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燕王神勇

字數:4871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三十九章燕王之膽
    何夕一時間想不明白。脫因帖木兒為什麽這麽做。但是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何夕立即說道:“吳侯,你覺得該怎麽辦?”
    吳高沉吟片刻,緩緩地搖搖頭,說道:“什麽也不做?”
    何夕一愣,說道:“為什麽?”
    吳高說道:“軍情瞬息萬變,其中真假虛實之道。尤其要重視,此事焉知為真,即便這一件事情是真的。這背後未必沒有其他的想法。大人。脫因帖木兒是老將,戰陣上拚殺了四十多年了。什麽樣的情況沒有見過。回馬槍,拖刀計,這種伎倆,不得不防,尤其對方是蒙古鐵騎。”
    何夕心中暗暗點頭。暗道:“有道理。”隨即何夕說道:“我這就回沈陽,這裏就交給你處置了。等大戰結束,我會為你請功的。”
    蒙古人佯裝撤退,殺一個回馬槍的戰例不要太多。
    何夕都聽說過。
    決定支持吳高的決斷。
    當然了。這也是何夕與吳高之間的矛盾因為韃子退兵,化解為無形了。
    對於,開原鐵嶺兩地,何夕向來不是太重視。這種不重視,並不是軍事上的不重視,而是工業上的不重視。作為遼東的第二道防線。環境不允許。
    何夕最重視的是,遼東工業發展不因戰爭而打亂。至於剩下的事情,就不是那麽在乎了。
    之前何夕幾乎要逼著吳高打仗了,此刻總是要給吳高一點麵子。大家將來還要合作不是?
    吳高說道:“多謝大人。”
    似乎兩人之前的矛盾從來沒有過一樣。
    ——
    何夕有何夕的想法,吳高有吳高的想法。而燕王有燕王的想法。
    敵軍撤軍,燕王就危險了。
    燕王不得不避入鎮北關城。
    鎮北關,在開原東北方向。並不是這一次大戰首當其衝之地。
    在這裏戍守了三千將士已經與失去了聯係。燕王帶著本部人馬退到了這裏。借助鎮北關的城垣。才算是得以幸存。
    不過,韃子也沒有攻城的意思。
    隻留下數千騎兵監視,其餘大軍浩浩蕩蕩地沿著來時的道路,退回草原之上。
    燕王得到各地的情報。心中暗道;“我受命北伐,還沒等用兵,就被韃子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今日如果什麽也不做,如何向父皇,向太子大兄交代。”
    燕王很清楚,他的這個位置,其實是有爭議的。
    他如果有一個開門紅,倒也罷了。
    但是情況打成這個樣子。他必然受到非議。他的很多想法自然是完不成了。這讓心高氣傲的燕王如何心甘啊?
    燕王思來想去,暗道:“幹他一票。”
    -----
    脫因帖木兒並沒有放鬆警惕,一邊撤退一邊下令各種命令。包括,毀壞農田,摧毀橋梁,焚燒房屋,等等。總之,雖然不攻打那些城堡。因為大明火器厲害,打這些城堡,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但是要摧毀這些一切,隻能遲滯敵人進攻的速度。
    能為元廷續命一兩年,就是已經是脫因帖木兒的極限了。
    但是不管怎麽說,近十萬蒙古騎兵的進攻與撤退,都是大工程,更不要說,他們這一次得到不少戰利品,比如鐵。雖然何夕對開原鐵嶺不重視,但是一些基礎的東西還是要給的。比如水輪機。
    這些蒙古人不知道水輪機是做什麽的。但是知道,這東西是鐵。而且是好鐵。自然要帶走。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雖然這裏都是軍戶,幾乎所有人都住在城池之中。被抓住的很少。但是有很多房屋都在城外。這房屋之中,一些很日常的用品,一時間來不及拿走,比如說鍋碗瓢盆。比如說鹽,等等。
