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不能欺負左良玉
字數:7301 加入書籤
袁崇煥這時踱到了那盆滿滿的牛血旁,牛血黑紅黑紅的,散發出一股子既腥又臊的血甜氣。
老牛沒了氣息,死前流下的淚已然在泥土裏結成了冰花。
袁崇煥這話其實是為了弄清楚左良玉同曹文詔目前在軍中的官職,以及他二人之前同那個曆史上的袁崇煥有無交往。
他這人就是共情能力過剩,在現代碰到服務員或者外賣員忙中出錯,他都不忍心去苛責服務人員。
他心想,倘或他二人先前就與袁崇煥有往來,那全然可以就此順手推舟,賣他二人個人情,把這盆牛血都送他二人吃了,那這事就算是過去了。
曹文詔回道,“您穿著孔雀補子服,小的們自然認得出您。”
袁崇煥這個人就是一見到他人被為難,或者見到他人被捏著什麽短處,他就渾身不自在。
袁崇煥道,“這牛這樣老,一會兒煮肉的時候,得把它給煮透了,否則這牛肉一老,跟塊石頭似的,啃都啃不動。”
左良玉和曹文詔連聲應是。
袁崇煥站起了身,沒話找話道,“這牛殺得好,一刀斃命,這是誰下的刀?”
左良玉開口道,“是小的。”
袁崇煥道,“好得很,好得很,庖丁解牛,正當如此。”
袁崇煥覺得自己已經把善意傳達得很到位了,不料卻聽左良玉小聲疑惑道,“誰是庖丁?”
袁崇煥一怔,就見曹文詔從旁輕聲解釋道,“‘庖丁’它不是一個人名,這個‘庖’是指廚子,這個‘丁’才是人名,‘庖丁’指的就是‘一個名叫丁的廚師’。”
左良玉道,“那我也不是廚子啊,我殺頭牛而已,這怎麽就成廚子了呢?”
袁崇煥笑著解釋道,“這‘庖丁解牛’語出《莊子》,說的是戰國時庖丁為魏文惠王殺牛,殺牛時手觸肩頂、足踩膝抵,順應天然之道,在牛的筋骨之中遊刃有餘,用刀用得得心應手。”
左良玉這回終於確定袁崇煥是在讚賞他,連忙堆出一個笑來,躬身道,“小的多謝袁臬台誇獎。”
袁崇煥見到左良玉這番低三下四的模樣,心裏不大好受,“你往後多讀讀書罷。”
左良玉道,“多謝袁臬台關心,隻是小的目不識丁,即使有心想讀書,也不認識書上那些字。”
袁崇煥又是一愣,這才想起曆史上的左良玉是真真正正的苦出身,自小就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直到後來拜將封侯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姓甚名誰,更沒有條件去讀書認字。
袁崇煥專門喜歡替別人尷尬的“文明病”又犯了,他清了清嗓子,好像被人揭穿不知道“庖丁解牛”這個成語是什麽意思的不是左良玉而是他自己,“不認字也可以讀書嘛,用‘耳讀法’就可以讀。”
曹文詔問道,“什麽是‘耳讀法’?”
袁崇煥引經據典,“北魏曾經有一位大將叫楊大眼,他是一位常勝將軍,很有威望,《北史》裏麵就記載了有關他讀書的事跡。”
“這楊大眼雖識不得幾個字,但是他可以讓別人讀書,自己坐著聽,最後收獲也不小,不僅記住了書中的許多內容,還能口授布告文字,這就是‘耳讀法’。”
左良玉道,“這是成為將軍才能用的方法,小的不過是兵丁,沒條件讓人為小的念書。”
袁崇煥笑笑,道,“你怎麽知道你往後不能成為將軍?”
左良玉道,“小的能吃得飽、穿得暖就已然知足,其他的事,小的是想也不敢想的。”
這下左良玉是真把袁崇煥給整不會了。
曆史上的左良玉可是擁立了福王朱由菘,被封寧南侯的啊。
袁崇煥實在是沒辦法把眼前的這個卑微小兵,與曆史上那個在崇禎皇帝自縊後,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銀財物散給諸將以穩定人心的“寧南侯左良玉”聯係到一起。
袁崇煥心想,其實這時候左良玉隻要表現出那麽一些,不,不是一些,是一點兒,他隻要表現出哪怕那麽一點點的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袁崇煥就有借口立刻將他提拔升遷。
袁崇煥隻好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那一會兒這牛肉煮好了,我多賜給你一份。”
左良玉盯著袁崇煥看了一會兒,道,“小的還沒立功,怎能領賞?”
