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事無巨細

字數:7819   加入書籤

A+A-


    一張白紙好作畫!
    對於王和垚這位杭州新的執政者來說,經濟與吏治稍稍解決,跟著要對付的,就是軍政了。
    府中諸事繁雜,千頭萬緒,焦頭爛額。
    隨著諸事慢慢進入正軌,城中的道路開始被清理平整,滿城拆下來的城磚,用以鋪設幾條主街道。又加建了一些垃圾箱,甚至加蓋了幾座公廁,安排了公人,專門監督街市及城外的市容市貌,改變士民隨地大小便的舊習,以及髒亂差的舊貌。
    百姓對官府由來已久的敬畏,以及上任來的持續律法懲罰(違者體力懲罰或罰款罰物等),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但對於王和垚來說,這些似乎已經是極限,再想做些什麽,就有些難了。
    沒有鋼筋混凝土,沒有磚木,即便他想將所有的土路變成磚石路,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改變國民素質,改變國人衛生習慣,這些可以慢慢去做。而當前他要做的,是軍事上的突破。
    想要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亂世存活,首先就是軍事上的突破。
    能抵抗滿清大軍衝擊,杭州政權軍事上的突破。
    大堂中,鹽運使魯又翁,寧波將軍陳遘,鹽商錢顧,另有浙江布政使屈大均,杭州知府包世寧等人,今日匯集一堂,卻是為了出使台灣鄭氏一事。
    “將軍,台灣鄭氏已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正在與福建耿精忠爭奪福州。我方使者出使台灣,可沿溫州南下,大約六七日的行程。”
    陳遘向王和垚稟報。
    “將軍,台灣鄭氏雖有海外貿易往來獲得收入,又與民生息,屯田自給自足,但遷界令下,鄭氏以賄賂滿清沿海將領官員,才能得以食用充足。將軍與鄭氏結盟,互通有無,此為善政。”
    錢顧跟著道。
    此次南下接洽台灣,是顧氏新購的海船,雖不是巨艦,但出海足夠。
    聽的仔細的王和垚,點頭以示讚同。
    曆史上,康熙十七年末,清軍擊敗福建耿精忠與廣東尚之信後,再度恢複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並且蓋圍牆作為界線,使得台灣鄭氏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鄭氏王朝的財賦嚴重透支,軍隊缺乏補給,鄭氏隻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
    康熙二十年,鄭錦去世,兩年後,台灣被清軍收複。
    因此,台灣鄭氏需要同東南沿海貿易往來,浙江魚米之鄉,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將軍,你就不擔心鄭氏趁機攻打浙江嗎?”
    屈大均眉頭皺起。
    “屈大人所言極是!鄭錦雖野心勃勃,但鼠目寸光,或許會發兵攻打浙江。將軍不可不防。”
    包世寧跟著說道。
    “攻打浙江?連福建耿精忠都對付不了,還敢來浙江撒野?海戰我軍不行,但說到步戰,哼哼……”
    陳遘冷笑一聲。
    “扯遠了,且不說鄭氏今非昔比,如今的局勢也大不相同。”
    王和垚搖搖頭,目光轉向堂外,大雨滂沱,雨點落在地上,一朵朵的小水花。
    “錢公子說得沒錯,現在談的是與鄭氏的合作,不是去搞事,發生衝突。”
    經曆多年遷界令的圍困,現在的台灣鄭氏,早已經不是當年鄭成功時的兵強馬壯了。
    至於鄭錦,空有其父的誌向,卻沒有其父的能力,能保住漢家衣冠,已經不錯了。
    “我軍兵力不足,務求將士精銳,訓練有素。我軍長於火器,但硫磺缺乏,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琉球使者那裏得了兩船硫磺,但琉球群島太遠,對方海船太少,並非長久之計。因此與台灣鄭氏的貿易往來,勢在必行。”
    王和垚一番話下來,與台灣鄭氏的互通有無,已經是板上釘釘。
    “將軍所言極是。我浙江義軍總計不過萬餘,水師孱弱,若是沒有火器,戰力必然大打折扣,隻能是任人宰割。結好鄭氏,互通有無,雙方各取所需,對抗清大業大有裨益。”
    陳遘接著王和垚的話說道。
    “以浙江及東南各省多產,如絲綢、茶葉、瓷器、米糧油醋等等,換取台灣硫磺及金銀銅等,即可供軍中之用,也可鑄錢緩解府庫不足。將軍此舉利大於弊,可以一試。”
    魯又翁跟著開口。
    遷界令惡政下,浙江海邊良田荒蕪,漁業與鹽場遭到毀滅性打擊,漁者賣妻鬻子,究竟無處求食,自身難免,餓死者不知其幾,沿海百姓被迫低鹽飲食,日子不要太苦。
    自從恢複鹽場,荒蕪的田地長起了莊稼,漁民打魚售賣,灶丁有了收入。如果能夠恢複海貿,寧波的繁榮指日可待。
    因而,對於將軍的通海貿易,他是發自內心的擁護與讚成。
    “將軍若是與台灣鄭氏結盟,惹惱了耿精忠,豈不是得不償失?”
