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蒙古究竟是敵是友
字數:5934 加入書籤
王喇嘛笑道,“陛下雖然心懷芥蒂,但一定會顧全明蒙之盟。”
袁崇煥笑了笑,用無聲來表示懷疑,他覺得曆史上的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都對蒙古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財政撥款下去,總要見到效果。
雖然他知道後來的“惠蒙”政策是袁崇煥負責的,但是在崇禎皇帝登基之前,他覺得他把握不住閹黨。
袁崇煥挺擔憂的是,雖然王喇嘛給出的借口很不錯,可自己如果在這個曆史節點上稍微轉了個彎兒,會不會引起後續的一係列連鎖反應?
在聯姻機會渺茫的前提下,要是閹黨再從中作梗,收回“惠蒙”的財政撥款,那蒙古這位盟友就當真要倒向後金了。
袁崇煥的內心正在搖擺不定,他想利用穿越者的曆史知識去救下覺華島軍民的意願是無疑的,隻是此事牽涉到對蒙古的外交,於是他便猶豫起來。
滿桂出聲道,“事實上,我不認為孫督師的撫蒙政策有錯,先前款蒙這一塊是王象乾主管的,每年給蒙古人送上大筆大筆的財物,歲賞百萬,說得不好聽一點兒,王象乾在的那幾年,咱們給蒙古人送的錢,比兩宋時還多。”
“結果換來了什麽呢?天啟三年,王楹參將出邊巡曆的時候,被朗素部殺了,王楹死後,王象乾竟然還想繼續提高歲賞,這時候孫督師就把他給彈劾了,他是天啟四年的時候,以丁憂歸鄉的,怎麽說也不算虧待罷?”
“而且孫督師是既防又撫,沒有孫督師軟硬兼施,那廣寧就算不落到後金手裏,也遲早給蒙古人占了去,噯,我就不說天啟三年的時候,奴酋要從喜峰口借道入關那事了,到底是虧得陛下顧全大局。”
袁崇煥一噎,不太敢接滿桂的話茬。
一是因為曆史上孫承宗跟袁崇煥在天啟年間的對蒙外交政策大體是一致的,總是恩威並施,充滿了“皇漢”氣息。
二則是因為他知道在袁崇煥被崇禎皇帝重用之後,又特地把王象乾給請回來了,等於折騰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花大價錢給蒙古人送歲賞的辦法,他現在一說話就總感覺像是在自打臉。
王喇嘛道,“我不是在評價外交政策,我是在回答袁臬台的問題,我知道袁臬台是在顧慮什麽,他是怕陛下覺得蒙古人不知好歹,沒有合作價值,陛下又不清楚前線的情形,說不定一受誰的挑唆就跟蒙古人徹底翻臉了。”
“那我說呢,陛下要當真想跟蒙古人翻臉,那孫督師辭職的那會兒,就該翻臉了,孫督師走的時候,陛下沒有跟蒙古人翻臉,那到今天肯定也不會因為蒙古人要趁火打劫而翻臉。”
“因為陛下是大明天子,天子是不與那些無知蠻夷計較的,隻要這一點把握好了,將陛下的麵子給足了,袁臬台盡可以將蒙古人作為借口,並不需要擔心內廷或者外朝的那些人。”
袁崇煥覺得王喇嘛這人有點兒意思,雖然他實際上更崇尚現代國家之間的平等外交,但王喇嘛這樣一說,他卻不免起了幾分好奇心,“什麽叫將陛下的麵子給足了?”
王喇嘛道,“我方聯蒙抗金,主要是為了平衡邊境勢力,但是在陛下看來,大明與蒙古人合作,是咱們抬舉蒙古,蒙古是為我方仆從,因此聯姻是不可能的,一成婚就變翁婿了嘛。”
“給錢就不一樣了,給錢就說明蒙古人窮,咱們富,蒙古人需要咱們施舍,陛下就喜歡這種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姿態,所以蒙古人凶狠一點兒是不要緊的,隻要這種凶狠是可以被收買的,陛下就願意在撫蒙上花這筆錢,與天子之尊比起來,錢是小事,所以袁臬台,你不要為陛下不舍得這份錢。”
袁崇煥笑了一下,道,“我懂了,總之就是‘大撒幣’唄。”
王喇嘛怔了一怔,問道,“什麽‘大撒幣’?”
