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蔡攸升遷 眾人表態
字數:3932 加入書籤
李邦彥還是一副浪子的態度,悠悠說道:真有如此嚴重嗎?我看目前京師到處歌舞升平,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色,沒有諸位大人說的那麽嚴重吧。話音剛落便遭到眾人的不屑眼神,李邦彥便知趣的閉了嘴。
梁師成見眾人逐步說出心裏話,便繼續添油加醋道:諸位有此格局,老夫也感到十分欣慰,同時對以前支持各位的事,老夫也不後悔。如今非太平盛世也,我等既然身為朝廷重臣,就得顧大局、識大體,一切以國家社稷為重,一切以朝廷為重也,正所謂水漲船高嗎。梁師成的意思也很明確,今天你們的態度讓我十分高興,沒有辜負當年我提拔推薦你們,以前的那種幸福日子恐怕都要到頭了,以後諸位要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權利,就得先考慮國家社稷的利益,而不是爾等的小家,要不然到時候別怪我對諸位不客氣。
從王安石、司馬光的新舊黨爭開始,我朝朝堂之上的紛爭就一直沒有停歇過,當然我不是在否認黨爭,有問題朝中大臣提出來,有不同的意見那是非常正常的,至少不會是一言堂,一人說了算。但是凡事過度了也就變味了,特別是在如今的關鍵時刻,我建議諸位放下黨派之爭,一致對外,畢竟無論如何說,外部的敵人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而我們內部不管有任何紛爭,也是屬於我大宋的內政,也就是各自的政見不同而已。諸位以為呢?
李邦彥隨即也附和道:蔡大人此言甚是,目前局勢確實不容樂觀,畢竟很多問題也非一日形成,都是根深蒂固久也。李彥也是非常感慨道:下官的感觸更深,每年的征收良田,也是情非得已,要不是填補巨大的財政虧空,這種得罪朝廷及百姓的事誰也不願意去做。譚稹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依我看蔡大人說的對,別的不知,光我朝軍隊,鎮壓方臘等農民起義軍還行,但是真正到了戰場跟遼軍、金軍那就差距大了,不管是士氣還是陣法還是戰法,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也。說罷也是感慨的搖搖頭。
眾人聽完梁師成的話,心中都不禁升起了一股疑問,這梁太傅何時轉變態度了,以前可是從來沒有聽他如此淩然大義的講過這等高度的話,同時也品出了他話中的不一樣的問題,梁師成素來支持當今太子,要是太子登基,梁師成肯定會受太子待見。而今天的這番表態好像已經擺明了要眾人全力支持太子。想到這裏還是蔡攸反應夠快回複梁師成說道:太傅之言有理,我等剛才格局確實小了,以後梁太傅還要多多指教我等,畢竟太傅的格局和高度確實非我等能及也。其他眾人也都拱手附和。
譚稹更是緊跟步伐說道:聽太傅一言,確實讓我茅舍頓開也,要是朝局內不再內耗,以我大宋的富饒,對付金人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畢竟我朝國土廣袤,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軍械發達,綜合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優勢,關鍵就像太傅所言,隻要我們內部團結一致,那必將形勢逆轉,正所謂有國才有家,我等的命運也是跟大宋朝廷息息相關的。
蔡攸此時見情況已經明了便悠悠說道:皇上若真南巡暫時不回京師,那太子繼位就必然成定局,若以目前的朝堂情況來看,說實話確實不容樂觀,耗費巨大的宮殿營造過度的透支了朝廷的稅賦,也同時嚴重傷害了民力。軍備方麵的鬆懈導致我大宋空有百萬雄師,卻少有可護國之軍。各種雜稅也惹的全國很多地方民生怨道,光這個花石綱就害了不少人,加上漕運阻塞東南的糧食不能及時運到京師,導致北方的物質高漲,連西北、東北的軍用物質有時都急缺......這種困局對我等來說也是非常的頭疼,要是新君改製立新,也絕非一日之功也。
見眾人皆認可剛才不輕不重的警告,梁師成感覺火候也差不多了,便接著說道:諸位回去好好考慮下今日本太傅說的話,要是堅決跟本太傅站在一起的,本太傅非常的歡迎,要是個人還有別的想法或則不大認同本太傅今日之言的,那也請便。今後我們還是同朝為官的同事。希望諸位回去認真思量,今日就商議到這裏把。
眾人一聽這是最後的警告,便知道梁師成已經徹底投靠了太子,要不然不會說的這麽直白,便紛紛起身拱手道:下官等謹遵太傅之言,有何差遣隨時聽候太傅示下。梁師成此刻心中大喜,心想還治不了爾等,嘴上便微微一笑道:如此甚好,諸位請回吧。眾人皆再次行禮,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次而出。
眾人聽罷皆是點點頭,同時也明白了梁師成話中的警告,畢竟梁師成深受宋徽宗老爺子的恩寵,也不是全憑一張嘴,而是有一定的高度和胸襟。特別是對於大是大非的問題,他還是看的非常的明白和透徹,畢竟他深知自己的權利和榮華富貴來自哪裏,失去了皇家權利的加持和保護,可能梁師成啥也不是。