袁崇煥道,“就算是我額外給你的賞,就算是……你殺牛殺得好罷。”
左良玉搖了搖頭,道,“這樣不清不楚的賞,小的怎麽能領呢?倘或因小的殺牛殺得好就有額外的肉吃,那先前那些殺牛殺得比小的更好的又該怎麽說呢?”
袁崇煥心想,沒想到想討好一個曆史人物這麽難,額外給肉吃都不要。
不過又仔細一想,《明史》裏對左良玉的性格確實有“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這樣的評價。
或許左良玉確實講究公平,他待自己公平,待士卒更加公平,他覺得他要是多吃了一份肉,那就相當於其他士卒集體少吃了一份肉,這樣他多吃的這一份就讓他怎麽也過意不去了。
於是袁崇煥改口道,“那不必額外賞,就我的那一份我不吃,給你吃,你多吃一點,吃好了就立功殺敵嘛。”
袁崇煥覺得他這樣已經夠誠心誠意的了,卻不料左良玉眨了眨眼,說了一句風馬牛不相及的話,“吃歸吃,殺歸殺,可是袁臬台,小的是不陪酒的。”
曹文詔抬起胳膊肘,暗中杵了杵左良玉。
袁崇煥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陪酒?什麽陪酒?陪什麽酒?”
左良玉低下頭不答話,似乎比袁崇煥剛才進退兩難的時候還要羞愧。
曹文詔道,“咳,您就別跟小的們繞彎子了,陪酒就是侍寢嘛,就是陪人睡覺,左良玉他就不願幹這個。”
袁崇煥頓時一個倒噎,“我沒想讓他幹這個呐!”
袁崇煥瞪大了眼睛,簡直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敢覬覦左良玉?
雖說明末軍中龍陽之風盛行,但是這左良玉怎麽看也不像是受害者。
他一個又高又壯的山東大漢,今年都已經二十七歲了,又不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要是知道自己被一個男人瞧上了,不得把人給狠揍一頓?
袁崇煥想到這裏,忽而心念一轉,反問道,“我從前有讓他陪過酒嗎?”
曹文詔訕笑著不說話。
左良玉道,“那個侯恂禦史,不是曾經就想把小的收作雜役嗎?”
好了,這下子邏輯通了。
袁崇煥能在天啟二年述職時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就是因為受到了侯恂的提拔,而曆史上的左良玉能在崇禎四年突然飛黃騰達,也是因為侯恂的舉薦。
侯恂不用說,人家祖孫三代都是東林黨人,專門跟魏忠賢作對。
就在去年,魏忠賢想代替天啟皇帝去南郊祀天大典,侯恂的父親侯執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詔宣布此事之前,就上了一道奏疏。
疏中說天壇常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以為“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
魏忠賢因而大怒,侯執蒲見機便辭官而歸。
侯恂比他父親還要剛正不阿,不但在“三大案”中又與閹黨針鋒相對,而且在東林黨中的聲譽也很不錯,連趙南星、陳於廷這樣的東林君子都很信任他。
於是天啟四年閹黨大攻東林黨之時,侯恂毫無意外地離職回鄉了。
曆史上侯恂再被起複是閹黨倒台之後的崇禎元年,不過兩年就被擢拔為兵部右侍郎,崇禎三年出駐昌平,那個時候開始提拔的左良玉。
也就是在同一年,袁崇煥已經被千刀萬剮了,所以肯定不是袁崇煥向侯恂引薦的左良玉,雖然侯恂是他二人的共同好友。
至於左良玉跟侯恂具體是怎麽認識的,以及為什麽侯恂要格外提拔毫無背景的孤兒左良玉,這段曆史在官方記載裏一直是省略的。
唯一的蛛絲馬跡,是在侯恂的兒子侯方域的私人文集中。
侯方域是曾經給左良玉作傳的,在侯方域的記載裏,是左良玉主動找上他父親侯恂的。
起因是寧遠兵變,袁崇煥代表朝廷罷免了一批遼東軍官,左良玉就在其中。
左良玉被罷官之後,無以謀生,隻能跟人合夥搶劫,有一次不幸搶到運往錦州的軍裝,論法當斬,還好他的同犯講義氣,便替他承擔了罪責。
