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在行動(上)
字數:4281 加入書籤
巴達維亞總督府內,帶有高高的穹頂和精美廊柱的八角形宴會廳內,正在演奏著荷蘭音樂家雅各布·凡·艾克創作的樂曲《長笛的遊樂園》。
來自歐洲各國的樂手們擺弄著鍾琴、管風琴和長笛,演奏出悠揚悅耳的音調。
鍍金圓椅上,康布豪斯正一臉陶醉地跟著優美的樂曲輕輕拍手應和。
坐在他旁邊的華人甲必丹林自明一臉嚴肅的樣子,對西洋音樂著實欣賞無能。
不遠處被荷蘭當局雇傭作戰的日本人和德國人將手中的葡萄酒一飲而盡,沒多久便顯露出醉態。
“這一切多麽美好,&nbp;&nbp;不是嗎,林?”
等一曲終了,康布豪斯掛著親切的笑容招呼著林自明。
“巴城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支持,馬六甲的事是個純粹的意外。”
見林自明不為所動,康布豪斯暗暗歎口氣道“該死的,你說到底要怎樣才能結束這樣緊張的氣氛。”
林自明看著康布豪斯道
“總督閣下,&nbp;&nbp;華人的訴求我早已告訴了你們,恢複巴城議會華人議員的席位,隻有如此才能讓我們感到安全。”
康布豪斯輕嘖了一聲,&nbp;&nbp;用試探的語氣問道
“不能換個其他的條件?我可以將甘蔗種植園全部交由華人管理,如何?”
林自明堅定地搖頭。
“好吧,該死!我會嚐試說服那些古板的議員,看看能否恢複華人議員的席位,但你要保證協助我盡快結束這種對立的局麵,明國人已經在東爪哇建立了據點,這事不能再拖了!”
林自明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端起桌上的玻璃酒杯衝康布豪斯致敬示意,仰頭喝幹杯中酒後,躬身一禮離開了喧鬧的宴會大廳。
康布豪斯很快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林自明同樣如此。
再次取得了巴城議員的席位加上林自明的遊說和擔保,華人與荷蘭人之間的緊張氣氛很快轉變。
雙方持續了數月的敵意逐漸緩和,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樣。
在解決完內部的棘手事務後,&nbp;&nbp;康布豪斯終於騰出手來準備解決明鄭的威脅。
和前任總督斯皮爾曼不同,康布豪斯是個真正的政客。
帶兵征戰並非是他可以展露才華的領域,他更擅長的是蠱惑人心和拉攏政治同盟。
但他並未因此而忽視武力的重要性。
他一邊緊急召回散布在南洋各處的荷蘭武裝商船,一邊發揮他的特長。
對臨近的爪哇蘇丹和巴城的雇傭兵們進行遊說許諾,最終組建了一隻規模可觀的陸地武裝。
一千五百人的巴城荷蘭陸軍,&nbp;&nbp;兩倍於此的各國雇傭兵,四倍於此的本地爪哇軍隊,總計數量達到了萬餘人。
軍隊的召集十分順利,但在嚐試獲取軍事通行權時他遭遇了碰壁。
無論康布豪斯如何利誘威脅馬塔蘭蘇丹,對方都拒絕讓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穿越他的國家,從陸地直接抵達東爪哇島。
交涉失敗的康布豪斯一邊憤憤不平地痛罵著這些該死的爪哇人受的教訓還不夠深刻,一邊隻能寄希望於海軍的運送能力。
他將南洋各處商館的武裝商船召回,總計湊出了十二艘戰船和五十餘艘武裝商船。
雖然難以冒著明鄭水師的封鎖直接在東爪哇登陸,但也足夠將大軍投放至中爪哇東部的馬塔蘭邊境區域。
大軍在手的康布豪斯充滿了底氣,他主動派遣使節前往三寶壟麵見馬震,先行嚐試以和平方式解決此事。
若能付出一定的條件說服明鄭主動撤離那是最好不過,。
畢竟鄭氏在南中國海的實力不容小覷,康布豪斯骨子裏是個和平愛好者,避免戰爭對他來說永遠是上上之策。
來自東寧的支援船隊和荷蘭人的使節團幾乎同時抵達了三寶壟。
荷蘭人的使節名叫馬爾科·範·巴斯滕,他率領著一支規模中等的使節團於農曆二月中旬乘坐一艘荷蘭武裝商船,在明鄭水師的監視下抵達三寶壟港口。
崇禎六年(1633)鄭氏第一代鄭芝龍在料羅灣擊敗了荷蘭人。
永曆十五年(1662)第二代國姓爺在台灣擊敗了荷蘭人。
永曆十七年(1664)荷蘭再次占據雞籠,第三代鄭經占領淡水,&nbp;&nbp;缺乏物資補充的荷蘭人最終撤退。
永曆三十八年(1684),第四代鄭克臧再次與荷蘭人處在了戰爭的邊緣。
荷蘭使節馬爾科可以算是明鄭的老朋友了。
在鄭經時代,&nbp;&nbp;因為鹿皮出口的競爭,&nbp;&nbp;明鄭與荷蘭人爆發了多次貿易衝突。
當初與楊彥迪同樣活躍在中南半島和瓊州的冼彪,曾多次受鄭經之命攻擊荷蘭在東南亞的貿易商館,每次都是馬爾科出麵與明鄭方麵進行斡旋。
看著眼前正在改造城防的壟川城,馬爾科故意放慢了前行的腳步,使臣團的荷蘭人們瞬間明白了此舉含意。
眾人睜大眼睛,仔細地打量著東側城牆的改造布局。
負責引導眾人進城的馬薩昂嘿然一笑,請護送的明軍士卒們強硬地推搡著這些狡猾的荷蘭人進到城中。
馬爾科和馬薩昂是老相識了,遭到這樣的粗暴對待讓他很不滿,馬爾科衝著馬薩昂嘲諷道
“守禮的東方國度居然沾染了貴國無禮粗暴的惡習?”
馬薩昂嘿然一笑,並未搭理馬爾科話中的試探。
馬爾科在三寶壟港口見到迎接自己的居然是英國人,心中立刻產生了不好的聯想。
這一路上他不斷以語言進行試探,想要弄清楚英國人在這次東爪哇事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可惜並未探聽到有用的消息,但他堅信英國人出現在這裏絕不是偶然。
再聯想到從萬丹蘇丹國趕出去的英國商館就是遷移到了三寶壟附近,他更加確信這次明鄭占據東爪哇事件背後少不了英國人的支持。
英荷雙方的恩怨如和明鄭一般由來以久,雙方在歐洲打的如火如荼,同時在世界各地也積極找尋盟友展開對抗。
在東亞地區,英國人選擇了明鄭而荷蘭人選擇了偽清。
當初國姓爺剛亡,荷蘭與偽清聯合進攻鄭經占據的金廈。
最後戰事不利,鄭經退回東寧。
可惜後續清荷雙方想法理念多有衝突,加上清廷嚴厲禁海,荷蘭謀求通商未果,雙方的聯盟告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