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74章 第七十四章心照不宣(5...
字數:3956 加入書籤
“您放心,在您那片,我們特別的加強了戒備,不過,您是不是跟上麵說說,給我們哪怕就發二個月的薪水,大家實在是熬不下去了!”李誌清順杆往上爬。
“這個差不多啦,我這次回來可不是空手,想必你們多少能分點。”
王克敏說完,連看都沒看李誌清一眼,揚長而去。其實,他再不走,這煙癮可就要犯了,再說了,經過李誌清這麽一掰扯,他也明白了到底是咋回事。
那幾件便宜的東西,看來是有來頭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秦大夫拿回去的東西當天晚上就被盜走了,那尊銅像很可能不是觀音而是某個幫會的祖師爺呢!
王克敏自己知道自己,說起古玩古董來,他其實連半瓢水都算不上,他稍微精通點的是對古籍古書的鑒賞,看到那些發黃的古書,他還能說上個一二,這也是晚清那會兒文人雅士的一個特點,尤其是江浙文人,對古書的偏愛是有傳統的。
自從南宋之後,江浙一帶就是文興之地了,當一群跟著趙構南逃的北方文人到了江南後,還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雕刻木板印刷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所以,明清兩代文人最看重的就是“宋版書”,王克敏是個喜歡附庸風雅的人,當然也喜歡了。
為什麽到了晚清的時候,許多文人學子那麽喜愛收藏古籍善本呢?這裏就有一個曆史的原因。說,這漢人的文化最發達的時代是宋代,尤其是在宋仁宗時期,可以說,整個漢族地區的文化發展的非常快,俗話說的唐宋八大家中六位是出現在宋仁宗朝代,可見那個時候的文化氛圍有多濃厚和自由。
可是宋朝滅亡後,元代基本上是遏製漢族文化的,甚至連科舉都給取締了,結果,讀書的漢人無事可幹,幹脆就開始寫曲,寫戲劇了,這也是元代為什麽戲曲大發展的一個原因,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戲曲是被元朝統治者給逼出來的。
到了明代,文風就有了雜音,但總體上還是寬鬆的,否則也出不了王陽明那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可是到了清代,自打康熙朝起,就連續的搞文字獄,許多古籍善本都被焚毀,這就使得一些古籍格外的稀少,尤其是宋版書,十分稀有。
王克敏自打到了京城混以後,尤其是跟一群王公大臣在一起的時候,他才發現世間的寶貝很多,尤其是許多傳世的玩意,比如,在京城裏,一群八旗子弟都喜歡在手上戴上一枚“扳指”,以顯示自己是上三旗的,尤其是那些黃帶子。
說起這扳指來,許多人都以為這是滿人特有的一種裝飾,其實不然,這扳指很早就有了,在後世發掘的“婦好墓”裏就有發現,而這東西其實是射箭的一個工具,是用來保護手指不被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因功能類似扳機,故又稱為“機”。
在最早的漢文裏,扳指也叫“韘”這個字就讀“射”,而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射箭拉弓弦使用的是大拇指而不是像現代射箭要領裏使用的是食指中指無名指這三根手指,最早的“韘”也不是像我們看到電視劇裏,端端正正的一個玉環套在大拇指上,而是按照拇指的生理曲線做的,材料有動物骨頭、象牙和青銅等。
滿人進關後,扳指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使用的材料也變成了玉石,而正是這些材料的變化,使扳指的價格不菲,比如到了慈禧時代,許多京城裏的八旗子弟用的材料就是上等的翡翠,還是那種全翠的玉料。後世有些人不懂得這些,淘到一個扳指後還當成戒指戴在中指上,還說古人把戒指做的太厚了,浪費材料。
王克敏正是在京城這段時間迷上了古董,有些他認為好找的瓷器就被他送給了洋人,經他手流出去的好玩意可是不少,可有些東西,比如精美的牙雕玉雕等還是被他小心的收藏著,其間也曾拿出幾個去通融王士珍,深得好評。
可是這次自己丟的東西讓他摸不到頭腦,碰巧又被李誌清給胡攪了一陣,讓他覺得可能是碰上了啥門派的鎮派之寶了,也難怪人家隻拿自己的東西,這樣看來,自己還是少聲張為好,要是惹上了什麽難纏的人物,自己就麻煩大了。
民國以後,整個社會上不僅是軍閥混戰,就是各大幫派也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尤其是在北方許多武術之鄉,走出了不少在各個軍閥派係裏的骨幹。
與曆史上不同,許多幫派已經民間化世俗化,同時,也加進了新學和火器的使用,比如,從雍正年興起的漕幫到了晚清就演變成了青幫,現如今的青幫在江浙一帶的勢力有多大?作為浙江人的王克敏是心知肚明,至少他是惹不起。
還有從排幫演變到後來的哥老會,袍哥等,這些都是一些官麵上都惹不起的幫派,而洪門就更不用說了,就連孫文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就王克敏這樣的人,哪裏敢惹啊?就是現如今在台麵上的一些高級將領,他們本身就是各類幫會中的人,而這些幫會組織最看重的就是尊師重道,幫會裏的寶物往往都是開山鼻祖的遺物。這些遺物對一般人來說沒啥價值,可在幫會裏,那就是至高無上的寶貝。
事情到了這一步,各方也就心照不宣了,偏偏京城裏的幾個黃杆兒還放出話來了,說是“誰要再不長眼,隨便蒙人家的東西,當心家裏人有長短!”