之後左良玉走投無路,隻能投奔當時正在昌平駐守的侯恂,侯恂十分賞識他,不久就將左良玉提拔成了副將。
到了這裏,似乎隻是尋常的“千裏馬受伯樂賞識”的老套橋段。
關鍵就在於侯方域給左良玉作的傳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司徒公嚐役使之,命以行酒”。
主要就是“命以行酒”這四個字,還有這四個字旁的一句夾注,“寧南出身如此”。
侯方域是活到了順治十一年的,他寫書作傳,必然十分含蓄。
何況左良玉在南明也傾向東林黨人,即使他的父親侯恂與左良玉有特殊關係,侯方域也不會直愣愣地、毫無保留地寫出來。
但是不寫卻又是不可能的。
畢竟文人就這麽點兒惡趣味,大明已經亡了,侯方域還惦記著他爸爸曾經睡過南明的寧南侯,孔尚任給《桃花扇》派角色,左良玉從現實裏的山東大漢變成了戲文裏的小生。
那麽“行酒”這兩個字的內涵就清楚了,明末軍中常有麵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寢的現象,徐敷奏當小唱要“行酒”,左良玉當年在軍中也會遭遇“行酒”。
侯恂之所以提拔左良玉,就是左良玉到了昌平之後,願意跟侯恂“行酒”了。
侯恂在崇禎三年本質上屬於是趁人之危,侯方域在他給左良玉作的私人傳記裏拚命給他父親臉上貼金,也改變不了侯恂這種行為的變相強迫性。
那麽左良玉現在的反應就說得通了,左良玉跟侯恂肯定早在崇禎三年之前就認識了。
有多早呢,應該就是早到袁崇煥被侯恂推薦到了遼東前線的時候。
東林黨人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著關心著就關心到一個無父無母的關寧小兵左良玉身上去了。
左良玉吃虧就吃虧在他不認字,話語權先一步就給侯方域搶去了。
這件事在侯恂父子眼裏是國仇家恨、愛恨交織,在左良玉眼裏恐怕就是“MeToo”運動了。
倘或孫承宗還在任,或許還有人能為他二人求情。
而現在孫承宗已經離職了,寧遠城內的最高長官就是袁崇煥了,連滿桂和祖大壽都要聽從袁崇煥的指揮,何況他二人呢?
即使袁崇煥今日就因這等小事將他二人立刻杖斃,恐怕其他人也隻會說這是袁崇煥“治軍嚴謹”。
袁崇煥蹲下身,朝老牛伸出手去,先是摸了摸那發白的須毛,接著從頭頂慢慢撫下,替它合上了那雙通人性一般的牛眼睛。
左良玉同曹文詔二人靜靜地看著袁崇煥的動作,大氣都不敢出。
因為曆史上那個袁崇煥一生氣便下令杖斃低級軍官,爾後在孫承宗的庇護下隻是罰跪一場卻沒有任何處罰的事,在關寧軍早已是人人皆知。
如今袁臬台像菩薩一樣地替這頭老牛入殮,顯然早將他二人方才的所作所為收入了眼底。
如果袁崇煥要因此發落他二人,他二人是無論如何都求不得赦免的,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
它的牛眼空空洞洞的,像一麵黑色的棱鏡,冷冷地倒映著寧遠遼闊的藍天與升起的朝陽。
袁崇煥未料自己問了一句顯而易見的蠢話,頓時更不好意思了,“原來如此,到底是你們觀察入微。”
此刻蹲在地上的袁崇煥也挺不自在,他想他這算不算是聖母心發作,給一頭牛都做起臨終關懷來了,現代的動物保護協會都沒他這麽有愛心。
其實他隻是想用這種充滿善意的舉動告訴左良玉與曹文詔,在殺牛這件事上,他與他二人基本上是一夥的,他完全沒有要責問他二人的意思。
他覺得自己先前就錯過了一個機會,假設方才在曹文詔不忍殺這老黃牛的時候,自己就走上去同意換一頭牛來殺,或許眼下的情形就不會變得這麽尷尬。
袁崇煥平聲道,“起來罷。”
這是他在現代養成的性格,一穿越到古代就變成了一種落下的“文明病”。
因此他此刻一見左良玉和曹文詔這兩位明末勇將向他跪地問安,他首先不是像爽文男主那樣,有一種“王霸之氣一顯,小弟納頭便拜”的快意,而是反而先生出一種羞慚與愧怍,簡直比他自己貪吃牛血被抓住還百爪撓心。
左良玉與曹文詔站起了身。
袁崇煥不看他二人,緩步朝那頭死透了的老牛踱去,“你二人是如何認出我的?”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