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訟息爭止,始謀軍事

字數:3260   加入書籤

A+A-




    次日早朝,瑉玖領著公子徐威拜見大王。武丁讓瑉玖詢問天意,瑉玖占卜契刻:“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回稟大王,此次前往黎邑,我方雖帶著誠信而去,但對方必因消息閉塞而警惕戒懼,未必心甘情願臣服。隻能一時勸服,最終黎邑還是會心生不滿。此事因蒙候而起,理應蒙候出麵平息,大王可從旁協助,不便出兵。”
    “依你之見,怎麽做最為妥當?”
    “此次前往,無非就金黎老賊之死,雙方爭執一二。黎子見到國使,想必也不敢造次。若能平息自然最好,若是黎子仍心存芥蒂,徐威可持鉞以王命令其前往蒙城,屆時蒙候正式賜其子爵,加以封賞,自然可讓他信服,免了國內一場風波。”
    徐威一旁附和:“是啊,眼下我大商最大的困難是抵禦外族侵擾,國內戰事越少越好。”
    武丁沉默。他始終覺得小小黎邑膽敢興兵,是對王權的蔑視和挑戰。
    瑉玖上前接著說:“黎方畢竟是大王臣子,爭訟搗亂,有個交代總會平息。若在自家身上消耗國力,恐對抵禦外族不利。逞一時之勇,即便滅了黎邑,也會讓其他諸侯感到恐慌。”
    武丁起身:“甚是!當務之急是結盟諸侯抵禦鬼方、羌方,沒必要跟自家兒孫較勁,節外生枝。”
    當朝下詔,命徐威為國使,持鉞前往黎邑。
    徐威手持王詔、銅鉞前往蒙國,蒙候閱詔也立刻派人與徐威一同趕往黎邑。半月有餘,使團抵達黎城。
    金黎之子不曾迎接國使,在他看來,蒙候年幼,受人蒙蔽,假借王師誅殺有功之臣。就算鬧到王庭,也要讓蒙候給的交代。故而態度十分傲慢。
    徐威攜蒙候使臣進得大殿,黎子不賜座,不寒暄。直接發難:“你們還敢來我這裏,我父被殺,全是蒙候奸計,大王不分青紅皂白,實在是無道!”
    “黎大夫不明就裏,卻出言汙蔑王上。可曾想過後果?”
    “我不管他什麽後果,我父死在蒙城總是事實吧?若非王師圍城數月,隻要願意留一線生機,聽我父解釋,他也不至於身首異處!”黎子越說聲音越大。
    徐威穩定情緒,對黎子說:“黎大夫,道聽途說之言豈可盡信?事情若從結果倒推原因,無異於意淫。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大司馬金黎在蒙國朝堂挾持蒙候虎,前往殷都向王上討問祭天權限之事,我王拒絕諸侯祭天,並讓蒙候虎伴駕,學習治國之道,又令大司馬金黎先行回蒙,代理朝政。怎知金黎回國後惑亂後宮,圖謀不軌。在蒙候的再三懇請下,大王方才出兵征討。而且,金黎並非死於我軍之手,實是城內百姓殺了獻與王上。今蒙候使臣也在,一問便知。”
    蒙使又將金黎回國後諸多惡行,百姓如何攻進宮城殺了金黎,原原本本說給黎子聽。
    黎子聽完,雖自覺理虧,仍是覺得大王未留一條生路,難免做的有些不盡人意。
    徐威見黎子並未完全信服,便以利誘之。“黎邑原屬蒙國,你今私自繼承爵位,尚未稟報蒙候,已是失禮。再說,大司馬死後,職位一直空缺,不如黎大夫與我一同前往蒙城,說不定能恢複原本的地位。人死不能複生,黎大夫,何不多為自己日後多想想?”
    “我怎知去後他們不殺我?”
    “黎大夫多慮了,大王若有心滅了區區一個黎邑,還需如此頗費周章,派我前來嗎?無非是因為蒙、黎皆是大商臣子,我王仁厚,不忍同室操戈,希望能就此平息紛爭,全國上下共禦外敵。蒙候也有王命,自是不敢擅作主張,為難於你。”
    黎子想想,大王站在蒙候那邊,這官司自是打不贏的。不如依了徐威之言,前去蒙城,討些便宜。便答應與使團一同去一趟蒙城。
    來到蒙城,將黎子引薦蒙候虎,朝堂之上,蒙候承認了黎子繼承金黎子爵的合法性,但並未當即給與黎子什麽封賞,隻是命其留在城內,待有安排再行公告。
    黎子在蒙城內多日,早就聽說父親的作為盡如徐威所講,雖並未有愧,但也心中不安。待到徐威離開,他也不告而別,悄悄逃回黎邑。
    黎邑隻是一個采邑小鎮,采摘桑葉,飼養桑蠶,主要負責耕織。邑內不過三百餘戶,加上鄉野所轄,人口不過四五千人,當年金黎在朝做司馬,得了些便宜,私沒奴隸約有一千。大王並無討伐之意,黎子回家安然無事。
    因是逃回家中,自然不給蒙候納貢,也不領俸祿,享受著祖上留下的祖產度日。時間久了,畢竟桑蠶不能當飯吃,左思右想,還是要跟其他家族、部落交換糧食。
    這也是當年商王有意安排的,各諸侯各自負責一項主業,銅鐵鋅錫則由王庭專享。任何一個諸侯都很難擁有所需的全部物資,隻得相互交換。自王亥發明牛車開始,貿易日盛,各部落間交換、采買不斷,用以維持生活所需。
    此時的黎子,得罪了蒙候,也得罪了大王,自食惡果。其他家族、部落都不敢與之交換。無奈,隻得親自來到蒙城向蒙候求救,表示願意聽王命、從王事,依照舊製,稱臣納貢。蒙候不計前嫌,恢複與黎的貿易往來。
    蒙候的改變終於讓這場爭訟得到了徹底解決。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但畢竟未動一兵一卒,以中正之道完美解決。
    武丁得知黎邑終於誠服,專門賜給黎子一條鑲金鞶帶,以示勉慰。但此人反複無常,經常搗亂,武丁後來多次褫奪了黎子各種權利以及爵位,最終黎邑被蒙候直轄,不複存在。這是後話,此處不表。
    在解決黎邑爭訟的同時,王後妌也了解到王庭現狀,為替大王分憂,主動請命負責農業,還在王城以北,開墾荒地,引水開渠,栽植黍米。經年秋,大豐收。
    婦妌還在高地豢養牲畜,向殷都進貢無數龜甲、牛骨等物。並且修建軍屯,逐漸匯聚形成村寨部落,形成一道人為的屏障。大大緩解了北方遊牧民族對殷都的威脅。
    今有出土甲骨記錄可查,如:“乙卯,貞卜,婦妌求禾於高,寮九牛”、“乙醜,婦妌示二屯自嵒。”等等,皆是當時史官寫刻。
    武丁一朝,政事有傅說,農業有婦妌,問卜有瑉玖。慢慢的內政安定,諸侯皆來朝拜納貢;生產有序,年年豐收;祭天占卜,祥瑞頻仍。
    忽一日,井候遣使來報,土方、龍方合兵一萬,攻打井方城池,已有三城失手,請大王派兵馳援,征討逆賊。