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 74 章

字數:6818   加入書籤

A+A-


    回程的路途,依舊是一路冰天雪地。
    走走停停十多天,李洵終於帶著林相一行人回到了樊城。
    因為要在樊城安置傷兵,還要讓帶出去剿匪的四千兵馬回去換防,李洵和林相等一行人便在樊城停留了幾天。
    林相與林程也得以在清晨,看到了樊城士兵的晨練。
    一大早,天才微微亮,他們便被嘹亮的喊號聲吵醒。披上衣服走到府中的一座閣樓往外一看,便剛好看到了跑著出城的守軍隊伍的尾巴。
    過了大約一個多時辰,府中已經吃過早飯的時辰,才見這些兵又喊著號子跑著回來。
    在軍營外頭就個個脫了衣裳,抓起地上的積雪就往彼此身上揉搓,直到搓得皮膚泛紅,這才擦幹身體,穿上衣服,整齊列隊進了軍營。
    那些士兵們進了軍營沒多久,李洵便滿身風霜地回來了,他白皙的臉被寒風吹得略微有些泛紅,頭發上也被霧氣給露濕了。
    林相見狀,有些著急:
    “大冬天的怎麽弄成這樣,這要是風寒了可怎麽辦!還不快給郡王拿換洗的衣裳來!”
    後頭的話是對李洵的親兵說的。
    李洵見狀笑著道:
    “保父放心,我身體好著呢。”
    說著,卻是老實地回去換衣服了。
    林程拄著拐杖出來,剛好看李洵穿著一身短打,脖子上還掛著一塊汗巾往屋裏走,有些奇怪:
    “郡王大早上的去哪裏了?怎的這幅打扮?”
    李洵向來不喜歡人貼身伺候,他更衣的時候親兵一般都在外麵等著。
    知道林相父子已經完全投靠郡王麾下,且深得郡王看重,聞言便答道:
    “郡王早上經常和守軍士兵一起晨跑,說是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他們的訓練成效與執行力度。”
    林相想起昨晚看到李洵書房裏的燈亮了大半夜,今早又這麽早起來陪士兵操練,平日裏還得親自帶兵出去剿匪,心中長長一歎,這麽重的擔子,若是熬壞了身體可怎麽辦。
    早上看了一出樊城守軍的訓練方式,林程卻是滿心好奇,聽到這話便道:
    “這種操練方式,倒是頭一次見,尤其是他們回營前,還往彼此身上搓雪,這是何講究?”
    說話間,李洵已經換了衣服出來。
    林程不是外人,李洵也不瞞他,一邊擦頭發一邊解釋道:
    “晨跑是為了訓練急行軍能力和耐力。搓雪則有助於提升士兵體質,讓他們更加耐寒。”
    這是現代軍中常用的抗寒能力提升手段,實踐證明頗為有效。
    之所以會加入這方麵的訓練,主要還是為了攻打北戎做準備。
    從曆史經驗來看,攻打草原遊牧民族,最好的時機便是在寒冬。
    因為他們春秋夏三季都在到處放牧,唯有在寒冬裏,才會回到城裏過冬,或者找個避風的穀地過冬,相對比較聚集。隻要找準了地方,便有可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但這是理想狀態,現實是,不管是飲食結構還是體質,大啟士兵在抗寒能力上都比不上北戎,嚴冬季節向更北邊進攻,都不用打仗,路上都得凍死不少人。
    所以,從去年一入冬開始,他就給士兵們的飲食中加大了牛羊肉攝入,調料上多加辣椒和薑,除此之外,每日必須在風雪中進行負重越野,早上繞著軍營跑圈,跑完用雪擦身,以此來提升他們的抗寒能力。
    外出剿匪的時候,每個士兵也都會穿上厚厚的襖子,戴上內裏夾綿的皮手套,腳上穿上長筒皮靴,還裹上磨毛的粗布。
    各種生理物理抗寒手段全部疊加上來,在套河平原以南的地區,應付零下幾度的低溫倒是沒問題。
    這次出去剿匪,士兵們能發揮正常水平殺敵,且沒有任何人凍死,便足以驗證。
    但再要往北,零下幾十度,他卻是沒有把握。
    所以這個冬天他並沒有趁著北戎與大啟膠著對北戎發起進攻。
    聽到李洵這新奇的訓練方法,林程並沒有質疑,而是由衷誇讚道:
    “我先前聽回京述職的邊將說,幾十年前北疆也在寒冬裏跟北戎打過一仗,士兵們根本不抗凍,凍掉指骨的都有十之二三,在路上的時候還奇怪,郡王麾下這些士兵,怎麽就跟不怕冷一樣,冰天雪地裏照樣剿匪殺敵,原來是因為訓練有方,早就修成了銅皮鐵骨!”
