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71章 第七十一章心照不宣(2...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兩人邊說邊出了車站,然後到了附近的一間小飯鋪裏,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坐下,此時,李三早就餓得饑腸轆轆,也不在乎自己渾身髒兮兮的,要了碗涼麵就唏哩呼嚕的吃了起來,還掰開幾瓣大蒜放進去,那樣子看得皇甫淳直樂。

    兩人的打扮完全不一樣,在這樣地方露麵就不怕嗎?其實,自打火車通了以後,吃兩條線的人可是不少,類似皇甫淳這樣的行商,在車站能幹什麽?還不是找像李三這樣吃兩條線的人撈好處嗎?說起來,這都是當下鐵路上的常例了。

    說,這樣的兩條線吃啥啊?嗬嗬,能吃的東西多了,正所謂風過留痕雁過拔毛,隻要是鐵路上能運的,就沒有不報損耗的,這損耗去損在哪裏?就是兩條線上的一群人,做著無本的買賣,煤、木材、糧食等等,隻要是敞篷車皮的散貨,都會被一些扒火車的人上去扔下一些來,然後就由一些行商收走去賣。

    “你這次大意了,身上的功夫還得練啊,怎麽一下子就叫人拿住了穴道?要是你還這樣,我琢磨用不了多久你就得去蹲笆籬子了。”皇甫淳麵色認真的說道。

    李三尷尬的看著皇甫淳,他知道自己這次出手實際上是失手了,要不是有人暗中幫了自己一把,還不定出啥幺蛾子呢,此時他看到皇甫淳從兜裏拿出了幾顆琉璃球在掌心把玩著,他心裏就明白了,在外麵接應他的就是眼前的皇甫淳。

    “啥也別說了,你的錢已經放在城隍廟主神頭頂房梁上了,自己回去拿!那上麵有個暗格,摸摸就找到了。”皇甫淳說著遞給了李三一張火車票和幾塊大洋。

    “這車站往東走就是熱鬧的集市,去換身行頭,你這身打扮太像吃兩條線的了,很是紮眼,別到時候被鐵路警察給抓住,我還得找人去撈你!火車是下午一點的,回去就當啥事也不知道,別去道上顯擺!毫無意義。”皇甫淳叮囑道。

    李三是無話可說了,瞅瞅人家這算計,似乎一切都安排好了,吃完了麵,他把背上的包袱遞給了皇甫淳,皇甫手一提就覺得重量不對,拉開一條縫看了一眼,隨手就把那尊小金佛給拽了出來,瞅了一眼又用手掂量了一下後就笑了,

    “這是包金的,裏麵是黃銅的,你幹這個的連金子的分量都不清楚?”

    李三被皇甫淳如此一說,眼珠子都瞪大了,“你是說這東西不值錢?”

    “要是去富貴人家賣,也許能騙上個百十塊錢,可要是到地攤上……最多十塊錢,那還是看著表麵這層包金給的,裏麵的黃銅不值錢的。”皇甫淳笑著說。

    “可是……這肚子裏我也看了啊,都是金燦燦的……”李三把金佛倒過來看下麵的孔,“您看,這裏麵都是,這作假是不是也太認真了吧?這是個啥情況?”

    “這是包金加鍍金,然後精心打磨的,你看到肚子裏的那是鍍金,而在外麵的是包金,兩者是不一樣的,你趕緊扔了,省的放在身邊惹麻煩。”皇甫淳說著話,把小金佛塞進了李三的對襟褂子的口袋裏,“等會上茅房的時候就扔。”

    李三點點頭,皇甫淳說的話他是明白的,可是他有些不明白,按理說,王宅那趟房子裏放得都是寶貝,怎麽弄個西貝貨在裏麵?害得自己也上當了。

    說,李三這樣的人怎麽連是不是真假金佛都分不清呢?這就要說說他幹的行當了。李三在京城裏不是打家劫舍,而是飛簷走壁的盜竊,為了方便穿牆越脊,他是很少去拿那些分量很重的銀元和金條的,要拿就是珠寶細軟等物輕價高的。

    這京城裏的富戶也與其它地方的富戶老財不一樣,自打和珅出事後,從宅子裏掏出了八億兩銀子,任誰也不敢輕易在家裏放太多的金銀了,一旦被抄家,那就無罪也成了有罪了。不放家裏放哪兒啊?放到錢莊裏,正是和珅倒台後,在京城裏的錢莊和票號的生意紅火起來了,到了現如今,可以直接放到洋人銀行裏。

    庚子年,八國聯軍大鬧京城,搶了不少王府,可真正搶走的金銀卻是不多,要不然也不至於對許多看上去也不值錢的東西動手。慶親王奕劻的錢存在英國人的銀行裏,英國人為了感謝他,向聯軍通報,慶王府不許動。