袁崇煥剛想解釋,一回首,卻見周圍人都一臉迷惑地看著自己,終是擺了擺手,道,“沒什麽。”
滿桂在旁邊笑,“肯定不是什麽好話,這廣東人說話,有時候忒得刻薄。”
袁崇煥笑笑,他知道滿桂是把“大撒幣”這個梗當成了一種北方人沒聽過的廣東方言,“現在的情況是,錢大把大把地花出去了,蒙古人還不把大明當回事兒,實際的領土收不回來,光要一個以大明為尊的名號有什麽用呢?”
王喇嘛道,“收買林丹汗,是給蒙古諸部樹立一個榜樣,跟我大明合作,就能吃香喝辣,倘或倒向後金,則是兵戎相見。”
袁崇煥道,“那像現下這種情形,林丹汗似乎並不是一個好榜樣。”
王喇嘛道,“這要看怎麽講了,要求林丹汗事事順從於大明,並不現實,上一個對大明百依百順的是當時還是建州衛指揮使的奴酋……”
滿桂糾正道,“當年的奴酋也不是對我大明百依百順,他是對李成梁百依百順,這壓根就不是一碼事。”
王喇嘛笑道,“對,反正對於這些手下有精兵猛將的汗王而言,‘百依百順’就相當不正常,無論大明給多少錢,都不可能讓林丹汗放棄統一草原的夢想,這是他的野心。”
袁崇煥微笑,他懂王喇嘛的意思,與野心外露的林丹汗相比,起兵叛明前的那個努爾哈赤才不正常。
能練出所向披靡的八旗軍隊,卻對垂垂老矣的李成梁千依百順,這樣迎合“皇漢”對蠻夷要求的努爾哈赤才是反常而稀有的。
所謂物以稀為貴,這種符合“皇漢”標準的異族溫馴在事後看來顯得是多麽陰險而包藏禍心。
明廷受了努爾哈赤的教訓之後總算明白了,不圖錢又不圖利的蠻夷是不正常的。
騷韃子總得圖點兒什麽,一旦一個蠻夷開始不圖錢不圖利,一心就為了“保我大明邊疆”了,那他一定所求甚大,一定是圖著比錢財、官位更令人癡迷的東西。
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一個小騷韃子征服天下的野心,是明廷無論出多少金銀財寶都不能買斷的。
努爾哈赤當時願意百依百順,那是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異常情況,而林丹汗和他的祖先成吉思汗一樣,將自己的野心袒露得一清二楚,他才是一個正常的汗王。
正常的汗王就是不可能僅僅因為一些蠅頭小利而對大明伏低做小的,因此林丹汗的反應才是可信的,是不加矯飾的。
所以應該是明廷來去接受林丹汗的態度,而不是反過來讓正常的林丹汗去適應傲慢的“八方來朝”。
王喇嘛繼續道,“不管怎麽說,林丹汗是出了力的,陛下清楚這一點,因此陛下能容許林丹汗在私下裏不怎麽把大明當一回事兒,隻要林丹汗能繼續出力,陛下不會與他在這些小節上計較。”
程維楧道,“林丹汗出力也是為他自己的利益罷,山海關乃天下第一關,即使奴酋攻占了全遼,一時也進不了關內,反倒很有可能向西擴張,與林丹汗一同爭奪草原霸權,林丹汗是怕腹背受敵,成為我大明與金國之間的犧牲品,這才不得不與我大明一同抗金罷。”
王喇嘛笑道,“話雖如此,但從薩爾滸之戰至今,林丹汗做得也夠可以的了,譬如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乘勝追擊,進攻開原、鐵嶺,林丹汗便命內喀爾喀五部台吉領兵萬餘,往援我軍,雖然最後開原和鐵嶺還是淪陷了,但是林丹汗支援的心總是好的,咱們總得領情。”
程維楧道,“好在哪兒了?開原被屠十餘萬,鐵嶺被屠兩萬,忠於我大明的海西女真葉赫部因孤立無援,而被奴酋收編,內喀爾喀五部台吉皆被奴酋活捉,不得不與金國盟誓修好。”
王喇嘛道,“咱們自己人都不幫自己人呢,林丹汗能使喚得動內喀爾喀發兵支援就不錯了,開原原本有十幾萬人,金軍一屠,就隻剩不到一千人,我記得當時的遼東巡撫周永春還寫信給遼東經略楊鎬,要楊鎬準備數十輛牛馬大車,前去掩埋屍體,結果楊鎬那裏竟然沒一個人敢去開原收屍,就這種情況,咱們就別要求林丹汗該怎麽怎麽樣了。”
王喇嘛這時卻舉了一個出乎袁崇煥意料的例子,“就說孫督師先前被迫辭職,陛下能準允,不就是有蒙古人的緣故在麽?”
