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王戎二三事 廣陵散再響
字數:3678 加入書籤
“竹林七賢”之中最後一個“王戎”,也是很有特色的奇妙人物。
王戎與山濤類似,都是會當官、且最後當上大官的人物。
隻不過與山濤四十歲才開始做官、“大器晚成”這種流傳在外的名聲不同。
王戎流傳在外的名聲,是摳。
這個王戎姓“王”,出身是著名的“琅琊王氏”,是超級世家子弟。
“琅琊王氏”又與那“陳郡謝氏”,並稱為“王謝”,典出《南史.侯景傳》:
“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
上麵這個典故,是說侯景原來是北朝叛將,投降南梁後受梁武帝重視,於是他請求娶王謝家的女兒。
但梁武帝認為王謝門第太高了,讓他從朱張以下的望族選擇。
這裏要解釋一下,南朝的望族,是以僑姓王王導)謝謝安)桓桓溫)庾庾亮)或王謝庾蕭齊梁皇族)為首。
其次才是原東吳望族顧陸朱張。
——所謂“僑姓”,概指的就是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因“僑居”江左得名。
侯景一介叛將,自然想通過“王謝”聯姻來保住自己的權位,不然沒有安全感。
但其實不止“王謝”,頂層的望族都看不上侯景這樣的武夫,因此梁武帝隻讓侯景在“朱張”以下選。
這就是看不起人!也同時意味著整個權利核心,都拒絕侯景這莽夫進來分肉。
雖然梁武帝後來為了安撫他,力排眾議把皇族蘭陵蕭氏的女兒嫁給他。
但侯景已經懷恨在心,因此後來舉兵發動“侯景之亂”,對王謝等望族進行大屠殺,更導致了梁武帝竟被活活餓死。
……
而在晉朝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
後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采風流、功業顯著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後人所嫉羨。
故有“王謝”之合稱,後漸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
例如唐人羊士諤在名為《憶江南舊遊二首》的詩中,就有“山陰路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之句。
這是感歎“王謝”這兩家為晉王朝建功立業,在當時風光無限。
劉禹錫《烏衣巷》中如是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是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
……
“王謝”、“王謝”,上麵的文字已經說明了這“王謝”二族的煊赫。
但若具體對比兩家,“王謝”之稱則“王”在“謝”前,這王家其實更厲害。
甚至有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這裏的“馬”,就是指“司馬氏”。
而出身於這樣煊赫的世家,這位王戎卻偏偏活成了“葛朗台”一樣的人物。
他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親王渾是涼州刺史,他是標準名門之後加“二代”。
他也不是沒有錢,他當官之後日思夜想就算計著要怎麽斂財,身家很闊。
但他有錢卻舍不得花銷,不僅對自己十分吝嗇,對身邊人更加吝嗇。
他女兒嫁人的時候,跟他借錢數萬很久沒還,結果回娘家後,王戎就一直黑著臉沒個好麵色。
等到女兒還錢了,他才有些笑臉。
另外王戎有一個侄子要結婚,王戎於是給了他一件單衣,但結婚之後,又把這件單衣要了回來。
簡直奇葩!
……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竹林七賢”還是凡人身時的軼事了。
他們死後成神,現在都是神仙了。
……
“錚~”
“錚~”
與會賓客來齊之後,負責接迎的嵇康和山濤,也同樣來到宴上。
嵇康並不入席,而是在一旁的一顆白色大岩石上盤膝坐下,又取出一古琴來橫架在兩膝之上,開始操曲饗客。
焦平聽了兩聲,不由心裏又一動,這莫非是傳為絕響的《廣陵散》?
傳統的古琴曲,多是意境高遠,曲調平和,抒發的都是古代知識分子寄情於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唯獨這首《廣陵散》,刀光劍影,殺機四伏,其旋律十分之激昂、憤慨,大異於傳統琴曲,甚至可說是格格不入!
它是古琴曲中唯一表現“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戰鬥殺伐氣氛的著名琴曲。
因此雖然之前沒聽過,但要辨認出《廣陵曲》並不是很難。
這篇古琴曲《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描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據《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
戰國時期,聶政父親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為韓王所殺。
其時聶政尚在母親腹中,他自幼聞聽母親講述父親的慘死,立誌為父報仇。
他曾潛入宮中刺殺韓王未遂、逃身入深山幽穀,正遇一仙人授其琴藝,潛心學藝十載,習得超絕琴藝歸來再次複仇。
這一次聶政刀石毀容,吞炭毀聲,在城門樓下依牆彈奏,引起“觀者成行,馬牛止聽”的轟動,韓王聽聞後大喜。
他即刻召聶政進宮彈琴獻藝,結果琴曲正酣之際,聶政從琴內拔出匕首,刺入韓王心髒,隨即橫刀自盡。
《廣陵散》悠揚之間難抑沉鬱凝重,沉鬱凝重之處盡顯超曠飄逸,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刺韓、衝冠、發怒、抱劍”等情形,旋律慷慨激昂,令人蕩氣回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