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67章 第六十七章趁亂奪寶(2...
字數:4000 加入書籤
看著李三那閃著亮光的眼神,皇甫淳沉吟了片刻才繼續說道,“不要擔心警察,你要防的重點是那些看家護院的,尤其是他院子裏養的那幾條狼狗。東西拿出來後,不要送到我那裏,你坐火車到沙城站下車,我會在那裏等你。”
李三點點頭,然後眼神裏透出戾氣,“如果逼不得已可以不可以見血啊?”
皇甫淳想了想後才說道,“最好不要那樣,那樣對大家沒有好處,我們不過是想拿回自己的東西,真要是到了裉節上,為了自保,也沒有必要去裝仁慈,但是,能放人一條路就不要見血,那不是咱們這行該去幹的事情。”
李三頓時明白皇甫淳說的意思了,他拱拱手,“請皇甫先生聽好信吧!”
兩人說完分手了,皇甫淳也往家裏趕,他雖然是會武功,可是自己從來沒有與人動過手,想要該如何在暗處策應李三,思來想去,還是從自己地下室裏翻出了一把彈弓,那是他在地攤上花五毛錢買回來的玩意。
說起來,那還是京城黃帶子們的東西,正經棗樹疙瘩做的,看上去至少有好多年的曆史了,也是當年那些無所事事的八旗子弟出外遊春時必帶的東西。
說起這彈弓來,顧名思義,可不是我們後世小孩子玩的那種東西,在曆史上,彈弓其實就是小號的弓,隻不過這種小號的弓發射的不是弓箭而是彈丸,所以,就叫彈弓。後來,我們的祖先發現,把牛筋或者鶴腿上的筋經過熟化後,再用木槌輕輕的敲打,到了一定程度就具有彈性了,雖然彈性不如後世的橡膠,可也能打出十來丈遠,在房前屋後曬場上打麻雀是不成問題的。
等到了門戶被洋人砸開後,一些洋貨湧了進來,其中就有當時在歐洲普遍使用的橡皮筋,這東西在其它地方怎麽用,那些八旗子弟不知道,可他們知道拿來做彈弓的拉筋是很好的。皇甫淳淘到的這把據說還是一個親王家的子弟專用的。
彈弓翻出來後,皇甫淳發現那上麵的拉筋已經老化了,裂了不少口子,於是,他又到外麵去找相對應的材料,結果發現,在這四九城裏還真是不好找。
皇甫淳猛然想到師父在醫院最後的時光,胳膊上就被醫生用一根橡膠管子輸液,他記得那根管子的彈性非常好,不如去洋醫院裏去弄一根回來試試。
說起這輸液來,這裏囉嗦兩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這輸液的活計可不是護士幹的,而是醫生去幹的,在詹眷誠那個年代,隻有重病患者,最後不行了,才會由一聲用輸液管將一些葡萄糖、生理鹽水和血液輸給患者。至於其它的藥物,那是沒有的,就是輸血,也是在1900年前後才發現了血型搭配的問題。
詹眷誠當時已經疼得水米不進了,洋大夫當時給他輸入的就是葡萄糖和生理鹽水,用來維持體內的一定能量和平衡,否則,以詹眷誠那樣的高燒不退,沒有輸液怕是早就玩完了,最後還是靠老山參吊了半天的命。
第二天,皇甫淳自己叫了輛洋車去馬家老五所在的協和醫學院,他知道,老五所在的這個學院肯定有,到了那裏跟門房打了個招呼,然後就進去自己找了。
那個年月,可不像現在,門衛要查你的證件,登記,打電話,那年月任嘛沒有啊,說清楚了,自己個進去找吧。那是不是什麽人都能進去?不介,那些門房可都是看人下菜的,你要是一身土老帽的裝扮,那肯定是進不去,可你要是一身好行頭,還坐洋車來的,搭上幾句話就成了。
可是人家不過是看門的,說是幫你去叫……除非這是官方的衙門,像協和這樣的學院,壓根沒可能,那得準備多少看門的?都去找人了,誰看門啊?
