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62章 第六十二章以茶會友(1...

字數:4006   加入書籤

A+A-




    說起雲霧茶來,早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裏就有記載,外形緊細,卷曲秀麗,開水衝後以色綠香濃、味醇、形秀著稱,因為是在高山上生長,且常年沁潤著雲霧,又光照也不一樣,所以,雲霧茶在古代就很有名,隻不過那個時候,多半山茶都是自然野生,很少有人種植,這種茶葉不怕滾燙的開水,衝泡後翠綠如玉。

    在古代,能深居大山裏的多半是僧道人士,他們會在廟宇道觀周圍種植或者移栽一些茶樹,最早喝雲霧茶的也是流行於一些信徒之間,比如去拜謁某位高僧真人之類的,送上供奉後,多少都能得到廟裏或者觀裏自己製作的茶葉,尤其是在春天的時候,這些好東西拿下來,往往用不了幾天就喝沒了,雲霧茶進入商品經濟圈那是後世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情,在眼巴前還沒有幾個人知道呢。

    “果然是好茶!不得不說,這茶很有風骨啊!”看著茶博士端上來的茶盞,馬幼漁不由得叫了起來,“難怪鶴卿說你皇甫通達是個妙人呢,的是不凡啊!”

    一般老北京去茶樓喝茶,有那麽幾種形式,一是喝店裏提供的茶葉,這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上好的茶葉也是要分盞衝泡的,隻有低端的是拿個茶壺,自己倒。二是講究的有身份的客人自己帶茶葉來,那自然是分盞衝泡的。

    幾個人一邊喝茶,一邊海闊天空的聊著,茶剛剛喝了一會,各種小點心就送了上來,馬幼漁還客氣了一下,馬叔平壓根不在乎,拿起酥餅就咬了起來。

    “這是茶點,正所謂茶點茶點,光有茶沒有點是不算品茶的。”皇甫淳笑笑接著說道,“說起這茶點來,我在古籍上沒少見過,我認為這茶點從唐代就有了,而到了北宋,這幾乎就是一種定式了,到了明清兩代,名人雅士到一起,光有茶沒有點,那是要鬧笑話的,要不然,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是如何來的?這個茶樓本身是二葷樓,不上茶點,人家會笑話咱土氣不上道啊!”

    “哈哈……看來通達老弟對此一道頗有研究啊!好,這也是一門學問呢,你不妨細說細說,讓我們這幾個今後出門也少丟點臉。”馬叔平笑著說道。

    “光說這茶點不行,咱們得從現如今流行的茶館說起,把茶館說透了,後麵的事情就好解釋了。”皇甫淳也不推辭,咬了一口蜂糕繼續說道,“說起這茶館茶樓來,南北都有,可是南北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前些年,鄙人跟著恩師走南闖北,也的確見識到了不少,你們要是願意聽,我這裏可以跟你們說說。”

    “快說快說,你就別端著了!”馬叔平催促道,他昨日已經與皇甫淳混熟。

    “從大類上分,可分為南北茶,還可以分為清茶和葷茶。南北兩頭的是極端,而中間的是混合,這裏既有文化上的差異,同時也有地域性的差異,更是有功能性的差異,說起這個來,還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皇甫淳慢條斯理的說著。

    “這何為清茶和葷茶呢?你說的南北兩頭又指的是哪裏?”

    此時的馬幼漁已經很感興趣了,他發現這皇甫淳可真不是一般,從平常的行旅生活中就悟出這麽多道道來,可見,也是一個真心做學問的人啊。

    “清茶就是幾個人坐在一起品茗,任嘛沒有,以喝茶為主,這樣的喝法往往流行於長江一線的百姓,比如在成都、漢口的一些很歸置的茶攤,幾個人到一起就是喝茶,沒別的,喝著茶說著話,哦,對了,在江浙一帶也有這樣的。”

    “是啊!我父親就經常這樣的與好友一起品茶,那個時候我們還小,到了上海後,家境好點了,這才有了改變,後來去日本留學,我也接觸到了當地的茶道,似乎那邊的茶道就是幹喝茶,儀式多點,沒有茶點這些東西。”馬幼漁說道。

    “嗬嗬,這個就與地域有關了,清貧一些的地方往往隻能喝茶,甚少有茶點,另外,製作茶點的東西在北方以麵食為主,佐以其它五穀,而在日本和南方,很少有麵食的,這也是後來形成嶺南茶點特色的原因啊!”皇甫淳說道。

