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北京城中的生意

字數:3773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一十四章北京城中的生意
    隻是鄧鎮思忖片刻,說道:“你來晚了,之前北京城最賺錢的,就是營造生意了。隻是而今北京城營造工程完成的差不多了,隻剩下官衙,皇宮,軍營等地方了。這些地方,皇宮決計不能給私人的。這些營造社,不知道要死多少的。不過,我也聽到了風聲,有兩個賺錢的地方。”
    倒不是說營造不賺錢了。
    而是鄧鎮不想讓李景隆進入這個行當。
    營造怎麽可能不賺錢?
    不客氣地說,在何夕看來,大明的基礎建設幾乎沒有。官道不過是一條土路,平日還好,一旦下雨,就變成了泥潭,甚至還不如何夕發明的煤渣路。最少煤渣路在雨中,影響不大。
    不說別的,單單將煤渣路鋪滿天下所有的官道,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
    沒有個幾千萬兩是完不成的。
    更不用說,何夕想要的鐵路,碼頭,運河,水利工程等基礎建設了。
    這方麵根本做不完。
    這些內容,鄧鎮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比如什麽鐵路什麽的,就不知道。但是對河北水利的修建,鄧鎮是知道。
    鄧鎮知道,何夕在動用軍隊勞役方麵,很是抵觸。
    鄧鎮不知道為什麽?
    其實,隻是何夕並不覺得,不能動用軍隊修建工程,而今何夕覺得,軍隊應該分清楚戰兵與輔兵,宋代地廂軍大部分時候就是做勞役的,這也沒有什麽。
    但是北京附近的衛所是什麽?
    是北方防線的總預備隊。
    一旦遇見緊急情況,比如說某個地區遭受大敗,北京地區衛所,就要補上去,阻止局勢進一步惡化,說不好聽,就是挽狂瀾於既倒。
    這樣的軍隊,不在日常訓練之中,厲兵秣馬也就算了,還讓他們去做苦役。
    有一些輕重不分。
    而今天津情況是太緊急了。
    比如天津河道不疏通好,將來河北一下大雨,河水一定會倒灌,太過緊急了。何夕不得已才允許的。他寧肯單獨從軍中撥一部分人出來,專門做這個,就好像鐵路兵一樣,成立河防軍,或者漕兵。
    隻是何夕明白,軍中太過複雜了。而且軍中情況影響太大了。
    一旦出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何夕不能預料後果,所以,他也不敢在軍中輕易推動改革。
    何夕也與申國公鄧鎮透過口風,他有意將水利工程與北京城營造工程一樣處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水利工程從來是貪腐的重災區,也是百姓避之不及的重役,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因黃河治理工程,而失去了天下,這個經驗教訓,不能不吸取。
    雖然說,何夕也明白,將水利工程交給私人來辦,就沒有貪汙了嗎?
    不可能。
    但是最少不會那麽明目張膽,也有這樣幾個好處。
    那就是,百姓不用無償勞動,因為一旦無償勞動,官吏對百姓的壓榨,都是令人發指的。基本是到後世,很多工程之中,也都會死人的。在這個時代更是,但是問題是,服勞役死了也就是死了。官府壓著,百姓什麽也得不到。民間故事之中,有太多服勞役,一去不複返的故事。連魂魄都不能歸鄉。
    而包給其他人,最少死人是要賠償的。從官府直接壓迫百姓,變成了間接。當然了,何夕用腳趾頭就能想到,一定有官府幫助這些大公司壓迫百姓的。但這是需要成本的。
    這些公司,也要權衡,在動用政治資源平事,或者喂飽貪官,給工人撫恤金這三件事情上,哪個代價更大。
    更不要說,真要出了事情,官府會毫不猶豫地推到這些公司上,而這些公司即便有後台,在整個大明官府體係麵前,也是弱勢的。到時候,會麵臨整個公司罰沒,甚至牽連後台的可能。
    更不要說,以利潤為核心的商業機構,以行政為核心,根本連成本這個概念都沒有多少的組織之間,誰更省,功效更高的問題了。
    鄧鎮是看好這一塊地。所以,他不想讓李景隆過來搶食。
    畢竟,鄧鎮看得明白,這樣的工程,看似朝廷招標,但是最吃政府資源了。鄧鎮作為申國公,在這一塊上,隻要其他國公不下場,鄧鎮就沒有對手。
    而李景隆恰恰是其他國公。
    李景隆立即說道:“哦,卻不知道那兩個賺錢的生意。”
    鄧鎮說道:“第一,就是北京城中的土地了。何駙馬準備將北京城中的土地賣給私人,讓他們修建房屋,而今南京城中房子價格是什麽價,你也是知道。而現在的北京,就是將來的南京,坐管收租也好,賣了也好,決計會賺的。”
    李景隆對這個生意並不是太感冒。
    是的,南京城中房子價格不低,畢竟京師居,大不易,自古都是這樣的。但是南京城的價格也沒有高到什麽地方去?
    原因有兩點,第一,南京城外來人口少。
    房價高下,本質上是一個供需關係,南京城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拚命的擴大,用行政命令引進了無數外來工匠。但問題是,到了這個時候,外來人口,也隻有官員。
    大明總計才一萬多官員,再加上隨從,妻小。而且這些官員也不會換的很頻繁,整體來說,外來人口並不多。
    第二,南京城其實很大。
    南京城有五道城牆,知道第五道城牆,終大明一朝,都沒有填滿。這也驗證了一件事情,在非工業時代,城市並不是生產單位,而是消耗單位,這種消耗單位的城市,擴建規模是有限製的。
    而蘇州是以手工藝為根基的,所以蘇州城的規模是要比南京城的大。
    李景隆對於北京城的定位毫不懷疑。
    是大明在北方的樞紐城市,政治中心,對外掌控東北,高麗,日本,漠南,漠北地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李景隆對於將來北京的房價會漲到什麽地步,還是缺少判斷。
    因為,誰也沒有看過過,工業化城市會怎麽樣推高房價。
    所以,在李景隆看來,在房價上做生意,隻是一個小生意,再加上,何夕圈定的北京城其實並不小,在規格上,要比曆史上的北京城要大一些,更是從頭開始,不如南京城修建之前,還有一個集慶城。
    讓他漲價,又能漲多少啊?
    李景隆說道:“那另外一個生意是?”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