    包世寧皺著眉頭,依然是憂心忡忡。
    “耿精忠,他先能應付得了鄭錦再說吧。”
    王和垚淡然說道。
    耿精忠誌大才疏,這從曆史上他附庸吳三桂起兵,僅僅三年便降清便知。
    更不用說,耿精忠父親靖南王耿繼茂,與平南王尚可喜二人聯手造成的廣州大屠殺,死難百姓達七十萬人,可謂罪惡滔天。
    “將軍,錢顧願為將軍分憂。將軍通海貿易,於浙江民生大有益處。小人願投身海貿,為將軍府與浙江百姓做些事情,請將軍恩準。”
    錢顧的話,讓眾人都是羨慕。
    將軍府重啟鹽課,錢家的崛起已經是指日可待。想不到作為鹽商還不滿足,錢顧把目光,又投向了海外貿易。
    此人可算是膽大包天,天生的商人。
    王和垚先是一愣,隨即點了點頭。
    “錢公子,通海貿易,不僅僅是台灣鄭氏,將來還有朝鮮日本,向南則是南洋各國,一直到阿拉伯國家,以及非洲等地,海域數十萬裏。日前將軍府所需的是硫磺、銅、銀等物,可從日本買入,也可通過台灣自日本購入。硫磺用來製造火藥,銅銀當然是鑄錢,銅還可以造炮。若能買來海船,來日北伐時,便可沿海路直達京城,一勞永逸。”
    王和垚徐徐說道。
    錢顧連連點頭:“通海裕國,將軍所言極是!”
    海外貿易的益處,並不僅僅於買些銅銀硫磺,而是在於互通有無,其與浙江的繁榮息息相關。
    “寧波設市舶司,一是如宋時一樣,旨在管理海上對外貿易,征榷、抽解、貿易等等,為貿易保駕護航,也為將軍府收取賦稅。更重要的是繁榮經濟,富國強兵。”
    王和垚繼續道。
    關稅隻是蠅頭小利,最重要的還是貿易。將軍府控製下的各種產業,包括兵器火器,都是牟利的產業。
    不可避免的是,將來海上貿易展開,台灣鄭氏會是海上的“攔路虎”,到時隻能邊走邊看了。
    “將軍,既然要出使台灣鄭氏,就讓下官南下一趟吧。”
    屈大均自告奮勇請令。
    早年間,他曾遣人送情報給鄭成功,欲引導鄭氏舟師沿海路進攻南京,對海路熟悉。後鄭成功北伐,他曾聯絡鄭成功,張煌言等用兵北上,與鄭氏熟悉,算是誌同道合。
    可以說,出使台灣鄭氏,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了。
    “將軍,重開海外貿易,通海裕國,是為浙江長治久安。小人願陪屈先生一同南下。”
    錢顧跟著再次請求。
    “錢公子前去,自然是甚好。”
    王和垚無奈,隻能點了點頭,由衷道:“先生出使鄭氏,自然是最好不過。隻是如此勞煩先生,在下心中不安啊!”
