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中秋節鄉村掠影
字數:5226 加入書籤
仲秋是一個家人團圓的傳統節日,等我接近中午趕回郊區農村的家裏,大街上橫七豎八停滿了各種轎車。我把車子一頭紮到大門口,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笑盈盈地迎了出來。
中午沒有陪母親喝酒,因為下午我想去看望一下病中的大姐。因為下雨,母親就沒有陪我去,大姐夫因為下雨也沒有下地打理葡萄,說好明天再來,帶些葡萄會去,給他們的小女兒。小女兒因為生二胎,沒有回來,大女兒前不久去世,給大姐夫一家帶來沉重的打擊。我帶給大姐一些月餅禮品,同時留下一點兒錢——作為弟弟的我,也隻能每次回來做這些事情了。大姐車禍後三年多了,在輪椅上天天看電視,智力停留在三歲孩童的水平,前不久引發癲癇、腎炎、結石,我勸她一定多喝水,不要因為行動不方便就不喝水,她表示聽懂了。
晚上陪母親喝酒,各種各樣的酒,因為母親喜歡都被我陸續拿了回來。母親很高興,我也喝的有點兒多。考慮到母親晚上早睡,我就去了東屋聽音樂,在高中、同學群裏聊天,發紅包。雨停了,月亮卻遲遲不見身影。妻子今天上班,自己在家,外出吃的晚餐。兒子結束京漂,回來住了兩天,猛吃海鮮若幹後,飛赴杭州發展——那裏有他的女友。一家三口,三處過節,誰又說仲秋是團圓的節日呢?
次日天氣轉好,母親堅持要去看望大姐,那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啊!上次她去,看到大姐的腳趾甲很長,用剪刀仔細修剪,要知道她的雙眼剛剛做的白內障手術,那場景真的叫人動容。大姐想起傷心事兒就哭,弄得母親也陪伴她一起哭,一邊的我轉身離去,去市場給母親買些需要的東西。母親囑咐我少買點雞蛋,太貴了;還囑咐我買紅色的衛生紙上廁所用……有兒子我,您老人家就不要那麽省吃儉用好了。
村裏的自來水兩天放水一次,一次二三小時,水流越來越少,母親喜歡種植的蔬菜花草因為天旱少水死了不少,再就是我感覺她每天喝鄰居的羊奶雖然效果不錯,起色身體都很好,但是身上散發的膻味很厲害,而家裏因為自來水壓力不足而沒有淋浴。於是,我視頻鄰村舅舅家的二表哥,叫他抽空聯係人打一口深水井,安裝太陽能淋浴。去年母親的老屋翻新就是二哥組織人幹的,我微信轉賬,遙控指揮。母親聽說要話費萬八千的,不叫我打井,說自己八十多歲了,還能活幾年啊!我說,活一天是一天,一天活著就要享受一天。她電話自己的弟弟,八十多歲的舅舅,舅舅支持我的做法,母親也就不再反對了。而我還有一個私心就是,即便母親不在了,我是不是會經常回到這個百公裏外的老家住些日子呢?打理蔬菜,花草,過陶淵明的生活。這個想法在妻子和兒子看來是不可能給的。
鄰居三嫂子很久沒進來看母親了,看到我的車子停在門口,來了兩次。聊些家常,說些家務事兒。我沒事兒在村裏溜達,遇到一棵結滿了累累果實的棗樹,蹲在平房頂上摘棗子的高老師邀請我吃大棗,說些家長裏短。如今他退休了,回村裏居住。遇到一輛三輪電動車,遠遠地就停下來跟我打招呼,這是我一個發小的哥哥,多年前兄弟反目,發小死在了哥哥手裏,哥哥在監獄呆了十來年出來了,他在村後建了一個養豬場,味道很大,但是效益很好——環保督查沒有督查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小村子,所以他最近就發了筆小財,很高興。很想知道他的弟妹改嫁後怎樣?那兩個叫我叔叔的孩子如今咋樣了,可是,這些都不能問。母親說,發小的妻子改嫁兩次了。
前幾天大暑節氣騎自行車來我家住了兩天的“神經病”朋友成了母親、三嫂子的共同話題:“真胡大洋,那麽熱的天,這個人騎車兩天來這裏住了兩個晚上,那個能哈酒啊!”不過,我的這個朋友修整兩天後,很文明,一點兒不像個“要飯的”“彪子”,給母親做飯,陪母親喝酒聊天,還買了不少啤酒,給母親留下三百元錢。母親很過意不去。
拉回二百多斤黃皮大梨,四五毛一斤。大姐夫說。還有大姐夫家的葡萄六箱子,外加一盒金手指——這葡萄前些年很貴的。給外甥女、大哥大嫂送去,在大哥家吃的便飯。妻子參加婚宴回來,我路過地鐵口接了她。大哥堅決不答應回去看母親,家庭矛盾真的挺難調和。再加上大哥的心髒病,我聽了以後也不再堅持勸他。畢竟母親的火爆脾氣真的上來,把大哥氣出個長短來,都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六十多歲的大哥氣色不錯,隻是頭發更加稀疏,到處可以看到油亮的腦殼。
老家,將來的我們,還回得去嗎?
