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王黼同黨 臭味相投
字數:3676 加入書籤
當晚在汴京城西王黼的府邸,宰相王黼、執政兼尚書左丞張邦昌、執政兼樞密院使蔡懋、威遠節度使朱勔等人聚攏在一起,首先不知道內情的朱勔迫不及待的向王黼問道:王宰相,今晚這麽著急召集我等前來是出了何事嗎?宰相王黼看著朱勔不由感歎一聲道:朱大人,今日皇上正式決定南巡了,另外我等負責籌劃此次南巡事宜。不日將會下詔全國,到時聖上南巡之事將舉國皆知也。
執政兼尚書左丞張邦昌中過進士,做官到大司馬一職。後來因為失職,遭到貶謫。降為崇福宮提舉。還擔任過光州和汝州的知府。張邦昌工於心計,善於討好諂媚,迎合上意。雖然遭到貶謫,但他一直在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機。政和年間,張邦昌瞅準機會,給朝廷上了一個奏章,建議把崇寧、大觀年間以來各地進獻的祥瑞,選其中比較特殊的,多製一些旗幟之類加以褒揚,以顯示朝廷的恩德與皇帝的英明。這個建議果然大得皇帝老爺子宋徽宗的好感,立即被批準執行。同時,因為進言有功,張邦昌也得到了提拔,宣和年間,被任命為尚書左丞,接著又升為右丞。此人在政治上一直是對外的主和派,極力推薦對金、夏給錢幣財物進貢以達到邊界和平的目的。但是他對於朝廷的忠心和忠誠是沒有問題,隻是看到了大宋的弱點所在,兵事不如金人,一旦戰事起必將百姓苦,所以主張以和為貴,道理是沒有錯的,隻是他把金人想象的太好了而已,金國能夠滅完大遼國,憑著他們的兵鋒正盛還會對大宋手下留情,這隻不過是張邦昌的一廂情願罷了。
張邦昌解釋道:朱大人,皇上此時南巡正值朝廷多事之秋,而聖駕起駕的時間已經定妥,隻是沒有定歸期。這就讓我等心裏沒有底,一旦皇上離開京師,整個京師運行如何是好,諸多大事請示誰?由於皇上是乘坐舟船而行,萬一遇到緊急事務,這該咋辦呢?當時也有大臣提及此事,皇上讓後議,這就讓我等心中沒有底了。所以今日在此商議下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蔡懋是蔡確的兒子,蔡確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仁宗嘉祐四年科進士,曆任邠州司理參軍、禦史中丞、領司農寺。神宗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協助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哲宗初即位1086年),轉任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元祐元年閏二月,被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第二年,因弟弟蔡碩招權納賄被牽連削奪官職,轉任安州今湖北安陸),又轉任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再因《遊車蓋亭》詩語涉譏訕朝廷而被追貶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後卒於貶所。
蔡懋又是馮京的女婿,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醜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曆官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師致仕。紹聖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司徒,諡號“文簡”。馮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蔡懋為官之路可謂是傳奇,在紹聖元年1094),趁宋哲宗親臨祭奠其老丈人馮京的機會,向宋哲宗哭訴其父蔡確的冤狀,從而得敘蔭補官,曆少府監主簿,諂事蔡京兄弟父子,試開封府尹,宣和年間,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對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來說,這官位來的不易,一般情況下都是隨波逐流,察言觀色也,在此也是悠悠的說道:此次聖駕南巡,隨駕人員也是未定,依我看並不像南巡這麽簡單,按理說皇上南巡,理當太子監國,可是皇上卻偏偏讓後議,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據太子這段時間的突出表現及皇上多次提及太子,也都是心情大好,大肆認可,前不久還讓太子提舉了皇城司衙門。而這次南巡也未明確太子隨行,更沒有讓太子監國,這讓我也猜不透皇上的心思到底是咋想的。
