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73章 第七十三章心照不宣(4...
字數:3926 加入書籤
王克敏接到王七的信以後,覺得有些奇怪了。按理說,這飛賊進宅,目的往往都是金銀細軟,而且,自己宅子裏有那麽一排房子放古董的事情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哦,不,至少那個秦大夫就是知道的,可這能說明什麽呢?
還有,正房的高氏不讓聲張,報官是報了,可是現如今在四九城裏,那些警察們連薪水都拿不到,如何能下力氣的去破案?這些混雜在一起,王克敏不得不想的多一些了,對這次南下上海的行程又多了一番心思,為了自己他也得借錢啊。
要說這王克敏的腦子不好使,那是不可能的,作為前清最後一屆的舉人,從這點上說,年長一輪的他與皇甫淳還是同年呢。可是這王克敏在中舉後壓根就沒去參加會試,反而是找人捐了個後補道的官職,然後又找人活動,還弄了個實缺。
王克敏善於鑽營,有了實缺後,還被委派到了日本,充當了朝廷控製留日學生代理人的角色,在其間,他自己也趁機學了不少新學。在日本四年,別人要麽是官派的留學生,要麽是自掏腰包的留學生,隻有王克敏是以官身在日本使館裏。
在日本三年多後,他奉調回到了國內,先後在度支部和外務部裏擔任官職,那個時候的王克敏可謂是當打之年的幹才,別看人家不是進士及第,可在官場裏混的一樣風生水起,辛亥年的時候,他已經是直隸總督府的幕僚。
要說,前清的官員留任的本來就不多,而能夠在民國又混得風生水起的就更少,而王克敏卻是越混有模樣,他居然利用出洋考察的機會與歐洲的資本結識了,隨即在京城成立了中法銀行,他任中方的總經理,從此,他又與北洋政權混在一起,還擔任了財務總局的局長,由於善於搞錢,被人稱“錢鬼子”。
去年,直皖大戰,最後直係獲得了勝利,而這個錢鬼子又靠著王士珍的關係,與直係的頭頭曹錕混到了一起,這次南下淞滬,目的就是去十裏洋場找洋人借錢。
這樣的一個人,腦子焉能被王七粗粗寫的幾件事情給迷住了眼睛?他心裏稍微一合計,就知道這是碰上道上的狠人了。作為一個混跡於官場、商場和社會上的老油條,他焉能不懂得道上的規矩?人家要是真的下狠手,就他藏在那幾趟房子裏的物件,估計剩不了幾件,人家這是給麵子,隻拿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你有直係撐腰又如何?道上的人都是高來高去,神龍見首不見尾,一群大兵手裏拿著洋槍打誰啊?你真要是逼急了,不定出來個什麽“死士”,把一切責任都扛下來,那些大兵就算是對你有交代了,難道說你錢鬼子還能真跟人家“抗”?
王克敏在滬上一行多少還是想出法子搞錢了,其實說穿了,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直接從外國銀行貸款是不可能的,除了當年段祺瑞利用手上的權利做出了諸多抵押,從日本人手裏借到錢外,西方列強的在華銀行全都不肯如此借錢。
於是,王克敏提出,讓外國銀行擔保,由北洋財務總局發行新的國債,這樣的事情本來是談的挺好的,可當孫文在廣州成立了非常民國政權後,洋人就有話說了,你這都四分五裂了,怎麽讓我們可以擔保?這個事情就辦不下去了,所以,王克敏這才南下上海去找那些外國銀行的大班們商議。
當時北洋政權的財政收入非常可憐,而直奉兩派臨時合作的基礎非常脆弱,這裏麵的關係很複雜,日本人在支持皖係失敗後,把目光又投向了奉係,此時的張作霖可以說是蛇鼠兩端,一方麵與直係保持關係,一方麵又與日本人勾勾搭搭。
王克敏在上海,攪動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說服了外國銀行繼續為發行國債出具書麵擔保,而此時的英法等國也都在尋找新的在華代理人,這個事情磕磕絆絆的算是讓王克敏辦成了,這一年,北洋政權發行的國債加上後來演變出來的“庫券”等等,一共發行了1.44億元,可以說是創了一個紀錄。
