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礪石的礪

字數:8212   加入書籤

A+A-


    他抬手,往後退了兩步:“你們先走。”
    “你也先走。”朱瀚衝轎夫笑,“你們錯在橫在巷子裏。先讓。”
    轎夫互相看一眼,點頭,抬起轎往側讓了半步。
    挑擔的從另一邊過去,肩不再高高拱起,腳也不亂。
    圍著的人見雙方都在讓,呼吸像慢了一拍,各自散開。
    小巷裏的風也流通起來。
    “這就得了。”石不歪嘟囔,“你們平日裏都給我看著點路,不要把路當你們家的院子。”
    “多嘴。”白榆踢他。
    “我嘴不多,我是心多。”石不歪哼。
    散場時,挑擔的突然轉身對朱瀚拱手:“王爺,我明日來。”
    “來。”朱瀚笑。
    回舊學府的路上,夜色溫柔。朱元璋忽然問:“小弟,你心裏可有下一步?”
    “有。”朱瀚看向門上的鞋,“讓更多人帶人。今日一個帶三,明日一個帶五,後日一個帶七。不是叫他們多帶,是叫他們有心去看別人。心一看出去,自己的腳就不會隻顧自己。”
    “你把人心放在外頭,不怕被風吹散?”朱元璋問。
    “不怕。”朱瀚道,“風吹得散的是灰,不是火。”
    朱元璋沉默,忽然笑:“你這話好。”
    “皇兄。”朱瀚頓住,認真地看他,“你也別隻當旁邊人。你今日走在前頭,許多人其實沒看你腳,看你臉。你若在,他們心就穩半分。”
    “我在。”朱元璋點頭,“我不喊,不擺架,我走在前頭,把鼓留給他們。”
    “好。”朱瀚道。
    那一日傍晚,朱瀚在“聽風”木牌下站了很久。
    李遇走來,把鼓輕輕放在他腳邊。鼓麵上有新的細痕,是無數根手指點出來的。
    “王爺。”李遇小聲,“我想試一件事。”
    “說。”
    “我想……不敲鼓。”李遇抬眼,“我想用手指頭,敲一個更小的拍子,隻有我自己聽見,別人聽不見。但我想試試,看看別人能不能跟。”
    “你試。”朱瀚後退一步,讓出一片空。
    李遇把手指放在鼓邊上,又縮回去,把手按在自己胸口——他不敲鼓。
    他走三步,眼睛望著前方,腳落在石縫的正中。王福在他身旁學著,也不敲,走三步。
    顧辰也不敲,陳同也不敲。
    鼓沒響,巷口卻突然更安靜了,安靜得可以聽見每個人的呼吸。
    第三步落下時,眾人不約而同往前一收,像一條看不見的線在他們之間繃緊又放鬆。
    “成了。”朱標倒吸一口氣,笑得像春風,“成了!”
    “成了。”朱元璋也笑,笑紋從眼角一路開到心口。
    暮夜的熱氣退盡,舊學府的廊下一盞小燈仍亮著。
    油芯細,火苗不高,卻把門額上那塊“聽風”的牌子照出一圈淺金。
    人都散了,院中隻餘鞋底踩過的細紋。
    朱瀚負著手,靜靜站了一會兒,聽風掠過瓦脊,像有人在黑處呼吸。
    “王爺。”白簪抱著一捆短木杆,從暗影裏悄悄冒出來,壓低聲音,“我把‘停’字的小牌打磨了邊,摸著更順手。”
    “好。”朱瀚頭也不回,“明日用。”
    白簪“嗯”一聲,走了兩步又停,忍不住問:“王爺,您總說‘讓更多人帶人’,我在想——是不是也能讓人自己帶自己?”
    “怎麽帶?”
    “拿一根紅繩,從自家門口拉到巷口,隻要每天出門先摸一下,就像有人在前麵牽著。”白簪舉起紅繩,眼睛亮,“不寫字,隻用手。”
    “你這一手,倒有點意思。”朱瀚終於轉過身,拍了拍他肩,“明兒你拉一根,看看有沒有人跟你學。”
    白簪嘿嘿笑,抱著木杆去了。院裏更靜。
    朱瀚收了燈,剛要回房,廊下忽地一響,有人輕輕敲了兩下門框。
    “誰?”朱瀚問。
    “我。”是石不歪,嗓子啞,“睡不著。”
    “喝多了?”
    “沒。”石不歪把手搭在門框上,“我心裏有點癢。”
    “癢什麽?”