中秋假期前一天的早晨,我接到一個沒顯示名字的來電,原來是一位老鄉的另一個號碼:“快過節了,咱們幾個老鄉今晚聚個會吧,在某某高爾夫餐廳的望山亭。”反正今晚沒有別的安排,我就答應了,但是我是開車去的,借口就是今晚11點要接歸國的兒子。
這位老鄉是通過朋友前年認識的,一起吃了個飯,喝了很多酒,大有一見如故的樣子。後來,他的朋友遇到一件麻煩事兒,他主動找到我,並送我一幅老家一位畫家的作品,估計有些名氣,可是我不是很懂書畫作品,不知存放在家裏的哪個地方去了。我上下聯絡,給予協調,後來算是過去了。為表示感謝,他再次請我吃飯,當然是他的朋友請客。席間有老家一個退休多年的常務副縣長,還有有一個和我共事的一個領導參加。通過簡單的介紹,我得知這個領導得益於這位老鄉的大哥的提攜,雖然大哥去世了,但是作為一個感恩的人,怎麽能不來參加這樣的聚會呢?老縣長對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老鄉們做點兒事情,而我在點頭承諾的同時,也開誠布公地訴說了自己工作多年來遭遇的不公,比如職務的降低,直至後來隻享受待遇的副科級幹部,雖然自己從來沒有犯錯誤,工作非常努力也很出色,可是,遇人不淑,進了監獄的幾個領導導致了劣幣逐良幣的局部政治逆生態。於是,他們就對我有些大失所望,於是,說好的過幾天的聚會就沒有通知我。這次的聚會,我想是不是叫我來湊數呢?
開車來到高爾夫餐廳,但見各式各樣的豪車和裝卸打球設備的人們,畢竟來這個地方的人,都是不差錢的主兒,包括已經退休的幾個市領導,據說前幾年也是這裏的常客,隻是因為八項規定出台而有所收斂。
我趁著還有幾分鍾時間,信步看看周遭環境,的確幽靜清雅,竹影婆娑,綠草如茵,是一個凡夫俗子難以涉足之地。打完球的電瓶車陸續歸來,一些少年球員用高壓水槍衝刷鞋子上的沙土。二十年前,自己曾陪同一位港商來此打過訓練球,並帶回一個高爾夫球給小兒玩耍,不曾想這東西彈性極好,小兒扔到地上彈起後,打在腦袋上,起了一個大包,疼的哇哇大哭。
老鄉來電話問我到哪兒了?大家都等著你了。我加快腳步進入餐廳,找到望山亭,好大的一張圓桌,很多客人已經到齊,坐在沙發上聊天喝茶。有上次見到的老縣長,也有前不久一起去某大學培訓的某街道書記,還有第一次見麵的原老家公安的、法院的長及現任市委某委員會的副主任,以及某報社駐山東記者站站長、此高爾夫的董事長等等。
街道書記坐了一會就離開了,他說有更重要的活動要參加。我一直送他上了一輛阿爾法商務車,八小時之外的高調啊。他在某大學培訓半月中,對我這個老鄉也算是很關照,幾次聚會都叫我去了,並且加深了與學員間的感情和交流,很有老大哥的風範。他跟我說本來以為老鄉找他有事兒的,結果沒什麽事兒,就出於禮貌過來看一看。想必他也是這個圈子的受益者吧。
老縣長對我的不喝酒表示不高興,說什麽代駕啊,找人替代去機場啊,老婆不會開車不太可能吧?我說這車是兒子剛買的個二手車,大家都不太熟悉。而內心的我卻很想喝點兒的,畢竟聞著這芳香的白酒味道,我就知道是好酒。菜肴更不消說,各種海鮮牛羊肉,以及波士頓龍蝦,肉質柔韌,鮮美無比。輪到我敬酒,我禮貌地站了起來,做了一下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以前,老鄉也介紹了一下我:“認識三年了,小老鄉也希望通過我認識一下咱們老鄉,這是原話。”我點頭,卻覺得有些別扭:這不是我別有用心企圖利用老鄉達到一些目的嗎?而實際上是,我也即將知天命了,而這個圈子的實力已經日薄西山,今非昔比了——與我共事的那個領導也這樣跟我私下交流。