    “我聽說,嶺南喝茶是以吃為主,以茶為輔的,所以,那邊就有早茶之說,其實就是大家到一起吃早飯,順帶手的談些生意。”馬叔平說。

    在那個年代,嶺南茶館以廣州為多,而廣東的喝早茶其實也是從江浙一帶傳過去的,要說粵式早茶上的那些花樣,最早出現的地方是在揚州,是當時一群鹽商窮奢極欲搞出來的,後來廣州市舶司開埠,形成商賈雲集的場麵,一些江浙人南下嶺南,逐漸把一些精美的早點帶了過去,最後逐步形成了粵式早茶的特色。

    而後世流行的中午茶和下午茶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嚴格說起來,還是由在香港的英國人帶過來的,這些模式的出現,一是因為談生意的需要,大家談事情,總不能大魚大肉的海塞吧?二是介於正餐之間的一個休閑聊天的需要。

    聽馬叔平那樣說,皇甫淳接過話頭,“叔平兄說的情況有,也不完全是,在潮汕一帶,喝功夫茶還是以茶為主的。還有在福建一帶,也是以茶為主,不過在福州那裏也有喝葷茶的,福州一帶,介於南北海路之間,自然各方的影響都有。”

    “那你說的南北兩極是如何解釋呢?這個我想問問。”年紀與皇甫淳差不多的五弟馬季明問道,“我是在醫學院裏教國文,很少出去喝茶,請說說看。”

    皇甫淳是啥人啊?看著馬季明的樣子就知道他是知道一點的,這問話多少有點考校的意思,不過對這個問題皇甫淳卻是不在乎,他隨口就答道,

    “說起這北方來,主要是以京津為主,在這一帶,幾乎沒有清茶館,而最多的是書茶館,周邊的幾個地方也是一樣,當然,類似的書茶館在嶺南也有,隻不過很少,而在成都、漢口這些地方,有書茶館,可喝的還是清茶。”

    “這怎麽又冒出個書茶館了?”馬幼漁又問道,“書茶館與清茶館有區別?”

    說起這馬幼漁來,民國二年就到了京城,可是他是南方人,加上忙於研究,很少去外麵的茶館裏混時間,這點也是與身份和職業相關的。

    “書茶館裏喝茶是一個樣子,去那裏的人主要是聽書聽曲聽戲,而光喝茶也不行,還要搭配著點瓜子啊啥的,尤其是在京津,原來的八旗子弟頗多,他們平日裏無所事事,遊手好閑,而去書茶館裏混時間的都還是好的,比去煙館強多了。”

    “嗬嗬,那是你認為的,那些八旗子弟怕是出了茶館就去煙館了,要不是滿清的昏庸,我泱泱中華何至於淪落到此?”馬叔平不屑的說道。

    “而我們今天來的這個茶樓,又是一番特色,本地人管這個叫二葷館,在這裏,你可以以喝茶為主,也可以以吃東西為主,茶館本身有各式的茶點小吃,也有後麵的大廚為你烹製佳肴,而客人也可以自帶菜蔬,加工,直接用都可以。來這裏的,有聽說書的地方,也有像咱們這樣談事的地方,這個就是二葷茶樓。”

    “哦,難怪樓下那麽大的地方,原來是聽書的地方啊。”馬幼漁恍然大悟。

    “北方與南方不一樣,在南方,雖說也有冬天,可南方的冬天是沒法與這北方的冬天比的,在南方,再冷,咬咬牙,最多倆月就春暖花開,就是遇到寒冷的年月,那冷的也是有分寸的。可是在這北方,人們一到了十月就開始貓冬了,寒冬臘月的著實冷的厲害,人們沒地去,無事可幹,不聽聽書看看戲,那也是無趣的很,再者,人多擠在一起不是暖和嘛!”皇甫淳說著說著就世俗了。

    “的確的確!通達老弟,你這可是對民間世俗研究頗深啊!”馬幼漁對皇甫淳的話深以為然,“實際上,這不關是什麽茶的問題,還是與口袋裏的錢分不開,有錢的自然要這要那,清貧者隻能清茶一杯,在一些地方不是還流行打茶圍嗎?”

    “非也非也!幼漁兄長顯然沒去過!”皇甫淳立即糾正道,“打茶圍可是與茶館茶樓毫無幹係的,那完全是兩碼事,兄長以後在外萬不可提及這個話題。你們是文士,是有身份的人,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焉能去那樣醃臢的地方?”

    此時的馬季明已經用手捂住眼睛了,他實在是沒眼看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