    “我這把年紀,罵了半輩子人,今兒才知道罵不如摸。”
    他攤開手掌,“你看,我這手有繭,摸木樁能把人的心按住半分。可我不曉得這力氣往哪兒放才合適。”
    “往輕處。”朱瀚道,“你以前把力氣都用在重上。”
    石不歪“嘿”地笑:“聽你的。”
    天剛破曉,舊學府門前的攤販就來了。
    賣草鞋的把鞋底曬在那塊舊氈上,薄薄的水汽冒一層白;賣茶的挑來一擔溫水,擱在門口;磨刀匠早早地坐下,把磨石衝得發亮。
    三人誰也不喊,隻看著第一縷光在門額下落,像等一回熟客。
    “借鞋。”小木匣裏多了幾雙小孩子的鞋,還有兩雙縫得很細的女鞋,鞋尖繡一朵風樣的小花。
    白簪抱著紅繩從廊下出來,興衝衝把一頭係在門額柱上,一頭拉到巷口的槐樹,勒個活結,正要退,石不歪一巴掌按住:“你係太高,孩子摸不著。”
    “哦。”白簪忙把繩頭往下一挪,“這樣?”
    “再低一寸。”石不歪眯縫眼,“人摸得著,心就記得住。”
    不多會兒,李遇抱著鼓來了,顧辰提著幾塊小木板,其上隻畫了一條細線。
    王福拎著一隻小凳,氣喘籲籲:“我先站在紅繩旁邊,誰要摸不到,我就把凳子遞過去。”
    “好。”朱瀚從院裏出來,衣衿半係,語聲溫,“今日不急走。先摸,再站,再走。誰心裏有事,先在門口摸一摸紅繩。”
    他話音落下不久,城裏的晨聲鋪開。
    第一批人沿著巷口湧來,有挑擔的,有賣麵餅的,有清早去井台打水的婦人。
    紅繩前,自然就排起了隊。孩子們仰著臉搶著摸,個小的夠不著,就踮腳;再夠不著,王福把凳子遞過去。每個人指腹一沾紅繩,眼神仿佛都穩一穩。
    “王爺。”一個低啞的聲從隊尾傳來,“摸一下,就能不慌?”
    朱瀚循聲望去,是城內老夜巡,那張瘦骨嶙峋的臉在晨光裏像刀刻,眼尾有多年不睡整夜的紅絲。
    他手裏提著一隻敲木梆的小棍,手背青筋突起。
    “摸一下,是記得不慌。”朱瀚走過去,“你夜裏走慣了路,腳下穩,心也穩。白日裏人多,心難免亂。摸一下,把夜裏的心帶到白日裏。”
    老夜巡沉默一息,把手按在紅繩上。
    他指腹粗糙,繩纖維被磨得微響。
    他收回手,眼睛裏像是把多年暗處的光從心底撈上來:“我明白。”
    “你教大家夜裏的步。”朱瀚忽道。
    “夜裏的步?”老夜巡眨了眨眼,像在掂量,
    “我們夜裏走,第一步聽風向,第二步看影子,第三步看耳朵。風往哪邊吹,影子就往哪邊跑,人往另一邊錯一寸;耳朵聽到狗叫,腳步要提前放輕,免得嚇人。”
    “好。”朱瀚點頭,“你站紅繩另一頭,誰走夜路,就讓他先學你這三步。你隻說這三句,不要多。”
    老夜巡應了,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讓人自然跟的勁。
    隊裏有幾個做夜活的,立刻被他招呼到一邊,照著學。
    門內,顧辰的小木板很快派上用場。
    一個十二三的朱標站在板前,眼裏猶疑,腳尖在細線上顫。
    “跨過去。”顧辰在他耳邊道,“不要看線,看你的腳。”
    朱標牙一咬,跨過去了。
    他忍不住回頭看那條線,終於笑出聲:“我以前總覺得這條線很高。”
    “你把它踩低了。”顧辰笑,“明日你來,再踩低一點。”
    “我叫謝桐。”朱標忽然仰頭,“顧先生,我能在板上畫一條我自己的線嗎?”