    這對韃子來說,都是財富。
    自然大包小包的。
    甚至為了戰利品,很多蒙古騎兵還會起內訌。
    惹得脫因帖木兒不得不做出仲裁,反正麻煩事情很多的。
    於是,本來分散的蒙古騎兵,也就集中起來。除卻外圍警戒的各部騎兵之外,形成一個浩浩蕩蕩延續十幾裏的行軍隊伍。每天晚上安營紮寨的時候,從天空俯視,就能看出明顯的篝火痕跡。
    而今日在漆黑的篝火痕跡外麵幾裏的地方。燕王就隱藏在黑暗之中。
    燕王下定決心之後,征召鎮北關的騎兵,合計三千騎。
    因為對當地的地理的了解,燕王等人晝伏夜行,趕在了韃子回去的必經之路上,隱藏在一片沼澤地中。
    韃子到底是多年不來遼東了。對遼東地理了解的人,要麽已經不在了,要麽已經跟隨納哈出投明了。而沼澤濕地,在這個時代的東北更是很尋常的地形。韃子騎兵發現了也不會多做搜索。
    隻是他們並不知道。
    地形地貌一直在變化之中,雖然這種變化很緩慢。但也之持續進行之中。就好像這一塊沼澤地,其實,它正在向陸地轉化之中。沼澤地中央,有很大一片,已經變成了堅實的土地。而更是又小路能出入其間。
    所以燕王就提前隱藏在這裏。
    這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首先,潛伏在沼澤地之中,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雖然說著沼澤地中間,已經是實地了,可以落腳。但問題是,沼澤地之中會有很多昆蟲。比如蚊子。
    數日不生火,隱藏在其中,這蚊子都能將人給吃了。
    更不要說,地麵上的眼睛好辦。沼澤地之中,大多都長著高高的蘆葦,是天然的青紗帳。人不進去,是看不出來端倪的。
    天空中的眼睛就不好辦了。
    這天空之中的眼睛,就是海東青。
    這種鳥能高高的飛在天上,視野很開闊,自然能看見。好在,鳥終究是鳥,不是人。
    鳥的智力是有限的。
    在人的調教之下,固然能看見大批人員出沒。但也僅此而已。燕王無師自通的學會了放空偽裝。不用別的。隻需大量的蘆葦,將人與馬蓋住就行了。海東青倒是能看出來不一樣。但是他的智力有限,無法給人類傳達。這種複雜的情況。
    即便他發現了。與沒有發現是差不多的。
    就這樣,燕王終於等到了他的機會。
    在後半夜,燕王一聲令下,等待了好長時間的明軍。一個個牽著馬,踩在沼澤地的小路上,一步步的走到了外麵的平地上。看著不遠處橫壓數十裏大營。
    燕王的眼中爆發出精光。
    前文說過,而今的元廷已經從中原王朝退化成為了遊牧王朝。
    這種退化是全方麵的。
    不僅僅是文化上,政治結構上,經濟上,還有軍事上。
    當初的元軍,在安營紮寨上,與漢軍相差不大,甚至明軍很多軍事原則都是繼承元軍,畢竟當初起義軍很多都不懂怎麽打仗。就好像而今的大明騎兵,幾乎是複刻蒙古騎兵。最多是多了火器上的使用而已。
    但是現在的蒙古騎兵,已經完全沒有當年的樣子了。
    沒有大量的仆從軍,他們也懶得修建堅固的營盤。他們現在的營地,其實與草原上遊牧遷徙的營地幾乎沒有什麽區別。這也是必然。而今元軍大多數都是征召的牧民。
    即便脫因帖木兒知道修建營盤的重要性。但是修建堅固的營盤,對於漢人來說,那就是家家戶戶的木工活。不用教都會。但是對於牧民來說,卻不一樣。
    教育成本太高了。
    脫因帖木兒即便知道怎麽樣做好,也不可能做到的。
    更不要說。
    吳高的消極政策,在脫因帖木兒看來,敵軍還在後麵數百裏外的。也用不了多緊張。
    「全勤泡湯,今天兩更,反省中。另欠三章,會補的。」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