可又有誰知道,這年發行的國債和庫券,其中有8千萬是回收民國初年發行的國債和延期的整理國債呢?什麽是整理國債?就是已經到期的國債無法兌付,就用新發行的國債券替換,相當於展期了,這樣的鬼點子也就隻有錢鬼子這樣的人想得出來,各種花樣翻來覆去的玩,弄得民生凋敝哀鴻遍野。
錢鬼子王克敏在上海呆了一個多月,搞到一點錢,然後就匆匆的返回京城,到了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去自己的藏古董的房子裏去檢查,丟的東西他還真不是很清楚是啥,自己珍愛的古玩和書籍字畫是一樣沒少,他覺得事情還真是邪門。
老媽子不會寫字,她是最熟悉那邊有啥了,經她的描述,王七才列出了失竊的清單,王克敏拿到清單看了半晌才想起來,這些東西是自己那個過繼的兒子從同學手上騙買的,當時他記得隻花了200多塊銀元。而實際上,他不知道的是,那個繼子自己就貪汙了一半,當時,那小子隻給了同學蘇結清100塊銀元。
“這幾樣東西……不對,有一尊銅像我記得好像是給了秦大夫了,後來秦大夫說是被賊人偷了,看來,這幾樣東西是有來曆的,不知道。”
王克敏沉吟了半晌,還是沒有理出頭緒來,於是幹脆放下不去想了。
弄回來了一些錢,王克敏算是對曹錕曹大帥有了交代,腰杆也硬了,家裏出了事情多少還是要去警局說道說道,要不然,自己這片的警察就會更加偷懶。
“我可是聽說了,出事那天在我家那邊的警察可都是歇了,這是怎麽回事啊?”王克敏拿腔拿調的問負責刑事治安的李誌清,“是不是讓我去給你們的總局長去打個招呼?這個事情可不能就這樣沒有結果啊,你們總得給我個交代吧?”
“王大人,您這個說話叫小的們無地自容啊,不過俗話說的好,皇帝不差餓兵,我們這些人已經快半年沒發薪水了,那天,為了您的出行,哥幾個可都是勒著褲腰帶忙前忙後,您是早上的火車,可母門卻是在半夜裏就到了位置上,您說,忙活了大半宿,到白日裏還得去找兼差,要不,一家老小沒飯吃啊不是?”
李誌清現在可是一口京片子,在那裏嬉皮笑臉的跟王克敏掰扯,聽的王克敏是一會臉紅一會臉白的,還不好明著去駁眼前這個年輕人,他可是官場老油子,像李誌清這樣的人,要說他身後沒有人站著,打死他也不相信。
“其實啊,那天晚上我們在您那胡同是派人了的,前半晚上,也不知道您那幾個手下是怎麽著了,幾條狗圍著一群打山東來的叫花子可勁的咬,可勁的追,這些叫花子打狗有多大本事您不是不知道,折騰了半宿,最後,您的那幾條狗大概都成了叫花子鍋裏的肉湯,母門那幾個巡差也累的脫了氣,您說,這能怪誰?”
“什麽?叫花子?這些叫花子有啥來頭?”王克敏警惕的問道。
“事後,我的那幾個弟兄還真找到了那些叫花子的頭,嘿嘿,不好惹啊!”李誌清故意的拿捏起來,“不知道王大人知不知道這京城裏的‘藍杆兒’和‘黃杆兒’?這次是藍杆兒出的手,可出來說話的卻是黃杆兒,這個道道您明白。”
王克敏悶聲吞了一口氣,李誌清說的這些他當然知道,那就是在京城裏的丐幫,而且這些丐幫的人數不僅多,本事也不少,許多前清的黃馬褂、巴圖魯、武進士等都藏身在丐幫裏,而且,他們的規矩是很大的,寧可乞討,絕不盜竊。
說起這丐幫來,可不是金庸老爺子寫小說編出來的,在曆史上的確存在,根據史料記載,乞丐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到了唐代已經是一個群體,而形成有規矩和章程的組織則是在北宋,以後曆朝曆代都延續了下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
說起丐幫裏的名人,最有名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據一些野史記載,朱元璋是從丐幫最底層幹起的,後來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成就了一番事業,沒有一眾丐幫弟子的幫襯是根本做不到的,隻不過後來成了皇帝,一幹弟兄也都封官封侯的,對當叫花子的曆史都忌憚三分,在正史裏,這樣的描述都是一筆帶過。
“算啦!這事兒就此揭過,希望今後不要再出幺蛾子了。”王克敏無奈的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