,在他看來,那就是財富,比起在家裏買地和存銀子可是高明多了。所以,他雖然玩古董,可是對真正的古董知道和了解的並不算多。
秦子文是什麽人啊?行走江湖的郎中,什麽人沒有見過?稍微一思忖就知道該如何對王克敏開口了。從一些江湖上玩古董的旁門左道說起,不到十分鍾就把王克敏給忽悠的雲山霧罩了,當即,王克敏就找出了藏寶室的鑰匙,拉著秦子文進了那間連姨太太都不許去的地方,嘴裏還一個勁的說著“您給掌掌眼。”
“鄙人是郎中,相人看病還算本行,您這叫我給您看古董……鄙人怕是有些勉為其難啊……這麽著,我說對了無須您誇讚和獎勵,我說錯了,您也別生氣,就當我們是一場遊戲,我此次來,重點還是給您瞧病的,您說對不對?”
“啊!秦先生,不要如此嘛,你隻要幫我把裏麵的貓膩找出來,我這裏好說,診金自然是加倍奉上,那些不用看的咱們不提,請你幫忙掌眼的就是一些吃不準的物件,有些物件的來路不是那麽光彩,所以,我其實也是存疑的。”
“好說好說,我看不準也不會隨意表態的,萬一那物件是真的,讓我給說沒了,這個罪過我可是擔待不起的。”秦子文還在那裏假模假樣的謙虛著。
倆人就這樣客客氣氣的進入了藏寶室,實際上,這裏可不是一間房子,而是一排房子,中間有通道鏈接,外麵看上不起眼,可這建築都是青磚搭建的,十分結識和安全,不能不說,王克敏在某些方麵還真是下血本。
說,為什麽許多深宅大院用的都是青磚?這裏麵也是有講究的。
許多人都以為,青磚和紅磚的區別就是在冷卻上的差異,一個是加水強製冷卻,不使磚坯中的氧化鐵完全氧化,形成青色,而紅磚是自然冷卻,磚坯中的鐵完全氧化形成了紅色,在其它方麵並沒有多大區別。其實,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首先,青磚的製坯要比紅磚嚴格的多,使用的黏土要求也高很多,最好的青磚叫“金磚”,為什麽?就是當年朱迪修建皇宮時,每塊鋪地的青磚成本要一兩銀子,堪比黃金,所以,采辦處的人私底下管那種磚叫金磚。
說,朱迪為什麽對鋪地磚的要求那麽高呢?那是為了防範有人會在紫禁城裏挖地道搞暗殺。太和殿前的那片廣場上,別以為就是簡單的鋪上了幾塊磚,那可是很厚很厚的,最厚的地方,光是青磚就鋪了十五層。而且,在整個紫禁城裏是沒有樹的,那也是怕樹木粗壯後可以藏匿竊賊和刺客,或者是宮中的其它貓膩。
其次,青磚可以做得很大,很厚重,紅磚就不行,不信隨便找個磚廠的人一打聽就知道了,紅磚要是做得過大,必然會在自然冷卻中龜裂,甚至會破碎,而且,自然冷卻的紅磚還會因為通風等問題,形成色彩不一等等問題。
由於紅磚無法做大,所以,在修築重要建築的時候就不好使了,想想看,一塊按照明代規製生產的青磚,可以有一尺半長,七寸寬,二寸半厚,每塊重達五十多斤,這樣的磚塊,紅磚是做不來的,而王克敏這個藏寶室用的就是厚重的青磚,以那個時候的山炮轟擊,怕也就是炸出幾個小坑而已。
“這幾樣物件是我兒子從他同學那裏買回來的,看上去似乎都還不錯,可是價錢太便宜了,我還是多少有些吃不準啊。”王克敏指著一尊金佛說道。
“這個我也是看不準,佛像很多,可真能有出處的不多見,找不到出處,大家都當神器供奉,很少人去鑒別真偽的,含義不同嘛!”秦子文已經看到了皇甫淳說的幾個物件了,還真都擺在這裏麵的第三間屋子裏,於是他心裏有數了。
隨即,秦子文把王克敏的話頭岔開,“我早年是學過丹青的,對丹青一道有些偏好,剛才路過的時候,我看到門邊掛的那幅畫有些打眼啊。”
“不會吧?掛在那裏的那幅畫可是從一幅偽冒古畫裏揭出來的,還是當著我的麵揭開的,有人說那是前明董其昌的書畫作,很難得的啊!”