    李三是貧家子弟出身,長這麽大哪裏見過多少真金子?就是盜竊來的金鏈子金手鐲金戒指啥的,那也沒有多重,對成色很高的純金,他真沒多少概念。所以,他這次拿金佛算是打眼了,白歡喜一場,還以為這是幹活的找補呢。

    皇甫淳見的金子很多嗎?也不多。那年月,真正能看到的大宗金子的時候很少,他家裏是肯定沒有,就是在桐城見到那些有錢的老財時,也不過是戴個金戒指,金手鐲之類的,那能有多重啊?當時,民間的黃金都是零散飾品的狀態。

    皇甫淳後來在師父詹眷誠手下跑總務,往來見到的銀票多,支票多,也是看不到金條金磚之類的東西,所以,皇甫淳嚴格意義上說,對金佛也是一知半解。

    可是皇甫淳是學過新學的,他知道這黃金的比重在當時能見到的各類金屬中是最重的,有電視劇裏說,用鉛去偽造金磚,實際上那也是不可能的,鉛的密度隻有11點幾,比鐵和銅是重很多,可是跟金的重量比起來,還是差得太遠了。

    用鉛做偽幣主要是冒充銀,在密度上兩者相差無幾,可是鉛的產量比起銀來就大多了,而且也好提煉,顏色也很相近,隻不過手使勁一抹,就掉黑。

    皇甫淳知道這些知識,當然一上手就感覺不對,而對包金和鍍金工藝,他又很熟悉,在古代,這些工藝本身就出自道家的煉丹,他作為道門弟子,焉能不知?

    師叔淩霄子收藏的物件皇甫淳是知道的,其中一個特殊的宣德香薰是非常珍貴的,那上麵倒是用金線掐絲做的密網,是老道從師門傳承中繼承的,還有幾款腰牌,也都是有傳承的,其中就有一枚是晉代的虎符,這些東西的分量皇甫淳自然是清楚的,那包袱裏突然多了一個金佛,分量的差異讓他馬上就感覺出來了。

    李三還沒吃飽,皇甫淳就又叫了一碗,然後起身,把包袱放進隨身的一個褡褳裏,手裏提著褡褳走了出去,而站在小鋪外麵的幾個蒙古漢子趕緊過來接過褡褳,放在了旁邊的馬背上,皇甫淳笑笑接過一匹馬的韁繩,示意大家可以上路了。

    原來,這沙城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地,皇甫淳帶著這些蒙古漢子騎馬沿著山間的小道往回走,他們要翻過八達嶺這片地方,老道的道觀是在山那邊的。

    淩霄子老道駕鶴西遊後,道觀也就沒人住了。本來,這個偏僻的道觀就香火一般,有皇甫淳這個師侄,淩霄子也沒指望靠香火維持,那個趙員外得到好處後,當時的香火還是旺了一陣,可惜,老道走後,這裏就基本上荒廢了。

    皇甫淳本來還想去白雲觀找個道人過去掛單,可人家去了後,發現很難維持,道行不行,自然沒香火,沒供養,沒香火供養,他活不下去。呆了三個月走了。

    後來,皇甫淳找到那個趙員外,從靠近那道觀不遠的佃戶裏找了一家人家,說起來也是改了漢姓的旗人,現在姓吳,其實是滿人裏烏蘇裏氏,這個族姓裏還有改姓武的,用的就第一個字的諧音,某吳姓明星說自己是滿族,還是正黃旗的,那純屬扯淡,在正黃旗裏有個烏蘇氏,可改成漢姓後不是姓吳,而是姓孫、穆。

    不要以為旗人後來改漢姓是亂來的,那都是有規矩的,吳姓的旗人是出自正藍旗,而趙員外在這裏卻是紅帶子統領,民國後,靠著家財當起了土地主,許多吳姓的旗人就成了他的佃戶,皇甫淳找到趙員外,叫來了這個叫吳三的農戶。

    淩霄子的道觀是有田產的,這也是當年皇甫淳利用鐵路衙門的特權幫老道辦下來的,可以說,這道觀的手續是齊備的,可現在,這裏沒有道人,還算是個啥道觀啊?請來了吳三,田地讓他白種,隻有一條,那就是把道觀維護好。

    那掛單的道人為啥不能自己種地啊?嗬嗬,道人要是能躬身種地,還是啥道人啊?道家可是講究享受的,在道家,很少有苦行的。讓他來種地,看道觀?那道人自然不幹,何況他還是從白雲觀裏出來的,白雲觀的日子多自在啊。

    “吳三,給我們做點吃的,大家走了半天了。”到了地方皇甫淳對吳三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