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40章 第四十章方孝義(3)

字數:3878   加入書籤

A+A-




    李誌清自打直皖戰爭後對皇甫這個大哥算是服氣透了,那個徐樹錚就是他按照大哥的指點,在外圍緊縮,然後一步步將其逼到了日本公使館裏去的,他這樣做可以說兩邊都不得罪,事情幹的很是漂亮,就連現在在京城裏做大的直係人馬都無話可說,每每趕去抓的時候總是差之毫厘的讓徐樹錚跑了,能說啥?

    看到了李誌清,皇甫淳的眼珠子一亮,心裏就有了主意,“走走,跟我們一起去德義齋,這是我當年趕考的同年,姓方,名孝義,草字啥來著?”

    方孝義大嘴一咧,尷尬說道,“嘿嘿,我還沒有字呢,這十幾年混的不咋地。”

    方孝義這個說法可是有講究的,別以為誰都可以有字,沒遇上貴人或者至親長輩,真沒人敢輕易的替人取字,在過去,這名字的來曆可都是有規矩的。比如,皇甫淳的名可以由自己的父親按照族譜啥的起,當然也可以去請自己崇拜的師傅啥的給取,而這字則是不能自己取,得留給將來的恩師,座師等人,那時興這個,許多人的字都是恩師座師給的,皇甫淳的字就是詹眷誠給起的,這可不是兒戲的。

    說,不是有許多人自己給自己起碼?有,不過那不是字,是堂號,比如,李鴻章就給自己起了不少堂號,什麽“少荃”、 儀叟等,到老了還又加了一個“省心”。張之洞也是一樣,自號“香濤”,人稱“香帥”就是從他這個號裏來的。

    還有的人一生中多次改字,原因也是多方麵的,有的是信奉術士的算卦打醮,覺得原來的氣運不好與自己的名字有關,於是就改,還有的是因為原來給起字的人出了狀況,為了規避去改,比如說老蔣一生中用的名字都不少,而且還不講究。

    老蔣出生的時候按照族譜,叫周泰,至今還紀錄在奉化的族譜裏。少年時期他叫瑞元,這個名字一直用到去寧波上學,到了寧波上學,也許覺得原來的那個名字太俗氣加土氣,也許是為了揚誌,於是又改名叫誌清,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可就不短了,他在1907年考入保定軍校的時候用的還是蔣誌清這個名字。

    他後來的“中正”這個名字是南下廣東參加粵軍的時候起的,其實,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外幹有風險的事情往往用化名或者假名,這中正就是這樣,當時老蔣動不動就撂挑子不幹,跑回上海與虞洽卿、張靜江等人合夥做投機生意,那個時候他是兩個名字輪流用,在廣東福建他用蔣中正,在上海用蔣誌清。

    而他的字“介石”實際上是他在日本的時候起的筆名,後來就被他拿來用作字了,實際上老蔣的名字就是一種亂撞大運的亂起,沒有啥名人指點和點撥,他在日本還叫“中村”“石岡”“田雄介”等等。老蔣成名後,為了掩蓋起出身不清,無名師名人給起名的曆史,就找人對他的名字進行深層次解讀,七周八轉的還靠上了《易經》,說是第十六卦之豫卦,說什麽什麽的,其實都是給老蔣塗脂抹粉的瞎掰,老蔣要是有那種路數,何至於敗成那樣?何至於犯低級錯誤?

    方孝義在老家,名字是族裏的長老給起的,字自然是要留給將來中進士後的座師給起,他方家在當地是大戶,一般人可能會由自己的塾師啊老師等人給起個字,可方家在當地名氣太大,沒人敢給起,所以,他在老家出來的時候就沒有字。

    皇甫淳當年也是一樣,去趕考的時候也沒有字。兩人雙雙落榜後,皇甫淳是碰上了自己的恩師,所以早早的有了字,可是方孝義呢?一個在兵部衙門裏點卯的微末小吏,誰會給他起字啊?他自己倒是樂意,可別人還怕壞了名頭呢。

    而方孝義自己是一直盼著能遇到明主招攬提攜他,所以,他的這個字就一直沒有,是給貴人留著的,今天被李誌清問起來,可以說是說到了方孝義的痛處。

    實際上在那個年代,不是文人,或者不是名人,是很難有字的,待到解放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隻有名沒有字了,而且把兩者歸一,統一叫名字,你要是還有別的,那叫曾用名,別名,等等,這也是時代變遷,讓古老的名字命名法終結了。