袁崇煥怔了一怔,他在現代隻聽說過孫承宗是因為受閹黨迫害而辭職的,還真沒聽說過蒙古人的原因。
王喇嘛繼續道,“去年八月,敖漢部的歹青借酒醉帶人跑到白塔峪尋求賞錢,然後咱們不但不給,還一不小心把歹青與他手下四人打死了,後來他兒子來要求賠償,咱們又沒給,於是東部蒙古諸部以歹青之死為要挾,將協守的蒙古士兵全部撤走。”
或者更刻薄一點兒來說,他覺得整個明廷在對待蒙古問題上都顯得十分“牌坊精”,把道德牌坊看得比國家的現實利益還重要,這在明初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譬如就聯姻來說,努爾哈赤一家娶六個科爾沁公主,父子兄弟全部近親結婚算什麽,朱元璋當年北伐的時候喊的是“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結果不是照樣能接受蒙古姑娘當兒媳?
再譬如割地同議和,皇太極議和時,隻是想要明廷承認滿清打下的地盤確為滿清所有,崇禎皇帝都不肯答應,而朱棣當年為了靖難大業,二話不說,就把大寧衛割讓給朵顏三衛的蒙古人,那時他甚至都沒把握能成功當皇帝,這是何等的氣魄?
倘或是朱元璋和朱棣來處理明末的蒙古政策呢,如果聯姻有用,別說近親結婚了,就算要他們效仿蒙古的“收繼婚”,把老中青三代的蒙古公主都一塊兒娶了,他們肯定也一口答應了,愛新覺羅家娶幾個,他們朱家就翻倍娶嘛,這要放在明初那兩代帝王身上,根本就不是什麽原則性問題。
說到底還是太愛立牌坊,還是儒家的牌坊,這道德牌坊一立,在顧全大局之前,不免就要先忙著顧全牌坊,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這兩位皇帝都沒把跟蒙古聯盟當成一件頭等大事來看待,還沒到達能破釜沉舟突破道德底線的程度。
袁崇煥滿腹心事,他思來想去,最後開口時卻是道,“就是因為要顧忌陛下的想法,所以……我總怕陛下覺得蒙古人不馴順,主要是這聯蒙抗金,本來就有前車之鑒,南宋就是因為聯蒙,聯著聯著就把自己給聯成蒙元了,陛下必定對此心懷芥蒂。”
“這時候馬世龍趁後金防守鬆懈率軍偷襲耀州,結果被後金發覺反而中了伏擊損失四百人,陛下那時準了孫督師的辭呈,就是因為顧忌我方與蒙古、後金同時發生衝突嘛。”
“當然我這話不是說,閹黨在孫督師辭職的事上一點兒責任都沒有,我是覺得罷,陛下是綜合考慮了種種因素,才同意孫督師辭職的,不僅僅是因為柳河之敗,這裏麵肯定包括了撫蒙,所以蒙古的凶悍和不馴,陛下都了解。”
何況魏忠賢還真不一定懂外交,袁崇煥頭疼地想,以魏忠賢和客氏對後宮和皇嗣的控製程度,他們必定不會支持天啟皇帝去迎娶蒙古公主。
而如果魏忠賢不支持,那麽閹黨肯定更加反對,畢竟天啟和崇禎兩朝的主基調還是“皇漢天下”、“泱泱大國”,在外交上總是崇尚八方來朝,蒙古即使想“進貢”一個公主,天啟皇帝還不一定能答應納入後宮呢,何況是聯姻?
他總怕閹黨拿捏住這件事大作文章,以蒙古意圖趁火打劫為名,把蒙古這位盟友給攪和散了。
即使曆史上的蒙古的確是趁後金來襲,乘機進犯平川和三山堡了,但是如果沒有蒙古這位亦敵亦友的幫手,明軍在山海關外麵臨的情形隻會更加糟糕。
倘或“惠蒙”政策不能轉向,那麽蒙古給明廷的印象就最好是可以利用且目光短淺,隻要花點錢就可以買通的。
關鍵就在於要花錢。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