    屈大均是浙江布政使,民政都是由他經手,也是他的幕僚,參議軍機,不可或缺。
    屈大均的兒子北上,正在為打探李若男的消息奔波,現在屈大均又要南下,父子奔波,讓他很是有些不好意思。
    “將軍放心就是。左右不過數十日,不會超過一月。堂中諸位,都未與鄭氏打過交道,下官前去,乃是最好的抉擇。”
    屈大均笑道:“下官離開,錢大人可暫代布政司諸事。但遣使前往荊湖麵見周王,事不宜遲,將軍恐怕要另擇他人了。”
    事大,將軍府的不二選擇,而吳三桂,自然是最好的選擇。現在將軍府算是平穩過渡,外交事宜,也要徐徐展開。他本來是最佳人選,現在隻能另派他人了。
    “就依先生所言。”
    王和垚點點頭,看著堂中眾人:“陳遘,前往湖廣,不如你跑一趟吧。”
    錢顧同去見鄭氏,商賈的目光,自然和官方不一樣,查漏補缺,是海貿往來更好的補充。
    陳遘做事周全,出使湖廣,似乎是個不錯的人選。
    “陳將軍坐鎮寧波港,還要操練水軍,忙於築城、鹽場之事,恐怕不宜前往湖廣。將軍三思。”
    魯又翁開口道。
    王和垚皺眉思索道:“諸位可有推薦的人選?”
    陳遘、鄭思明、李行中等人,一個蘿卜一個坑,不可或缺。
    “將軍無憂,劉文石雖是年輕,但他飽讀詩書,精明強幹,可讓其去江西吉安,吉安守將韓大任,自會帶劉文石前去嶽州。”
    屈大均開口,笑著說道:“將軍,總要放手讓他們去挑大梁,不妨一試。”
    ……………………
    安排好出使事宜,出了書房,想透透氣,經過前院,目光瞥向衙門側房,幾個府中官吏似乎正在伏案,奮筆疾書,王和垚心中一動,在門外踢掉靴子底部的泥塊,與包世寧幾人走了進去。
    拿起一疊剛剛裝訂的薄薄的書籍,王和垚輕輕翻了起來。
    紙是麻紙,繁體豎版,用細麻繩穿孔而就。
    可以看出,官員們的書寫工整,抄寫的也十分仔細,和後世複印的沒什麽區別。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王和垚讀了幾句,輕輕點了點頭。
    不用問,這是《千字文》,是給將來上學堂的學子們用來授課的教材了。
    《千字文》,顧名思義,是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南北朝時所編纂,共 250句,每四字一句,內容涵蓋天文史地、飛禽走獸、農業知識、道德規範、成語諺語等,被稱為“千古奇文”。
    《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中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讀物
    “見過將軍!見過包大人!”
    發現是將軍親臨,書吏們紛紛放下紙筆,站起身來給王和垚行禮。
    “諸位,辛苦了!怎麽隻有你們三人?”
    王和垚擺擺手,親切隨和。
    士卒們需要筆墨紙硯,需要課程教材,營中需要桌椅板凳,需要教室,千頭萬緒,這些都需要準備。
    好在,現在有屈大均、包世寧,以及杭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替他去做。
    “將軍,其他幾人因為夏收,都告假回鄉去了。軍中的將領要的急,所以我等不得不連夜抄寫幾本,先給他們看看。”
    包世寧在一旁說道。
    “原來如此。”
    王和垚輕輕點了點頭。
    這個時代沒有複印,平日衙門裏的公文寫作,都是由衙門雇傭的“書傭”完成的。
    “神父們編寫的數學、幾何、醫學等教材,天文學教材,能印刷嗎?”
    看到眼前的數學教材,王和垚下意識問道。
    洛佩斯幾人編寫的教學資料,是以明末傳教士艾儒略的《西學凡》為基礎,增加了近年來的一些泰西新學識,分文、理、醫、法、教、道六科,其中王和垚看重的理科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形而上學、數學和倫理學。
    醫學也為王和垚看重,至於法、教、道三科,以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看誰能左右對方。
    “回將軍,也可以用銅字印刷,不過先要刻好銅字。此事包大人已經交待過了,將軍不用憂心。”
    一名書吏應道。
    王和垚點點頭,看起了教材,眉頭皺了起來。
    “將軍,有何不妥嗎?”
    包世寧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問道。
    “很是不妥!”
    王和垚指著眼前的教材,連連搖頭。
    “難道到時給學生們的教材,隻有《千字文》《三字經》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難道就沒有可選的科目嗎?”
    中華文化的魅力,豈是一般?
    一首嶽武穆的《滿江紅》,一篇太史公的《屈原列傳》,一篇《滕王閣序》,便能激勵無數莘莘學子了。
    “還請將軍明示。”
    “集結杭州府的官員與名士,由我親自督辦,編三套教材,一是散文辭賦,加入名家詩詞。二是曆史,三為地理。此三類缺一不可。”
    王和垚遲疑片刻,繼續道:“包大人,你對標點符號,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