進入學院,皇甫淳找幾個人打聽了一下,最後在國文教室找到了馬季明。
兩人來到了教室外麵的走廊上,皇甫淳說出了自己的來意,“請季明幫幫忙,看看需要多少錢才能從你們這裏勻一根,我想拿回去做點別的事情。”
“那東西能幹什麽用啊?除了滴水外,怕是做不了啥東西。”馬季明說道。
“我就是用那東西滴水,家裏有一盤茶花,不好養啊,想用滴水的法子試試看。如果養好了,那可是好幾個朋友打算比照著畫點東西呢!”皇甫淳嘴裏隨口胡謅著,“到時候養好了,請季明兄弟一起去觀賞,現在可是在裉節上呢。”
“沒想到通達你還有如此雅興,好說,好說,我去找那邊的總管問問。不過我聽說那東西可不便宜啊,我建議你別要新的了,給你根舊的就成。”馬季明說。
說著話,兩人就去附屬醫院那邊,經過馬季明的一番運作,皇甫淳花了二毛錢買了一根舊的,拿過來一看,皇甫淳覺得可能比新的還好,彈性十足。
當時的輸液管都是天然橡膠的,這天然橡膠要是長期放置不用,那也是會很快老化的,為了防止老化,新的膠管都是用滑石粉包著的,而使用過的輸液管也不是一次性的,都是要經過水煮消毒後繼續使用的。經過水煮後的輸液管會變得更加柔軟和彈性大,也就是我們說的熟化和固化,這也是天然橡膠的一個特點。
有了這根長約五尺的管子,皇甫淳樂嗬嗬的回家了,把原來的牛筋換下來,幫上經過剪短的橡膠管,然後到後院試了試,發現效果不錯。
彈弓有了,子彈卻是沒有,為這,皇甫淳又動開了腦筋,眼珠子一轉,就去了天橋外麵的地攤上轉悠了,很快就發現了不少賣琉璃球的,皇甫淳一看就樂了。
說起這打玻璃球來,在咱們這可是有年頭了,在滿清的時候,不光是小孩子喜歡打,就連那些八旗子弟也喜歡,在京城裏管這個叫“彈球兒”,而在南方長江一帶叫“打珠子”,隻不過,後世孩子們玩的都是玻璃球,而在早時年間玩的是琉璃球,其實,皇甫淳逛地攤的時候國內已經有玻璃球了,主要是在南方地區。
說起玻璃來,早在康熙年間就有了,不過是屬於宮裏造辦處的作坊生產,主要還是製作各種彩色玻璃,做出各種精美的擺件,與平板玻璃沒有關係,當時叫琉璃,京城裏的琉璃廠就是因此得名。而燒製出來的廢料,就會被工匠們做成琉璃球,給那些王宮貴胄家的孩子們玩耍,這在一些野史裏的記載頗多。
而現代玻璃生產的工廠則是1903年在江蘇的宿遷的駱馬湖附近建立,不過這個玻璃廠是以工藝品為主,與工業建築玻璃無關,主要是生產各種器皿之類的,當時,在上海弄堂裏孩子們玩的玻璃球就是這裏生產的。而工業玻璃廠是二十年代中期才有,至於浮法玻璃生產,大規模的建築玻璃生產,那都是解放後的事情。
說起來,清廷倒台後,琉璃廠的那些匠人就沒了事由,他們也隻能自己用手藝到市場上去找飯轍,做幾顆琉璃球很簡單,找個模子一轉就成,皇甫淳找到比較齊整的,一口氣買了十來顆,這又花了他一毛錢,不過他覺得夠用了。
回到店裏,他想試試這彈弓的威力,瞅見後院的水溝邊上有幾隻耗子,於是拿出彈弓,裝上一顆琉璃球,憑著感覺打了出去,還別說,差不多有五丈的距離,一個琉璃球就把那幾隻耗子全打翻了,當場有二隻蹬腿了,剩下的全跑了。
皇甫淳頓時覺得這東西挺好使的,於是,又在後院練了一陣子,感覺自己在十丈之內是可以指哪打哪的,這樣心裏也算是有數了。
說,這皇甫淳本身是有內力的,玩這種彈弓純屬雕蟲小技,有內功的人,在眼力,臂力和各方麵協調能力上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正所謂一法通法法通。
也就在與李三合計好的第三天,李誌清從局裏打電話過來,告訴皇甫淳,王克敏將於第二天早上乘坐火車南下,車廂都定好了,局裏還按照軍部的命令,加強了火車站的治安巡邏,而王克敏的個人安全則是由直係老大曹錕的警衛營派了一個班跟隨,這還沒算上王克敏自己雇傭的一些江湖人做保鏢。
得了信的皇甫淳,親自拿起筆,寫了一個牌子,“曲園居士之七俠五義明日到貨”,然後就掛在店外的招貼欄上,至此,準備工作已經齊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