    “也難怪郡王能打敗北戎!”
    李洵聽到這話有些好笑:
    “哪來的什麽銅皮鐵骨啊保兄,都是□□凡胎。訓練隻是一方麵,主要還得靠外部的保暖手段,而且幾十年前那一仗作戰之處,可比我們一路經過的地方冷多了。”
    冬季作戰,每個士兵的保暖物資便造價不菲,以大啟軍中的腐朽,即使朝廷調撥了物資,也未見得有多少能落入邊軍士兵手中。他的士兵外出時,卻是每個人都有棉襖,皮毛,手套,皮靴與烈酒,哪能放在一起比。
    “我麾下的士兵,要想在嚴冬攻下真正的北戎城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程頓時露出慚愧的表情來:
    “倒是下臣無知了。”
    李洵倒是不在意,人無完人,文臣本來就對打仗的事了解沒那麽多。笑著關心了林程與林相今天的身體情況,得知他們並沒有什麽不舒服的地方,便放心地用早膳去了。
    在樊城停留了三天,料理了一些軍務,李洵便帶著林相一家回肅城去了。
    七公主在肅城早就給他們一家安排了住處,早前那郡守的小舅子龐老爺家,修得富麗堂皇,很花了些功夫,收拾一番,改換了門匾,便成了林府。
    雖說比不得京城的相府,在肅城卻也是數一數二的了。
    還沒等林相一家在府裏安頓好,李洵便在郡王府給林德康準備了接風宴。
    肅城的郡守周應亭,司農令周如植,以及其餘幾個掌管各地的文官,全都被李洵叫來了。
    之所以如此倉促,全是因為林相的催促,這老人一到了肅城,看到肅城欣欣向榮的景象,身體和心情都好轉了不少。
    李洵讓他多休息一下他都不肯,非說自己閑不住,要立刻上任。
    李洵拿他沒辦法,便將文官們全都召回來見個麵。
    這其中最驚訝的便是周如植了。
    見到坐在左邊第一位的那位精神矍鑠的老者,他愣了好半晌,這才上前作揖行禮:
    “下官周如植,參見相爺!林相一向可好?”
    他也算是林相一手提拔的,與林相有過一麵之緣,後來被流放又承蒙這位右相的恩情得以保全女兒們,因此對林相還是有幾分敬重與感激的。
    哪怕心中疑惑,也還是禮數周全地上前行禮問安。
    其餘人聽到他的稱呼,卻是個個都驚疑不定地望向上首,忍不住交頭接耳:
    “林相……莫非是那位權傾朝野的右相?”
    “朝廷的人……到咱們這裏來作甚……”
    “我聽聞,右相曾是旗幟鮮明的大皇子黨,倒不知如今是個什麽立場……”
    李洵將眾人的反應收歸眼底,然後不緊不慢地道: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是本王的保父,也是曾經的右相,如今歸於本王麾下,任政務總長,總攬所有政務,往後爾等有事都可先向林總長匯報。”
    林德康站起身來,和氣地朝眾人拱了拱手:
    “望各位今後與老夫一道,齊心協力輔佐郡王!”