考慮到老鄉的心髒做過手術,不能熬夜,而且幾個老同誌住的地方都比較遠,據說在老鄉大哥當過書記的那個區,他們都買了別墅。於是,大家在老縣長頗有水平的總結性發言後,結束了此次老鄉們的仲秋聚會。
我驅車回家的路上,捎了一段一位老鄉,他借著酒勁兒,說我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我愕然。他下車後,我決定了以後不再參加這種聚會了:一是自己位卑職輕,於人無所可用;二是自己的年齡,也不再會有升遷的機會兒,更何況這個群體基本都是往日黃花。參加這種聚會,給老鄉們一種功利心很強的錯覺。絕俗棄欲,才是自己以後人生的追求。
於是決定:明天獨自進山,來個長途穿越,與山野為友,和清泉相伴,做一個融入自然的閑雲野鶴去。
機緣巧合,自己借調到區鄉村振興辦公室參與鄉村振興工作,轉眼就過去了半年時間。
鑒於自己對區情特別是旅遊文化、曆史地理方麵的知識積累,主要參與了一些產業項目、文化領域的對接。第一批鄉村振興戰略研討班在浙大,為期二周,自己作為學員有幸參加,雖然職務達不到要求,但是所在部門特殊。兩個月的學習,的確灌輸了很多新的理念知識,但是深知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久久為功,功不在我”,中央的戰略及實施步驟是相當英明的。
有事兒沒事兒,我都喜歡下鄉,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對農村有特殊的感情,老百姓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是華夏幾千年的農民夢想。雖然大多數農民通過各種渠道增收致富,日子日漸紅火,但是仍有許多因病致困的,還有許多有兒女的老人雖然手頭也有些積蓄,可是卻因為年歲增高活動能力喪失而過著豬狗不如毫無尊嚴的生活,其慘狀令人慘不忍睹,久久不能平靜。我就想:如果村集體經濟能夠發展壯大,每個居民都有股份分紅,完全可以通過村集體領導班子來采取措施製裁那些不孝兒女,給老人一個養老的所在。可是,很多村幹部對這些現象愛莫能助,搖頭歎息。
曾經周末去一個社區攝影,遇到他們的書記,喝的醉醺醺的,似乎都不認識我了,他可是多次邀請我去他這裏來而我從來沒有來過的。氣氛稍微有些尷尬,但是也考慮到社區領導們的不易,他們麵臨太多來自區、街道領導,各個部門,都不能怠慢,因為太多的扶持政策、支持資金、規劃審批、項目引進等,都需要各路領導幫忙審批,而其中的一些私下利益往來難免存在,加之私欲作祟,他們很多社區幹部的名聲就不怎麽好了,就有了你死我活的爭鬥,哪怕是本來和睦的親戚或者親兄弟。
努力參與促成了幾個項目的框架協議簽署,但是真金白銀地叫社區居民得到實惠還為時尚早。而基礎配套設施的工程進度之快,令我都感覺到吃驚:線纜下地,路麵鋪設,汙水處理,街巷整治,一個村就是幾千萬的投入,街道、社區領導為此真是卯足了勁兒。而工程發包、項目審計,我們是不參與的,畢竟鄉村振興的主體在街道,在社區,我們隻是宏觀管理考核而已,這其中的利益大家心知肚明,一些貪腐問題肯定存在,隻是程度不同而已。
很多次進入村子,看到農民的麻木、好奇,以及一些群體的鬥誌昂揚,心情總是很複雜。看來,鄉村振興真要做到產業、生態、人才、組織、文化五個方麵的全麵發展,確實是一場持久的戰爭,一場難以預測勝負的戰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