    終結傳統名字命名法還體現在男女平等上,在古代,不管你是多有才的女性,頂多給你個名,沒有字的,李清照可以有這個號那個號,可是她沒有字,有人說了,好像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有字啊,拜托,仔細看看,那也叫字嗎?“仲姬”的意思就是二姑娘,不過是家裏人隨口叫的小名而已。宋佳三姊妹夠牛的吧?他們有字嗎?鑒湖女俠秋瑾倒是有字,叫“競雄”,不過這正是體現秋瑾要爭取男女平等的心願,同時,也是不幹自己是女兒身的一種表現。

    國人一般忌諱直呼其名,直到今天也是一樣,在讀小學讀中學甚至讀大學的時候,大家相互直呼還無所謂,一旦你進入到了職場,但凡你有點地位和身份的時候,可是不能隨意的直呼其名的,再不濟的時候也要在稱呼的時候加上前綴或者後綴,什麽小啥啥老啥啥的,就是稱呼名字時也是要把姓氏省略,比如某某同誌,要是稱呼姓氏,要在後麵加上職稱,什麽這個局那個處的,小不拉子的也要在後麵價格啥啥科,或者是這個工,那個總的,有人說這是拍馬屁,可是你去路邊修單車的時候是不是也得叫一聲師傅,實際上這是一種尊重,人與人的尊重。

    “沒有也罷,現在講究新學了,許多人都沒有字的,我就沒有,也不打算有。”李誌清笑了,說著雙手抱拳,“我隨著皇甫大哥也叫你一聲方大哥吧,方大哥好!”

    “好好,哎呀!可惜方某現如今落難了,我這是來投靠通達賢弟的,按說你叫一聲哥哥該給你點啥,可我現在囊中羞澀啊!隻能先欠著。”方孝義紅臉說道。

    “方大哥,你可別亂扯了,人家可是原來步兵衙門李將軍的公子,你那點譜在這裏可是擺不開的!”說完皇甫淳哈哈笑了起來,“你看看人家,不計虛名,隻求務實,求安穩,比起那些成天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人好多了!行了,別扯閑篇了,走,咱們去下館子,今兒有了李兄弟來了一定要喝個痛快。”

    “嘿嘿,那也是有皇甫大哥的點撥啊,實話說,我覺得幹這行還真不錯,錢也不少掙,手裏也有家夥,還不用擔心這個派那個黨的,我算是想明白了,父輩當年出去投軍為的啥?還不是想給子孫後代掙個安穩日子過?我現在可是有了安生的日子過了,挺好的,咱幹的這行,誰上台都少不了咱,這就是個鐵飯碗。”

    三個人是邊聊邊走,不一會就到了德義齋,還真是被皇甫淳說著了,淡季,人不多,哥仨找了個靠窗的好地方坐下,上茶,點菜,點酒,最後是一氣嗬成。

    “我說誌清兄弟,你們警局有沒有啥事由給咱這哥哥幹啊?我可是跟你說,咱這方哥可也是當年的舉人啊,他是與我一起到開封趕考的,後來我們到了京城,我去修鐵路了,他在兵部衙門裏混了幾年,辛亥後,他又去了保定軍校那邊幹了幾年,這不,前段時間軍校那邊出事,把他給連累上了,現在沒有了事由……”

    皇甫淳待大家都坐下後,這才把方孝義倒黴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給李誌清聽,這話裏話外就是想讓方孝義幫助給找個事由幹幹,倒不是說皇甫淳養不起這個同門,而是他知道,這人要是沒有事情幹,用不了兩天一準學壞,尤其是在四九城裏,各種誘惑,各種坑蒙拐騙的招數,哪哪都是,保不齊啥時候就掉坑裏了。

    說這方孝義,年紀也不小了,再去新學堂裏讀書肯定是不成了,可是叫他去一些小學校裏教書怕也不行,他的國文是沒有問題,可對於新學是完全不行的,而且,方孝義也放不下這個臉麵,人家可是舉人,從這兒論,方孝義找事由難。

    李誌清好歹還是警局裏的一個副局長,隨便安排個文案應該還行,所以,皇甫淳的意思是想讓李誌清回去找人說說,通融一下,至於說薪水嘛,在警局裏應該還可以,即便是少點,可不是還有外快嗎?這點,曆朝曆代不都是如此?

    “這可是好啊,我們局裏秘書科還就差人呢,尤其是像方大哥這樣的老文案,隻是,這會不會委屈方大哥了?”李誌清倒是不含糊,張口就應承下來了。

    幾天後,方孝義去警局總務科上班了,職位是文牘科員,月薪30塊大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