    除了周如植以外的所有人,麻木地回了禮,心中卻有些魂不守舍。
    堂堂當朝右相,大皇子黨魁首,如今卻到了慎郡王身邊來做什麽政務總長,朝中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而且,這政務總長的職責,怎麽看都還是有些丞相的意味。
    慎郡王如此設立司職,再加上屢次行大逆不道之事,吞並附近的燎原,樊城兩地,是不是已經有些和朝廷分家自立的意思了?
    那他們這些人,豈不都成了亂臣賊子?
    可轉念一想,那來肅城巡視的蔣翰林和五百禁軍,就因為辦差不利,便直接被皇帝賜了毒酒,他們這些一直在郡王手下辦事的官員,在皇帝心裏怕是早就該被千刀萬剮了。
    現在想要重新戰隊好像也晚了。
    哪怕郡王自成一國,他們似乎也隻能一條道走到黑。
    話又說回來,跟著郡王好像也沒什麽不好,俸祿比起先前直接翻了倍,年底還能得到豐厚的年終獎,好好辦差也不會動輒得咎,還不用絞盡腦汁給上官送孝敬,日子也挺舒心的。
    至於朝廷會不會把他們當做叛逆進行討伐……朝廷連北戎都打不贏,更何況是把北戎打得根本不敢再犯的郡王。
    這麽一想,似乎也沒什麽可怕的。
    李洵親自為林德康主持接風宴,除了為他站台背書之外,也有讓文臣們認清現狀的意思。
    見在座眾人驚疑片刻後,都心安理得地參與進了這接風宴,便知道他們的心已經定了。
    如此,以保父的能力,也不可能彈壓不住這些人。
    接風宴後,林德康又主動地找李洵問起接下來的政務重點,以便安排工作。
    李洵對自家地盤上的事情自然是如數家珍,很快便分出了條理,交待道:
    “當下第一要務便是農事。”
    越冬的大麥收割後,便要安排春耕了。
    除了想辦法提高糧食產量,還得引入並推廣一樣經濟作物,那便是棉花。
    在北疆度過了一個冬天,他深刻體會到了寒冷天氣對士兵作戰的限製。
    之所以不進攻北戎,不僅是因為對士兵的體質沒有把握,更是因為軍需跟不上。
    低溫禦寒對軍需物資的消耗本就巨大,野外作戰就更是成倍增加。
    燎原與樊城軍營裏的軍需,禦寒物資被層層盤剝之後本就是不夠的,需要從河原勻些過去。
    河原的物資也不過是仰仗著從北戎軍營搶的那一撥。
    雖說給每個士兵配一身禦寒裝備不是問題,但訓練中也會有所消耗,老實待在軍營附近越冬還行,要去風雪交加還溫度更低的地方打仗,禦寒物資就遠遠不夠用。
    若是能速戰速決尚且好說,一旦陷入僵持,物資補給跟不上,士兵們恐怕隻能凍死在北戎的城邦外。
    這一冬過了,下一冬的禦寒物資哪裏來還未可知。
    禦寒衣物無非是粗絲製成的綿,或者動物皮毛。
    搶不是長久之計。
    買……鬧到如今這個地步,嘉佑帝若還能允許他從中原地區購買軍需相關的物資,那他就是個傻瓜。
    哪怕或許還有別的辦法得以斡旋,也總歸不如自己的地盤上能產出更穩妥。
    北地較為幹旱,要出產蠶桑氣候不支持,栽種桑樹再養蠶產絲需要的時間也太長了,遠不如棉花當年栽當年便可收成來得方便。
    而且,棉花的保暖性,以及產棉需要耗費的人工都比用絲要強。
    他手下的兩郡兩城,耕地麵積廣闊,若好好利用起來,今年冬天不管是糧食還是禦寒物資都不愁了。
    棉花在如今的西戎便已經有少量種植,要獲得種子並不難。
    難得是,要在短時間內找到足夠的種植的人手,還得引導百姓科學化種植,並且控製好種糧食,種牧草以及種棉花的耕地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