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空印案

字數:3021   加入書籤

A+A-




    隻不過,規定終究隻是規定,放在現實中,肯定會有一些空子可以鑽,當時上繳的是實物稅款即糧食,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概率事件。
    而按照規定,賬冊上稍有錯誤就要打回重報,江南地區尚好,畢竟離京師很近,可雲貴、兩廣、晉陝、蜀地的官員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而曆史上,朱元璋在發現這種行為之後,立刻便陷入了盛怒的狀態,而朱元璋盛怒之後的後果,依照《遜誌齋集·卷二一》所載:“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穀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係禦史獄,獄凡數百人,牽連近千。”
    聽起來似乎不多,畢竟比起明初其他三大案動輒涉及數萬的人數,可其影響絕對深遠。
    縱觀四大案發生的時間,其中空印案似乎便是朱元璋第一次開始大開殺戒,正是從空印案之後,朱元璋才發現,原來即便他殺了這麽多人,這朝廷竟然依舊能運轉下去,自此以後,所謂文官集團,對於朱元璋來說不過便是想殺就能殺的存在,再也沒有任何砝碼。
    不然,若是洪武後期時的朱元璋,在發現空印案這種欺罔行徑,所死之人,絕對不可能隻有這麽幾個。
    而同樣,這空印的傳統,其實自元朝時便已經存在,隻不過曆史上在洪武九年才被發現而已。
    因此時間上,也正好能和楊憲所求對應的上,李泰理清了思路,麵對失望的楊憲,笑著說道:“楊大人莫急,我這裏正好有一樁足以讓聖上震怒的案子,不知楊大人可有興趣知道?”
    楊憲的眼睛再一次亮了起來,急忙言道:“是何案子?”
    “楊大人可知這各地官員的空印傳統?”
    楊憲皺眉,言道:“此事倒是知道,隻是不過是掛個空印,又算得什麽大案?”
    楊憲的想法其實很正常,曆史上對於空印案的評價,也多是朱元璋矯枉過正,不過是偏遠地區的官員為了圖一個省事,為何要枉造殺孽。
    可實際上這種言論卻是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便是人心。
    所謂什麽官員害怕麻煩,數據不對就要重新回去蓋印,因此提前掛上空印,全然是扯淡,空印案相關的那些文件,是各地方錢糧地稅,土地麵積,戶數人口這些數據。
    這種數據,隨便一個數字錯了,那所影響的百姓便是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事情,那些官員會不仔細核對,而是拿著錯誤的數字去和朱元璋交差?
    更何況,古代的社會風氣,一向是民不舉官不究,所要處理的事物實際上根本沒有多少,更何況一個縣衙,算上兩班差役,少說也有幾百人,這麽多人統計了一年的數字,竟然還會出錯,而且還不是個例,越是偏遠,越容易出錯,所以不得不掛上空印?
    這是完全把朱元璋當成傻子糊弄了。
    李泰不信朱元璋這種聰明人會用一個前朝時便存在的習俗大做文章,因此,笑著對楊憲說道:“楊大人,掛空印之舉,往小了說那見不得台麵的陋俗,可要往大了說,那就是欺君之罪,而且還是眾多官員聯合在一起的欺君之罪!”
    “我不知道楊大人是否去過地方縣衙,隻是還望大人好好想一想,那些地方官員們因為害怕賬目出錯,所以提前掛上空印的舉動,到底是真的總是會將數字算錯,還是因為吃空餉,苛捐雜稅,貪汙公款之後,其賬目上的數字與戶部統計對不上賬,才不得不如此。”
    “若是楊大人還是不信,不妨去京縣的縣衙看一看,為何同為縣衙,天子腳下的縣衙,在這種方麵的賬目,卻是從來未曾出現過錯漏,難道這京縣的縣令,天生便比地方縣令更能幹麽?”
    李泰的話頓時讓楊憲陷入了沉思,這種事情其實根本就不難想,隻不過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而朱元璋卻是不同,出身低微的他,那些地方官員玩弄的把戲,隻怕他早就司空見慣了。
    而最重要的是,李泰下一句話,頓時讓楊憲有些毛骨悚然了起來。
    “楊大人,這些地方官員們在空印這件事情上是否貪腐,暫且不說,隻是我可聽說,最近戶部統計之日,那些拿著稅冊前來匯報的地方官員們,在數目不對的時候,可是會拿出空印,當場更改數字,這種行為……楊大人覺得,聖上知道此事,會不會震怒!”
    聽到這裏,楊憲突然猛地站起了身,渾身激動的顫抖,李泰所說的話,半點都沒有說錯,這種行為他也曾經聽過。
    此案絕對會讓朱元璋震怒,而朱元璋隻要一怒,楊憲他推進司法改製的建議,便有極大的可能會成功。
    “李小友,您大恩大德,我楊某實在是難以想報,不管此事能否成功,還請李小友,不,李先生,受我一拜!”
    楊憲激動的說完,而後便又對著李泰恭恭敬敬的躬身一禮,隻不過比起上一次汪廣林對李泰行學生禮,楊憲的禮節多了一絲奉承的味道。
    而李泰已經習慣了這群人的姿態,索性也懶得躲了,大大方方的接受了楊憲的膜拜。
    而後等楊憲又一次落座時,楊憲的心思明顯已經不再李泰的身上了,此時的楊憲,恨不得立刻飛回家中,寫下奏章上奏給朱元璋,而後便已經開始幻象起自己未來變法成功,名留千史,甚至於被在文廟塑了金身,享萬家香火的場景了。
    隻不過楊憲也清楚,若無李泰點撥,他這輩子恐怕都沒有這個機會,別說能在文廟立相了,他想要名留千史,大概率也隻有遺臭萬年這一條路來走,因此楊憲可還記得,李泰曾經說還有一事相求,對此,李泰自然不敢怠慢。
    “李小友,空印一事,我已經記下了,就是不知道小友你剛剛所言有求之事,不知我到底有什麽能幫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