    “能。”顧辰把木炭遞給他,“畫你今天的腳。”
    謝桐在板上畫了三點,第一點重、第二點輕、第三點穩。
    他自己看著,也笑:“這三點像三顆豆。”
    “有一天你會把它連起來,連成一條路。”顧辰說。
    “什麽時候?”謝桐問。
    “等你把別人也帶過去的時候。”
    顧辰把木板遞給他,“拿著,明日帶一個人來,讓他從你的線跨。”
    “成。”謝桐捏緊小木板,像握住一根細細的命脈。
    巷口忽地一陣嗡笑,原來是賣糖畫的來了,肩上擔子裏糖汁還溫著。
    他擠到紅繩下,仰著頭一笑:“王爺,我給紅繩畫個‘結’吧。誰摸到結,就許願一個‘不慌’。”
    “不要許願。”朱瀚搖頭,“許願會拖住腳。你畫個‘圈’,誰摸到圈,就在心裏打個圈,把亂想先圈在裏麵。”
    “哦——這妙。”
    糖畫攤主笑,真的在紅繩上取了少少糖汁,順著纖維描了個指甲大小的圈。
    孩子們看見,嘩然:“我摸到圈了!”“我也摸到!”
    一時間笑聲亂飛,連大人都忍不住抬手摸一摸,似乎真把心裏奔騰的念頭圈住了一小團。
    “王爺。”賣草鞋的把針線往耳後一別,“今日借鞋的多,我想把匣子搬到門外。”
    “搬。”朱瀚道,“但在匣前放一塊板,寫一條線,讓人借前先跨。”
    賣草鞋的“得令”,兩步一挪把匣子端到門口,板子壓在匣底,借鞋的人俯身一看就明白,不用多問。
    上午過去一小半,紅繩前忽然來了一群衣著齊整的朱標,腰板筆直,步子一致,眼神卻有點飄。
    他們一出現在門口,便引來幾聲低呼——原來是城中一處武館的徒弟。
    為首者眉目俊朗,眉梢略挑,腰間係一條素絛,絛頭垂著一穗,行走間輕輕晃。
    “王爺。”他拱手,“聽聞此處教人走路,我等也來試試。”
    “試。”朱瀚點頭,“先摸繩。”
    朱標愣了一下,笑意裏多了一絲不以為然,還是伸手摸了摸。
    摸完,他立在顧辰的板前,腳尖架著,像一把拉開的弓:“我可以跨很遠。”
    “跨遠不難。”顧辰說,“跨穩才難。你先跨這條線。”
    朱標微挑下巴:“這太簡單。”
    “你跨。”顧辰不動聲色。
    朱標一腳跨過,果然穩。
    他嘴角一勾,正要跨第二步,顧辰忽道:“停。”
    朱標不解,腳收半寸:“為何?”
    “你剛剛的腳跟沒落滿。”
    顧辰彎腰指點,“你以為自己穩,是因為習慣用腰救。今日我們不讓腰救,隻讓腳自己安穩。”
    朱標眸光一閃,露出三分驚訝——他沒想到對方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習慣。
    他不再爭,第二次跨時果然踏滿,臉上多了一絲認真。
    “你叫什麽?”朱瀚問。
    “沈礪。”朱標答,“礪石的礪。”
    “好字。”朱瀚看他,“你們練身多年,身有規矩。規矩放下半分,路才進半分。”
    沈礪深看了他一眼,抱拳:“受教。”
    武館的朱標們繞著紅繩與木板來回穿,時而穩,時而急,時而停下互相比劃。
    石不歪在旁邊看,忽然站起,對著一群朱標“啪”地拍手:“你們腰太硬。硬了就容易把路頂歪。軟一點,像你們母親用手撫你們的後背那樣軟。”
    朱標們齊刷刷“噗嗤”笑,一時收不住。
    沈礪笑未散,還是應了一聲:“是。”他練了一遍腰,果然柔活許多。
    沈礪走完,忽地站定,向朱瀚一揖:“王爺,我能不能留在門口半日?不走,我隻看,記你們的‘讓’。”
    “留。”朱瀚點頭,“看完你要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麽。”
    沈礪應聲,退到旁邊,不言不笑,卻把眼睛像一把小鉤,掛在每一雙腳背上。
    他看見挑擔的娘們兒肩側的肌肉怎麽抖,看見賣醬的翻勺時腳心怎樣無聲挪動,看見孩子們搶著摸紅繩時誰先停誰後讓。
    他看著看著,眉梢的意氣慢慢收了,眼裏多了一層靜。
    正當門前的“摸”“站”“走”漸次有序,長街另一頭忽而傳來二胡聲。
    不是曲子,是一串慢慢的音,像有人在試弓弦。
    聲音不急,柔得像羊脂,卻不軟。眾人下意識側耳。二胡聲有步子,三頓一提,像在與紅繩的輕響交談。
    “誰在拉?”白榆伸頭。
    “城北的沈老。”賣草鞋的低聲,“他眼睛不大好,但耳朵是城裏最靈的。”
    果然,一個戴著舊布帽的老人拄著竹杖緩緩而來,臂彎裏夾著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