“嗬嗬……”秦誌文輕聲笑了,“那畫的畫風就不對,似頑童塗鴉,不過是因為裱糊需要,用那樣一幅紙而已,最重要的是,落款不對,誰會在山水畫上直接那樣落自己的名諱啊?要麽寫自己的‘字’,要麽寫自己的堂號,哪怕再怎麽不忌諱的,也是隻留名不留姓,對祖宗還是要尊重嘛……”
這邊秦子文還在那裏搖頭晃腦的說,那邊的王克敏眼睛都直了,“難道說是那個書商欺瞞於我?就為換得我的一塊田黃石?”
其實,後麵的話都不用秦子文多解釋了,以王克敏的心性和腦袋瓜子,他已經想明白了個中的關竅了,對方是故意在假中作假,騙的王克敏上當。
在清末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有“畫中畫”的藏寶行徑了。許多前朝的畫作,為了避免被官府政治迫害,都有人用特殊的裱糊方式將真跡藏匿在仿製的畫作後麵,實際上,這樣的裱糊難度是非常高的,有些小說家編出來是為了吸引眼球,事實上也不是沒有,關鍵是,除了有高超的裱糊藝人外,最重要的是,被藏匿的古畫必須是真跡,而且是有年代的,否則,再好的裱糊匠也是做不來的。
古代繪畫使用最多的是墨汁,配以簡單的幾種顏料。如果時間不夠,這些墨汁和顏料在裱糊的時候就會被浸潤的發散,根本無法繼續,哪怕是用幹法進行裱糊,那最後如何揭開呢?除非你想著就是幾百年後才揭開,所以,想要進行藏匿,做畫中畫的手法,那被隱藏的畫作至少需要幾十年以上,那些墨汁和顏料早已固化了方可進行再次裱糊。
王克敏就是知道畫中畫裏的這些關竅,所以,當著麵撕下來的畫中畫,他就認定是真跡了,殊不知,任何事物有正必有反,既然畫中畫可以把一些真跡保存下來,那麽古代的一些仿冒和偽做為什麽不可以用這個法子賣出去呢?隻要裱糊好後,放上幾年,都不用去做舊,那畫就自然舊了,到時候再找個合適的場合,故作“偶得”,故作“突然發現”態,那本來是廢紙的東西可就賣出天價了。
作偽,早在北宋時期就有了,到了明代中後期,這種行為已經成行成市了,待到了清朝晚期,尤其是滿清垮台後,那些不著四六的旗人可就放開手腳幹了。流傳到今日的諸多乾隆琺琅彩,明代宣德爐等等,絕大多數都出自這個時期。
清末民初,許多老物件都還在,有樣子可以去模仿,加上許多造辦處裏的匠人失去了謀生的職業,隻能出來與一些前清的達官貴人搞歪門邪道了,說起來,這一點也不稀奇,尤其是後來的戰亂,一些物件被隨手扔在地窖裏,旮旯裏,反正不是真的,當時的主人也不在乎,可是過了百十來年,再拿出去,用肉眼去看,甭管你是馬老也好,金老也罷,都會認為那是真的,自從有了熱釋儀以後,喧囂的瓷器市場頓時啞火了,藝術上那儀器說不好,可斷代上,那儀器真沒說的。
王克敏知道自己上當了,秦子文也知道,自己的踩點成功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