王黼字將明,開封祥符人。初名甫,後以同東漢宦官,賜名黼。為人美風姿,目睛如金,有口辯,才疏雋而寡學術,然多智善佞。中崇寧進士第,調相州司理參軍,編修《九域圖誌》,當時何誌同是其領導上司,對王黼非常喜愛,便將他推薦給了自己的父親何執中,何執中便提拔王黼為校書郎,遷符寶郎、左司諫。當時是張商英任宰相,但是明顯能夠感覺到張商英在皇帝老爺子身邊逐步失去恩寵,張商英便私下派人給流放在杭州的蔡京送了玉環示好,而王黼得知此事以後,感覺以後蔡京會得勢,便寫好數條奏章向皇上老爺子稟報蔡京的政績,並在書信中數落張商英。皇上得到王黼的奏章加上當時童貫的大力推薦,便召蔡京任宰相,蔡京上任後,為感謝王黼的奏章,便建議王黼出任左諫議大夫、給事中、禦史中丞等職,從小小的校書到朝廷重臣,王黼隻用了短短二年的時間。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也,也同時讓人不得不佩服王黼獨特的政治眼光和其敏銳性。
而王黼接下來的騷操作就讓人看不懂了,何執中提攜了王黼,而王黼為了讓蔡京專權,書寫編造了何執中的大罪二十條稟報皇上老爺子,老爺子看穿了這是黨爭,而且當時也不想讓蔡京一人獨大,就拒絕了處罰何執中。接下來王黼兼侍讀,進翰林學士。由於當時朝廷上蔡京和鄭居中不和,王黼這個政治投機者私下又跟鄭居中勾搭在一起,這事讓蔡京知道了,蔡京便大怒,罵王黼忘恩負義,便將其貶為戶部尚書。
不久王黼父親去世,丁憂回來後,便被啟用為宣和殿學士,賜第昭德坊。這次便傍上了號稱隱相的梁師成,稱其為恩府先生,意思就是像父親一樣的尊重對待梁師成。由於梁師成的推薦和運作,不久王黼拜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宣和元年,拜特進、少宰。從而王黼由通議大夫連升八級,成為整個大宋的傳奇人物。
隨後不久,蔡京辭官,王黼表麵順應人心,加上此前跟蔡京有矛盾,並一反蔡京在任時的所做所為,罷方田,毀辟雍、醫、算學,合並修會要、六典各機構,裁汰冗官,對遠郡使、橫班官的俸祿減半,茶鹽鈔法不再比較,對富戶的科抑一律蠲除,從此天下人都稱他是賢相。
王黼得到相位後,他借位高權重之機為奸邪,搜羅很多子女玉帛享樂,和皇宮差不多。誘惑並搶奪徽猷閣待製鄧之綱的妾,反而給鄧之綱加罪流放到嶺南。王黼升為少保、太宰左宰相)。他請求設應奉局,自己兼任提領,中外錢財允許他隨便用,竭天下財力供應奉局的費用。凡是四方水土所產的珍奇之物,都苛取於百姓,但進奉給宋徽宗;老爺子的珍品不到十分之一,其餘的全歸王黼。據京師傳言,王黼借此貪墨近八千多萬貫錢財,禦史陳過庭請求罷去那些以禦前使喚為名的冗官,京西轉運使張汝霖請求罷去進奉西路花果,宋徽宗老爺子已經采納,王黼又上章彈劾他們,二人都被流放遠郡。
到了宣和二年1120年),東南方睦州方臘起義剛開始,王黼粉飾太平,不報告給宋徽宗老爺子,起義軍力量擴大,攻破了江南六個郡。宋徽宗老爺子才得知並派童貫率秦地十萬大軍才平滅方臘。神奇的是王黼仍然因此功轉升為少傅,又升為少師。童貫鎮壓方臘時,宋徽宗老爺子把東南方的事全交童貫處理,對他說:如果事情緊急,就以詔書的名義實行。童貫到東南,見百姓苦於花石綱的騷擾,眾人說:沒能馬上平定反叛,是因為花石綱的騷擾。童貫立即命令他的僚屬董耘做手詔,像皇帝的罪己詔,並有罷應奉局的命令,東南百姓高興。童貫平方臘回來,王黼見叛軍已經剿滅,對於這些農民軍的不堪一擊心裏更是鄙視,並乘機對宋徽宗老爺子說:方臘反叛的原因是茶鹽法,而童貫獻奸言以皇上的名義下罪己詔,功勞童貫一個得了,其所有的罪行都歸於陛下。宋徽宗老爺子聽完便大怒,就貶低了童貫的官位,童貫通知以後,非常的生氣,明明是出征前皇上親口玉言,一切讓我做主,現在叛亂平定了,你王黼現在倒打一把,將罪名強加於我,非常的氣不過,便謀劃起用蔡京來排擠王黼,此時王黼才感覺到童貫的政治手段,感到非常的恐懼。
此時朝廷已采納趙良嗣的計謀,就是跟金國人結交海上之盟,二邊夾擊打敗大遼國,順便收複燕雲十六州,很多大臣認為此法不妥,畢竟宋遼有百年的檀淵之盟,大宋和大遼國是兄弟國家,互不侵犯對方領土,現在又要跟金國人簽訂所謂的海上之盟,聯合起來攻打大遼國。那大宋的信譽何在呢?但是此時王黼站出來對宋徽宗老爺子說:我們跟大遼國雖然通好百年,但是曆朝以來,遼國人怠慢我們的時候很多。現在遼國人剛好非常的弱小,趁此機會攻打遼國,這在軍事上是沒有錯的,要是我們現在不攻打遼國,待金國人全部攻取了大遼國,女真族必定會強大,到時他們肯定會繼續南侵,到時我大宋疆土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