這就是京城裏人說話的陰損了,不像關外或者口外的狠人,開口就是小心狗命之類的直白,而是變著法兒的告訴你,母門也是可以下狠藥的,到時候你家裏人有個啥情況可別怪我們言之未預也!那長短的意思很明確,就是三長兩短嘛。
三長兩短的成語大家都會用,可這成語是咋來的?怕是沒幾個人能說得清楚。
有人說,這是指歐冶子當年造的五把劍,曰: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其中魚腸和勝邪為短劍,這五把劍鋒利無比,出鞘就要見血,遇到這三長兩短必有性命之憂。其實這是一些文人牽強附會的,畢竟三長兩短的從民俗中來的。
最靠譜的說法其實就是指棺材的形製,棺材是由四塊長板和兩頭兩塊方板組成,嚴格說是四長兩短,那怎麽就說成是三長兩短呢?這就是說話人的含蓄了,因為,要想讓棺材成為一個整體,隻有裝了死人後才蓋蓋子啊,蓋棺定論嘛!
王克敏沒有想到的是,老道淩霄子收藏的那幾件東西還真是古董,其中就有一個外表看似香薰的小爐子,那是地道的明朝宣德爐,就是在當下,那也是萬金不換的好物事,在京城裏當下流行的宣德爐都是在乾隆年間仿製的。
至於那尊男像觀音的價值更是深不見底,可惜,王克敏在這些方麵是個棒槌。
皇甫淳對店裏夥計說的是到鄉下去收物件,這個話還得圓回去,當然,他也可以說是被騙了,白去一趟,這對他來說也不是說不過去,可皇甫淳不想砸了自己的牌子,他最後還是到了南口那個市集上溜達了一圈,就他那眼力,淘點大器需要運氣,淘點小玩意根本就不算個事,不一會就被他摸回去幾個嘉慶朝的瓷碗。
要說,這清代的瓷器以乾隆朝為最,到了嘉慶朝,景德鎮官窯也改變了隸屬關係,由原來的朝廷直轄改為地方管理,可這個時期的瓷器質量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瓷碗這類的瓷器,做的很是漂亮,流傳在民間的也不少。
嘉慶帝登基時,整個官場的腐敗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在晚年謊於政務,吏治已經糜爛。雍正死的時候給乾隆留下了六千萬兩白銀,到了乾隆死的時候,整個國庫已經空了,如果不是拿和珅開刀,嘉慶接手的就是一個入不敷出的財政局麵,好在和珅家裏豐厚,扳倒和珅嘉慶吃飽是真實存在的。
雖然嘉慶在財政上並不困難,可是吏治的問題也成為他非常頭疼的事情,於是,他動不動就給一些大臣們賞賜飯碗,那意思就是“你們好好的端著,千萬別砸碎了自己的飯碗。”所以,民間有不少嘉慶朝的飯碗,正因為多,所以在當時也不怎麽昂貴,可到了現如今,嘉慶磁碗可是很難找到的。
拿著幾個瓷碗,又踅摸了幾個陶俑,皇甫淳這就算是有了收獲了。從南口上車後,直接就回了店裏,查了這幾天的賬後才回到家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