李彥也很有感觸的說道:諸位大人給了下官很多啟發,雖然下官不大懂朝務,但是說到朝廷,下官還是有體會,畢竟隻有皇恩聖寵我等官宦才有其價值,要不然我等都不如普通老百姓也,更何況要是金人南下到時局勢大亂,以下官之所作所為,朝廷很多人及百姓肯定也饒不了下官等人,恐怕到時下官等人將死無葬身之地也。
蔡攸最初與父親蔡京關係十分融洽。他知道蔡京好比蔡家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樹,蔭庇著蔡家幾百口人。宋徽宗後一度欲罷蔡京相位,先罷去蔡京的黨羽劉昺、劉煥等人,指令禦史中丞王安中彈劾蔡京。蔡攸聽說此事,立刻跑到徽宗那裏百般懇求,宋徽宗才改變初衷。後來蔡攸與蔡京權勢互相傾軋,加之一些人從中挑撥,於是父子失和,反目為仇。徽宗又另賜蔡攸府第,父子各立門戶。有一次蔡攸到蔡京的府第,正趕上蔡京與客人談話,蔡京讓客人稍候,隻見蔡攸一進來就急著上前抓住父親的手做診脈之狀,說:大人脈勢舒緩,有什麽不舒服的地方嗎?蔡京說:沒有不舒服的地方。於是蔡攸又說:宮中還有要事,我先回去了。說罷轉身就走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把客人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問蔡京:公子為什麽不多停一刻呢?蔡京無可奈何地說:你一定不明個中緣由,這個逆子是想因為我有病而罷了老夫啊!過了幾天,宋徽宗果然下詔命蔡京致仕。蔡攸又因四弟蔡條受父親鍾愛,就多次請求殺蔡條,宋徽宗不許。
蔡攸曆任開府儀同三司、鎮海軍節度使、少保,進見宋徽宗沒有時限,更加跋扈,和王黼一起能夠參加宮中遊戲,或被留在宮中賜宴,就穿上短衣窄褲、塗抹青紅,夾雜在歌舞藝人、侏儒中,說很多市井無賴、戲謔浮浪之語,來博取宋徽宗的歡心。他的妻子宋氏可出入後宮,兒子蔡行任殿中監,宋徽宗把他視如執政,寵信超過了蔡京。宋徽宗留心道家學說,蔡攸又獨自倡導成一些奇聞,說有珠星璧月、跨鳳乘龍、天書雲篆的符應,同道士林靈素之徒爭相證明神變的事,於是神霄、玉清宮觀遍及天下,都是蔡攸的罪過。
蔡攸字居安,興化軍仙遊今福建仙遊縣)人。太師蔡京長子。在宋哲宗元符年間,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監守,當時不過二十二、三歲,已頗知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的前程架橋鋪路。當時蔡攸每次上裁造院時都能趕上朝臣退朝,他就算計好時辰出來,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趙佶相遇。於是,端王每次下朝都能看見一個比自己略長幾歲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馬拱手立在一邊,謙恭有禮,觀之可親。端王就問左右仆隸,少年是哪家的公子,左右說:是蔡承旨的兒子。端王便在心中暗記其人。
元符二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端王趙佶登基,是為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就賜鴻臚丞蔡攸為進士出身,拜為秘書郎、以直秘閣、集賢殿修撰,編修《國朝會要》,在兩年內又升至樞密直學士。蔡京入相後,再加蔡攸為龍圖閣學土兼侍讀,詳定《大城圖誌》,修《大典》,提舉上清寶籙官、秘書省兩街道錄院、禮製局。當時定書修典的道史官僚百餘人,多為史館、服文館、集賢院的俊才博學之人,而隻有蔡攸懵不知學,以大臣之子的身份領袖其間,很多人心中鄙薄,並不服氣。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徽宗初置宣和殿,又任其為宣和殿大學士,賜毯文方團金帶,改為淮康軍節度使。
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征伐燕雲,蔡攸為副宣撫。蔡攸幼稚無知,認為功業唾手可得。他入宮辭行時,有兩個美嬪侍奉宋徽宗,蔡攸指著她們請求說:“臣成功歸來,請把她們賞給我。”宋徽宗笑了,但不責怪他。涿州留守郭藥師率所部八千人獻涿、易二州降宋,蔡攸遷為少傅。宋軍進入燕京,蔡攸升為少師,封為英國公。回朝後,蔡攸領樞密院。王黼被罷,宋徽宗想重用蔡攸,不久又後悔,隻升他為太保,改封為燕國公。
梁師成見眾人都憂心忡忡便開口安撫道:諸位言之有理,但是正是朝局有困難才能讓爾等有機會為朝廷出力。要是在太平之日,何來建功立業之所,畢竟亂世出英雄也。剛才我也仔細言聽了諸位大人所說,總的來說就是缺良將、缺錢幣、缺民心乎?但是我以為這些都是好解決的,畢竟事在人為嗎?更為關鍵的是朝廷的諸位大臣,也就是爾等要有信心,團結一致,我相信諸位剛才所擔心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也。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